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岁翁祠记:茶山历代碑刻,重现传统家族之兴

百岁翁祠记:茶山历代碑刻,重现传统家族之兴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百岁翁祠记(篆书)盖闻族之兴也,必有寿考而敦庞者,以为经制佑启,而后之人因得有所标准,遵法以绳绳济美。谢之族属散居南社,无虑数百人,顾前此俱未有祠。◎百岁翁祠记闻公之风,愧已。他年过百岁,容貌举止却返老还童。◎百岁翁祠记(局部)自天子到普通百姓,祭祀的隆重、简陋虽然悬殊,但他们像河水追溯源头、树木感恩树根一样追思、感恩自己的祖宗的心是一样的。

百岁翁祠记:茶山历代碑刻,重现传统家族之兴

本碑在南社村社田公祠内,立于明朝万历乙未年(1595年),高90厘米,宽60厘米。此碑字迹清晰,碑文书法典雅、隽秀、工整,有唐人写经体风范,尤为难得。

碑文着重阐述了明朝南社人的道德观念:(1)重视宗族(“礼莫大于尊祖敬宗”);(2)勤俭治家(“公以勤俭治家,家务悉亲力之”);(3)以德为先(“积善之家,其后必昌”“祖宗寿考,自积德中来,能世其德者,斯能济其美”);(4)重视教育(“书田陆拾石”“独与其才而隽,凡补弟子员者得与”)。这些道德观念直到今天还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碑文提到的一些史实也极有意义:(1)社田公年高百岁,受到县官褒扬;(2)社田公祠原是社田公的居所;(3)万历年间,南社谢氏家族人口为数百人。碑文中提到“谢之族属散居南社,无虑数百人,顾前此俱未有祠”,而《南社谢氏族谱》中由社田公(十世)的堂叔伯谢文魁(九世)撰于嘉靖乙未(1535年)的《南社谢氏族谱序》:“传至正统辛酉年间(1441年),我祖父晚翠翁乃七世孙也,妙年增修其谱式,设立宗祠以序昭穆。”则南社谢氏始创宗祠的人为社田公的曾祖父晚翠公。

碑文

百岁翁祠记(篆书)

盖闻族之兴也,必有寿考而敦庞者,以为经制佑启,而后之人因得有所标准,遵法以绳绳济美。

予邑东之里曰南社,宋末有东山谢公来自南雄,始卜居焉。俗尚勤俭,尤善计然策,故人多素封,且文彦彬彬,而十世孙社田尤著。其春秋已进而期颐也者,其容止退而若童也者。前邑侯杨公宠以冠带,继而董公延之宾筵。

所居有堂,堂有坊,扁曰“帙开百岁”,则今李令公命也。异时,欲以此为祠,乃孙大任、大行谒予言为记,予谓:“礼莫大于尊祖敬宗,欲尊祖敬宗,莫先于合族隆报。《易》之卦,‘涣’‘萃’并列,而占皆云‘假庙’。何也?盖‘涣’者,散也,神人涣散,所先在合,而非庙胡合?‘萃’者,聚也,神人萃聚,所先在报,而非庙何报?”

天子至庶人,隆杀虽殊乎,其水木本源之心一也。谢之族属散居南社,无虑数百人,顾前此俱未有祠。公每念曰:“此吾家缺典也。”乃率众捐赀创祠,特祀东山公,寻复自建三代祠,专祀晚翠而下祖,则无涣不合,而亦靡报弗隆矣。公又谓:“我之所生与嗣而生生,之子若孙又皆视我为祖,其心即我之心,岂无修吾俎豆之所?第吾生平拮据,经画实惟此堂,百岁后必以是为祠,而前配李孺人以慈俭孝谨佐吾起家,继配何孺人,克称均祔焉。所置祀田,则与诸子若孙共,书田独与其才而隽,凡补弟子员者得与。诚一家之盛典也。予每见今贵家故族,往往膏亩绣甍,止以明得意而视先世,身后若遗迹然。”

◎ 百岁翁祠记

闻公之风,愧已。公何能是?公以勤俭治家,家务悉亲力之,以故赀蓄甚饶。其质行大抵本之以宽,出之以忠,而不缘饰之以智巧,且孝友天植,老而弥笃,谈及二亲,涕未尝不簌簌下也。此又其心源行谊之美,而为垂创获寿之本者。

公丈夫,子三,长诰,次壮,次播,皆率乃攸行,益光前烈。诸孙济济杰出,行将起家经术,对丹墀、受貤典于穆清。圣天子遣安车蒲轮迎公,以三老五更之礼礼之,其焜燿又当何如耶?

二生乃悚起避席而言曰:“生等碌碌无似,尚愧祖武,敢徼万一之倖,虽然,实志之矣。”予曰:“唯唯,否否。沃腴之野,其树必蕃;积善之家,其后必昌。生虽逊,乌得而逊诸?”二生复坐,予又前告之曰:“未既也。祖宗寿考,自积德中来,能世其德者,斯能济其美。祖宗基业,自勤俭中来,能若其训者,斯能享其成。倘不其然,即祖宗虽甚盛德,亦安能为不肖者庇耶?”二生其以吾言质之公,谓:“为然否?”公曰:“善!”遂镌诸石,以垂不朽。

时万历乙未,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江西九江府知府前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眷生张弘毅顿首拜撰,内侄邑庠李家玉书丹。(www.xing528.com)

祀田陆百五拾石,内基田壹百五拾石,收者贮纳粮差并整田周。东门地租银拾两,鱼塘三口。书田陆拾石。三男共拨租肆百伍拾石。共计壹千壹百石。

碑文大意

一个兴盛的家族,一定有长寿且富足的人,经营产业,帮助、启发后人。后人以他为标准,谨慎地遵循、效法,才能在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我们东莞县的东面有个乡里叫南社,宋代末年时,东山谢公来自南雄,开始在这里居住。这里的风俗推崇勤俭,百姓像春秋时的计然一样擅长生财致富之道,很多人富比封侯,而且品德高尚、文雅有礼。十世孙社田尤其杰出。他年过百岁,容貌举止却返老还童。前县官杨公赐以官员冠带以示尊崇,接着董公又邀请他为座上之宾。

社田公的住处有堂,堂有牌坊,牌坊的匾额写着“帙开百岁”(年龄已百岁),这是现今李县官的指示。社田公打算日后以此堂为祠,其孙子大任、大行前来请我写记,我说:“礼莫大于尊敬祖宗,要尊敬祖宗,首先要做到的是聚合族人、隆重祭祀。在《易经》中,‘涣’卦、‘萃’卦并列,卦辞都说‘假庙’(来到宗庙里)。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涣’的意思是散,神、人涣散,先要聚合,没有祠庙怎能聚合?‘萃’的意思是聚集,神、人聚集,先要祭祀,没有祠庙怎能祭祀?”

◎ 百岁翁祠记(局部)

自天子到普通百姓,祭祀的隆重、简陋虽然悬殊,但他们像河水追溯源头、树木感恩树根一样追思、感恩自己的祖宗的心是一样的。谢氏家族散居于南社的有数百人,以前一直没有祠堂。社田公常常说:“这是我们家缺失了典制。”于是,他带领众人捐款创建祠堂,主要祭祀南社始迁祖东山公。不久,又自建三代祠,专门祭祀晚翠公以下的祖宗。这样,涣散的祖宗都聚合在一起,一切祭祀都十分隆重。

社田公又说:“我所生下的后代与后代生下的后代,这些子孙都视我为祖宗,他们尊敬我和我尊敬祖宗的心是一样的,因此,我怎能不修建一个祭祀我的场所?我生平拮据,只建了此堂,我死后一定要以此堂为祠。我的原配李氏以慈爱、节俭、孝敬、谨慎之心辅助我创业起家,我的继室是何氏,她们两人配得上和我一起接受祭祀。我所置下的祀田,各子孙共同享有。书田只给那些才能杰出的,只有成为县学生员才能分享。这实在是我们家的盛大典制!我常常见到如今的贵家旧族,往往以肥沃的田地和华丽的屋宇来自鸣得意,显得比先人更有成就,其实到了身后,这些膏田华屋都只是遗迹而已。”

我听闻社田公的风范,感到惭愧。社田公是如何做到的?社田公以勤俭治家,家里的事务都亲力亲为,因此积蓄下丰厚的财产。社田公的德行,大概是以心地宽厚为本,待人忠实,不会用小智慧、小机巧来掩饰,并且天性孝敬、友爱,老了更加是这样,谈到自己的父母,泪水都会哗哗地流下来。社田公心地、行为的美好,是他创立基业、健康长寿的根源。

社田公实在是大丈夫!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是诰,次子是壮,三子是播,都能够继承父亲的良好品行,并且发扬光大。孙子们也都十分杰出,即将通过科举而被授予官职,在天子的殿堂之上接受朝廷的恩赐。到时候,天子将派遣舒适的车辆来迎接社田公,以父兄之礼接待他,这么光耀的事,实在不可想象!

社田公的两位孙子听了我的话,吓得站起来向后退避,说:“我们碌碌无为,惭愧于不能跟从祖父的脚步,不敢奢望能做到祖父的万分之一,不过,这确实是我们的志向。”我对他们说:“虽然我同意你们的说法,但是肥沃的田野,生长的树木必然茂盛;积善之家,其后人必然昌盛发达。虽然年轻人应该谦逊,但你们不用谦逊。”于是他们坐回座位,我走上前跟他们说:“我还没有说完。祖宗长寿,来源于积德。只有继承祖宗的品德,才能在祖宗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祖宗基业,自勤俭中来,能听从祖宗训导的人,才能分享祖宗的成就。否则,即使祖宗品德高尚,又怎能保佑他的不肖子孙?”二人以我的话去问社田公对不对,社田公说:“非常好!”于是,把这些话镌刻在石上,以永远流传。

时万历乙未(1595年),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江西九江府知府前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眷生张弘毅顿首拜撰,内侄邑庠李家玉书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