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馈赠文物陈佩芬青铜器著述

北大馈赠文物陈佩芬青铜器著述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爲使器與蓋璧合,“上博”願以其他文物作爲交换。最近接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及歷史系的來函,告知已决定將異仲壺的蓋贈送上海博物館,並不需要其他文物作交换。北京大學的這種共産主義高尚風格,將在文物界傳爲佳話。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完成,異仲壺不日將在上海博物館“中國青銅器”陳列展出,以饗文物愛好者和廣大參觀者。

北大馈赠文物陈佩芬青铜器著述

最近,北京大學歷史系將珍藏多年的西周青銅器㠱仲壺蓋贈送給上海博物館,使南北分離達半世紀多的㠱仲壺器和蓋,得到了璧合。

原來,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西周㠱仲壺,是在五十年代徵集到的。當時發現此壺的蓋是後配的,但後配的技術水平非常高,無論表面色澤、光彩、紋飾還是綫條都做得相當逼真。蓋内的銘文,除稍嫌呆滯外,其風格也是合乎當時的時代特點的。只是在蓋内發現了一些假銹。經多方瞭解,此蓋原是該館文物修復工場修復青銅器的師傅王榮達,在四十年代因受人委托而配製的。他當時也只見到壺身,憑多年修復青銅器的經驗而配鑄了這個蓋。後來經查對有關著録,發現在1931 年羅振玉的著録中有此蓋的記載,證明㠱仲壺的原蓋還在;而且在1934 年時,此蓋曾歸于省吾先生,從于的著書圖録中看到這蓋的形制及紋飾與後配的出入較大。爲此,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多方尋求原蓋的下落,在六十年代初,獲悉此蓋可能在故宫博物院。爲了求得器蓋璧合,遂於1964 年函詢故宫博物院院長,來函答復是此蓋不在故宫。後來便是十年“内亂”,壺蓋重合幾乎成了泡影。

前幾年,上海博物館爲編輯《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曾赴各省市收集青銅器銘文拓本,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收集資料時,鄒衡教授在歷史系考古標本室出示所藏青銅器中,竟有一件異仲壺蓋,這是“上博”多年來一直在尋求的東西。後來又把此事告訴了教授高明。爲使器與蓋璧合,“上博”願以其他文物作爲交换。鄒衡、高明兩位教授都表示願意促成此事。最近接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及歷史系的來函,告知已决定將異仲壺的蓋贈送上海博物館,並不需要其他文物作交换。不久前,上海博物館已派專人赴京,將此蓋攜來上海,南北分離達半世紀多的異仲壺器與蓋終於璧合了。北京大學的這種共産主義高尚風格,將在文物界傳爲佳話。(www.xing528.com)

由於異仲壺器蓋的長期分離,器在配置蓋時已作了去銹處理,而蓋上尚存浮銹。“上博”仍邀請原經手者王榮達師傅將原蓋去銹,使外貌完全吻合。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完成,異仲壺不日將在上海博物館“中國青銅器”陳列展出,以饗文物愛好者和廣大參觀者。

(原載《新民晚報》1983 年9 月4 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