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山历代碑刻:倡建本祠数目并序

茶山历代碑刻:倡建本祠数目并序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倡建本祠数目并序尝谓:“将营宫室,寝庙为先。”俊英,字杰常,勒石时年已八十,命子王祐序其事、综其数,寿诸贞珉,俾后之人知堂构维艰、建祠原起云。◎倡建本祠数目并序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季冬吉日二十五世裔孙俊英谨识碑文大意《礼记·曲礼(下)》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我明知自己力气小,但依然扛起建祠的责任,倡议在本房按男丁和神主牌捐款,共同完成建祠之事。

茶山历代碑刻:倡建本祠数目并序

本碑现存超朗村,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高78厘米,宽55厘米。碑文记载了重建祠堂的艰难经过和进支款项。“向广西梧州各亲房劝捐”,可见得宗族迁徙的一点消息。进款中,除“人丁、主金、捐项银”外,还有“耕鱼路田十年租银”“投咸泥银”“深潭庚寅年份租银”,可见进款有多个来源。“支款”用语贴近口语,是有价值的建筑民俗、社会、经济、方言资料,如碑文中的“利市”(红包)今通常写作“利是”,这是可以反映方言的变迁的。

碑文

倡建本祠数目并序

尝谓:“将营宫室,寝庙为先。”每念本原,祖宗宜妥,未闻本不立而枝叶荣、源不长而流派远也。我宋八世祖少恭公发祥于兹,已数百年矣,惟未建祠安奉,心用歉然。时俊英已将古稀,敢曰“年迈力衰,弗能任事”?因向广西梧州各亲房劝捐,往返三次,计收捐项、主金不过百元。遂购村前旧屋,经营祠宇,咸以为宜。然会计用回旧料,尚需三百余洋,不揣力绵,谬肩负荷,于是捐金,为本房倡科丁招主,以臧其事。后仍不足,复出三十余金以足之,乃卜吉兴工。自庚寅闰二月起,至七月告竣,谨于十月上浣,奉先灵升座焉。从此左昭右穆,笾豆常新;裕后光前,云礽愈远矣。俊英,字杰常,勒石时年已八十,命子王祐序其事、综其数,寿诸贞珉,俾后之人知堂构维艰、建祠原起云。

进款:进志禄人丁主金银一十一两五钱二分正;进时高人丁主金连洪基银九两一钱二分;进敬苍人丁主金捐项银廿五两四钱二分;进阿烘人丁主金银二十两零一钱六分正;进西捐百元,除屋地盘川,剩银二十五两六钱;进杰常耕鱼路田十年租银共二十五两正;进杰常人丁主金捐项银二十八两八钱;进步云人丁主金捐银二十五两六钱八分;进阿墩人丁银一两四钱四分正;进阿运人丁主银七两六钱八分正;进投咸泥银三两五钱正;进用长、步云银二两三钱三分三厘作加捐;进积善人丁主金银一十六两八钱;进日茂人丁主金银七两六钱八分;进阿蛮人丁主金银五两二钱八分;进洪基主金银二两四钱正;进深潭庚寅年份租银四两正;进用长、杰常银三十两零零九分作加捐。以上十八柱共进银二百五十二两五钱零三厘正。

支款:支泥水工料连加一兑银五十五两;支做神主、柱门、利市、红梁银一十一两一钱;支木柱连墩银五两五钱七分二厘;支金箔、铁器、门斗、油灰、禾草共银三两二钱;支求张王爷吉日并安奉神物银七钱九分;支步云手交化碎数银一两二钱零二厘;支阿泽、阿安、阿明泥砖共银四两二钱二分;支拆墙、砌石及利市银四两七钱二分六厘;支石匠打工及利市银二十五两九钱九分;支永兴青砖银六两八钱三分九厘;支载担砖瓦木石工银二两六钱二分五厘;支上梁品物、利市并罗经、写主银一两一钱;支烘手交化碎数银六两三钱八分正;支时高、积善手交石龙定石银二两九钱;支木匠工料银八十四两正;支敬利红石银一十一两二钱六分三厘;支合和大瓦银三两八钱六分五厘;支夹柱上梁犒工利市银二两八钱三分;支永利宝烛碎数银一两零二分二厘;支时高奉张王爷及担砖银三两七钱八分;支进火化用银一十四两零九分九厘。以上二十一柱,共支银二百五十二两五钱零三厘。另,甲辰五月通厨、砌地、镶木、神台共用银四十七元半,系杰常捐二十七元半,步云捐十元,阿□捐十元,不入上数。

◎ 倡建本祠数目并序(www.xing528.com)

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季冬吉日

二十五世裔孙俊英谨识

碑文大意

礼记·曲礼(下)》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君子若建房屋,先建祖宗的祠庙)。”我们常常想到,树木有根才能茂盛,江河有源才能流向远方,我们的祖宗对于我们后代来说,就像树木之根、江河之源。祖宗之灵有安息之所,才能庇佑子孙兴旺发达。我们的宋八世祖少恭公在我们这里落地生根,已数百年了,但一直没有建祠安奉,我们感到十分内疚。俊英当年虽然年将七十,但岂敢说“年迈力衰,担不起建祠的责任了”?于是去到广西梧州,向迁居到那里的亲人们劝捐,往返了三次,收到的捐款、主金(在祖祠放置祖先神主牌的费用)还不到一百元。大家都同意买了村前面的旧屋,准备修建祠堂。但算起来,就算是用回旧料,还差了三百余大洋。我明知自己力气小,但依然扛起建祠的责任,倡议在本房按男丁和神主牌捐款,共同完成建祠之事。后来,捐款还是不够,我又出三十余元补足。我们选择了吉日开工兴建。庚寅年闰二月(1890年3月)开工,七月竣工,十月上旬,将祖先的神主牌上座供奉。自此,各祖先灵位按次序排列,供品常新,祖先增光而子孙得以庇荫,子孙后代就更加流传久远了。俊英(字杰常)勒石时年已八十,指示儿子王祐将建祠之事、建祠的经费刻在石碑上,让后人知道建祠的艰难和缘起。

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季冬(1906年1月)吉日

二十五世裔孙俊英谨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