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加减运算能力发展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加减运算能力发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1.从实物加减过渡到用符号运算实物加减是以实物和图片等直观教具为工具,让幼儿进行加减运算。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接触到实物的加减运算,也较早地理解了如上述的这种实物加减运算,他们看着实物教具(小鸟)会很快、较准确地说出现在树上有3只小鸟。因为像小明送给一个小朋友1朵花,又送给另一个小朋友2朵小花,小明共送走几朵花,是用加法计算的。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加减运算能力发展

(一)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1.从实物加减过渡到用符号运算

实物加减是以实物和图片等直观教具为工具,让幼儿进行加减运算。即让幼儿根据运算要求,看着实物和图片等直观教具算出得数,不出示或不说运算中的符号。例如,“树上飞来2只小鸟(出示小鸟图片2张),后来又飞来1只小鸟(出示小鸟图片1张),问: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幼儿回答“有3只小鸟”就可以了。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接触到实物的加减运算,也较早地理解了如上述的这种实物加减运算,他们看着实物教具(小鸟)会很快、较准确地说出现在树上有3只小鸟。但如果口说“加”“减”“等于”这些符号名称时,幼儿就难以理解了。例如,问幼儿“2只小鸟加上1只小鸟,等于几只小鸟?”幼儿会“1只”“2只”地乱说一通,他们不理解“加”“减”“等于”这些符号的含义,因为这些符号是很抽象的。

2.从口头应用题的运算过渡到式题的运算

应用题的运算要求学生根据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排出算式再进行运算。而式题,只要根据式题中的数字及运算符号,直接进行运算就可以了。因此,对中、小学生来讲,学习式题运算比应用题运算来得容易。但对幼儿来讲就不同了,他们学习加减运算是从应用题开始的,由于他们不认识文字,因此学习的是口头应用题。应用题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大部分构成。从心理学观点看,应用题的情节为幼儿的表象活动提供了素材,它和纯粹用数字与符号组成的加减式题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景之中。幼儿借助于应用题的情节,引起头脑中对过去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回忆,唤起头脑中积极的表象,从而帮助幼儿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这正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普遍特点。口头或书面的式题运算是一种较抽象的属概念水平的运算,对幼儿来讲要比学习口头应用题难多了。另外,口头应用题的这种情景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他会积极地分析应用题的意思,排出算式进行运算。这无论在认知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为学习式题的运算打下了基础。

3.从加法运算过渡到减法运算

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先学会理解的是加法运算,学习减法要难于加法。

幼儿最初学习加减运算时,是运用逐一计数的方法进行的,即运用顺着数和倒数的方法来计算。在加法运算时用顺着数的方法来解决,而减法运算时用倒着数的方法才能解决。而顺着数容易,倒着数难,因而幼儿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来得容易。

(二)幼儿加减运算的一般教学方法

1.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了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积累加减的感性经验,是学习加减法的最初一步。幼儿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不宜从理解抽象的应用题结构开始,应从描述和模仿开始,并且宜用小数量(4以内数)进行。

2.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讲明加减法的含义,就是不仅让幼儿知道“加法”“减法”词汇,而且懂得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

1)学习加法

学习加法,就是向幼儿说明,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出一共是多少,是加法。要在具体的实例中、具体的情节中讲加法,不要向幼儿灌输“又飞来了”“又拿来了”等这样的词语用加法。“又飞走了”“又拿走了”有时也用加法算式,不要模式化。

例如,教师请一位小朋友拿出两朵花站在前面,再请另一位小朋友拿一朵花并排站好,教师说:“小明有2朵花,小军有1朵花,他们一共有几朵花?”幼儿回答一共有3朵花后,教师鼓励幼儿算得对,教师应进一步通过活动显示加法的含义,教师边将两位小朋友的花合并握在一只手中,边说明:“要算出一共有几朵花,就要把两个小朋友的花合在一起,就是2朵花加上1朵花,一共有3朵花,用的是加法。”这样幼儿既看到了两个数合并的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地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在实物演示的基础上,可再用绒布教具或图片等,让幼儿继续理解加法的含义。

2)学习减法

学习减法,要向幼儿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就是减法。要利用具体实例、具体情境讲解减法的意义。

例如,教师请一位小朋友拿着3朵花站在前面,然后请这位小朋友送1朵花给老师(或送给另一位小朋友),并说:“小明原来有3朵小花,送给我1朵,小明还剩几朵花?”幼儿做出回答后,教师着重向幼儿说明,3朵花,送掉了1朵,求还剩几朵,就要从3朵里面减掉1朵,还剩2朵,就用减法。且不可看到诸如“又飞走了”“拿走了”“吃掉了”等词语就用减法的模式进行教学。因为像小明送给一个小朋友1朵花,又送给另一个小朋友2朵小花,小明共送走几朵花,是用加法计算的。所以,一定要幼儿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习惯。

为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编题后,可以让幼儿以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例如,幼儿看着教师演示:先贴出4架贴绒教具飞机,后飞走了1架,编题:“飞机场上停着4架飞机,飞走了1架,飞机场上还有几架飞机?”教师可用“飞机场上还剩几架飞机”“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用减法?”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理解减法的含义。(www.xing528.com)

对加减法及其含义的理解,是幼儿迈向理性学习加减的开端。先学习对加减含义的理解,幼儿负担不重,容易掌握。但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与认识加减法符号及算式的联系密切而自然,两者也可结合进行,这取决于幼儿的接受能力。

3.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

幼儿理解了加减含义后,可以教幼儿认识加减符号、等号和算式。这时仍在4以内,加减数量不超过1的小数量进行。下面以教幼儿认识加号、等号及加法算式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先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口述应用题,向幼儿说明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出一共是多少,用加法后,就向幼儿介绍“+”“=”符号和加法算式所代表的意思。

例如,教师边讲述应用题边出示绒布教具,“花丛里有3只蝴蝶,又飞来了1只,花丛里一共有几只蝴蝶?”幼儿忙回答一共有4只蝴蝶。接着教师分析运算方法,出示运算符并进行介绍。加法里有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放在两个数的中间,最后出示等号,表示两边一样多,然后列出算式:3+1=4。在出示运算符号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讲清符号的名称、意义、读法及在算式中的位置等问题。

教师再继续用不同的口述应用题,引导幼儿正确地运用符号列出算式,巩固和练习算式中每个符号代表的意思,并要求用数的组成知识算出得数。

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减号,学会减法算式。

当幼儿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并会熟练地进行列式运算后,教师在加减运算的教学过程中,分析题意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少问甚至不问。教师编题之后,让幼儿排列算式,讲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就可以了。有时只要幼儿排出算式就可以,其重点在于训练加减运算的准确性及速度。

4.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

经过自编口述应用题的学习,幼儿不仅理解了加减含义、符号和算式,而且为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感性基础。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发展,其思维抽象水平也有了提高。因此,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使之成为抽象加减运算的基础,可提高幼儿运算的思维水平,为入学做好准备。

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可以这样进行:

(1)学习某数的组成,如2的组成、3的组成等。学习数的组成是作为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为此,需将数的组成学习与加减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2)数的组成向加减过渡。如何使数的组成成为加减运算的基础,或者说如何使数的组成的学习与加减运算结合起来,发挥其工具和基础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幼儿学习某数的组成后,教师应要求幼儿用该数的组成列出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可采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方法,做出示范。例如,学习了2的组成(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是2)后,教师问幼儿:谁能把2分成1和1的分合式,列出一个加法算式?请出一位小朋友作答后,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或请小朋友用绒布教具摆出算式(1+1=2),如果无人能答,教师需予以讲解: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是2,所以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或在绒布板上摆出算式1+1=2。然后请每位小朋友用人手一套的数字及符号卡片,自己摆出这个加法算式,通过操作进行练习。

再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探索组成与减法的联系。

示范教案6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案评析:

本活动遵循《指南》中“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的目标开展。活动初期,教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购物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要求又为后面的运算打下了基础。钱币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着重抓住幼儿交钱这一环节,不失时机地指导幼儿兑换钱币,扫除了计算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