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盆景艺术:树木与山水相互交辉,盘枝苍劲

宋代盆景艺术:树木与山水相互交辉,盘枝苍劲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盆景艺术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出现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且与山水画相互交辉。据考故宫内藏的宋人画“十八学士图”四幅,其两幅画有松树盆景,盘枝苍劲。也是今日之盆景。这时期的盆景著作迭出,如王象晋的《群芳谱》、吴初泰的《盆景》和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等,叙述技艺,各抒己见。在广东有“风俗家家九里香”之栽种或制作盆景之习惯。

宋代盆景艺术:树木与山水相互交辉,盘枝苍劲

一、盆景溯源

1.唐宋盆景初始

盆景始于汉唐,发展于宋,盛于明清。从考古发现汉代陶瓷墓道壁上塑有山峰、水池和盆花之物,表达了人们的观赏性。唐代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形成。如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初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公元706年)的角道壁上“有待女手捧盆景的绘画”。唐代诗人对盆景的记载甚多,如钱众仲《盆松》诗:“爱此凌霄干,移来独占春”之句。冯贽《记事珠》写有:“王维以黄瓷斗贮蕙兰,养以绮石,累年弥盛。”杜甫诗云:“一匮功盈尺,山峰竞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这已将简单的盆景升华为意境的盆景了。

宋代盆景艺术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出现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且与山水画相互交辉。据考故宫内藏的宋人画“十八学士图”四幅,其两幅画有松树盆景,盘枝苍劲。王十朋的《岩松记》对松树盆景赞曰:“余颇爱之,植以瓦盘,置之小室。”苏东坡亦爱养花,与僚人谈盆景,竟留了梦境生痴的诗作:“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宋时的盆景以山水盆景为主,可能是一种埋盆于花坛之中,配石布局,其格式并不严格,还与水池相邻,便与浇水、管理。

2.明清盆景盛行 (www.xing528.com)

据史载元代有一位法名叫“韫上人”的高僧(1206—1368),他独创一格,甚制作一些小盆景,这便是“些子景”的来历。也是今日之盆景。到了明代建园与盆景之风流行大江南北,且讲究画意,开始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万历年间,屠隆著《考磐余录》中有《盆玩笺》载曰:“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木大如臂,针毛短簇。”由此可见放置在茶几架上的小盆景制作考究富有艺术性、观赏性。这时期的盆景著作迭出,如王象晋的《群芳谱》、吴初泰的《盆景》和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等,叙述技艺,各抒己见。

清代盆景的制作盛况空前,成为园林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有“风俗家家九里香”之栽种或制作盆景之习惯。番禺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曰:“九里香,木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艽,花白有香,甚烈;又有埋香,叶稍大,其木皆不易长,广人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盘盂之玩,有寿数百年者。”在江浙一带,如龚翔麟咏盆景词《小重山》云:“三尺宣州白石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菊。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深似吟云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霜长为洗苔痕,丹青叟,见也定销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题画的《盆梅》更形象地展示出当时梅花盆独创艺术。

康熙年间,园艺家陈湨子著的《花镜》在“种盆取景法”中写道:“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桧柏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观其体态参差高下,依山靠石而载之。或用昆山石、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前,诚雅人清供也。”又说:“如树服盆已久,干长野,必须修枝盘干。须以极细棕索缚吊,岁久性定,自饶古致矣。凡盆花拳石上,最宜苔藓,苔一时不可得,以菱泥、马粪和匀、涂润湿处及桠枝间,不久即生,俨如古木华林。”看来,当时吴越之地制作盆景的构思、技巧与管理于今无多差异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