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引入数学历史名题和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引入数学历史名题和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的学习是相对枯燥的,长期以来,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一些同学视数学如畏途,兴趣淡漠,导致数学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科。如在枯燥的《因数和倍数》等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不妨在搞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借助古代经典名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实践课上,我引入了古代的数字对联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引入数学历史名题和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是相对枯燥的,长期以来,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一些同学视数学如畏途,兴趣淡漠,导致数学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动机。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

如在枯燥的《因数和倍数》等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不妨在搞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借助古代经典名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引入了以下故事:

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只要求部下先后按1~3、1~5、1~7报数,然后再报告一下各队每次报数的余数,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也叫隔墙算,或称为韩信点兵,外国人还称它为“中国剩余定理”。

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的余数乘上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大于105就减去105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

通过以上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也体会到把数学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和探索,使得学习轻松而愉快。

在数学实践课上,我引入了古代的数字对联的故事:(www.xing528.com)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他们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这十个数目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天,通过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工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孩子们拍手叫绝,纷纷尝试作对,虽然很稚嫩,更像打油诗,但这样的学习让孩子们兴致盎然,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余音绕梁。数学的逻辑力量可以使学生为之折服,数学的浓厚趣味能使任何年龄的人们为之倾倒,数学的美,质朴,深沉,令人赏心悦目。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应该带领学生领会数学的奥妙,让孩子们对加减乘除和10个枯燥的数字及图形充满期待,让他们有探求秘密的浓烈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