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与绘画艺术:相互影响

禅宗与绘画艺术:相互影响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在于绘画形式的改变,更主要的是创作思想的突破。中国绘画,在佛教尚未传入之前,已具独特风格,后来因受佛教影响而产生重大变化。苏轼所谓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指的便是受禅学影响而融入画中的意境。禅宗虽为宗教,但其精神影响绘画艺术,使山水画背离宗教威严的佛教画而走向与大自然的结合。明清时期画论总结历史,一致指出禅宗对绘画艺术的重大影响。禅宗兴而绘道盛,禅宗衰而画坛冷。

禅宗与绘画艺术:相互影响

佛教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在于绘画形式的改变,更主要的是创作思想的突破。纵观唐宋以至明清画坛,凡有相当名望者,无不深受禅宗思想熏陶,其作品无不渗透着禅意、禅境。今人欣赏历代名画,若没有些许禅学知识,不易领略其中意境

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有各种文化艺术,绘画即是其中之一。中国绘画,在佛教尚未传入之前,已具独特风格,后来因受佛教影响而产生重大变化。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题材的绘画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举唐代“两京外寺观画壁”有上都寺观画壁140余处,东都寺观画壁20处,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吴道子画就有32处。内容多为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及佛、菩萨之像等。

王维家世信佛,入宦后,公事之余常至寺院与高僧讨论佛道。安史之乱后,他已无心世事,遂耽于禅悦,并将参禅领悟的意境引入诗画,使诗画风格发生重大变化。他的绘画多山水之作,以气韵为主,变钩研之法为水墨渲淡,使超然空灵的襟怀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将画意与禅心化为一炉。王维的浓淡墨色的山水画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南宗”画风。苏轼所谓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指的便是受禅学影响而融入画中的意境。王维画面中的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雪渡、村墟等别有一番山野风趣。

王维的画是在对禅宗思想领悟后的独创,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抒发的是真实感情,其意义极为深远。在王维之后,山水画逐渐摆脱附属的地位,发展为独立的画种。

得王维真传的有张瑄、王洽等人。张瑄自谓其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禅宗心性之学有内在联系。所画古松气傲烟霞,势凌风雨,随意纵横,应手间出;所画山水则高低秀绝,咫尺深重,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纯出自然,匠心独运。浓墨淡笔都从胸中流出,不加半分修饰,这无疑得益于禅家心性修养功夫。王洽,又名王墨,以善泼墨山水而名。王洽性多疏野,常优游江湖之间,作画每在醺酣之后,常以墨泼洒之。俯观则不见其墨污之迹,这可算是把禅宗活泼洒脱的风格运用到家了。(www.xing528.com)

唐末、五代、宋初,是为禅宗全盛时期,也是山水画“南宗”进入发展的时期。王世贞云:“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荆浩博通经史,因五代多乱而隐于太行山之洪谷,与禅僧野老往还。他工于山水,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墨横溢,号称“唐末之冠”。邺都青莲寺僧大愚曾以诗向他乞画。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朝市抗尘走俗之状。《宣和画谱》说他的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如此超尘脱世、孤高独步之作显然也根源于画家深刻的禅学意境。董源也善山水,尤工秋岚远景,溪桥渔浦,其画平淡天真,自然而成。巨然是南唐江宁开元寺的和尚,其画祖述董源,而臻于妙境,内中清淡雅逸之趣多得力于禅家心性之学。禅宗虽为宗教,但其精神影响绘画艺术,使山水画背离宗教威严的佛教画而走向与大自然的结合。

明清时期画论总结历史,一致指出禅宗对绘画艺术的重大影响。董其昌说:“行年五十,方知此派(北宗)画殊不可学,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石涛和尚更直接以禅僧口吻指出,作画“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禅宗兴而绘道盛,禅宗衰而画坛冷。明清禅林凋敝,画坛也无突出名家,致使“大江南北,无出石(涛)师右者”。

明代 吴彬《 涅图》

此图描绘了佛陀入灭时的情景。人物众多,神态各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