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93年后的股东代表诉讼: 世界与中国

1993年后的股东代表诉讼: 世界与中国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代表诉讼自1993年后出现的井喷式增长,很多学者将之归因于诉讼费用的改革。1993年之前,原告股东如提起代表诉讼,须向法院缴纳一定数额的诉讼费用,该数额根据诉讼标的金额而定。但1992年日兴证券一案彻底改变了这一规定,它确立了将代表诉讼视为非财产请求权的规则,并以此按较低的固定数额收取诉讼费用。1993年修订的《日本商法》也确认了这一规则。韦斯特指出,与美国类似,日本的律师出于经济诱因考虑,也会推动代表诉讼。

1993年后的股东代表诉讼: 世界与中国

如前所述,代表诉讼实施后的前35年如同沉睡的制度,无人问津。但自90年代始,代表诉讼的案件出现井喷式增长[16],仅1993年一年,就有86个案件等待审理,相当于前35年的4倍,此后代表诉讼案件数量逐年提高,直至1999年达到顶峰,有222个案件,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详见下表7-1[17]

表7-1 日本代表诉讼案件数量统计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见注释[1]。

日本代表诉讼自1993年后出现的井喷式增长,很多学者将之归因于诉讼费用的改革。1993年之前,原告股东如提起代表诉讼,须向法院缴纳一定数额的诉讼费用,该数额根据诉讼标的金额而定。显然,代表诉讼标的金额数目一般较大,尤其在涉及上市公司纠纷时,原告股东所要求的赔偿数目更为巨大。此时,原告股东起诉时须根据索赔金额比例缴纳诉讼费用,这无疑严重打击股东的积极性。但1992年日兴证券一案彻底改变了这一规定,它确立了将代表诉讼视为非财产请求权的规则,并以此按较低的固定数额收取诉讼费用。1993年修订的《日本商法》也确认了这一规则。[18]韦斯特(West)教授看来,诉讼费用的降低,可以解释代表诉讼大量产生的现象,因为股东作为“理性经济人”,在考虑是否提起代表诉讼时,必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而诉讼费用的改革无疑降低股东的诉讼成本,从而提高代表诉讼的可利用性。[19]这种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成本收益分析的解释理论也为国内学界所接受和认可。

除股东本身出于经济考量外,代表诉讼之所以大量产生还有另一原因,即律师的作用。韦斯特指出,与美国类似,日本的律师出于经济诱因考虑,也会推动代表诉讼。尤其是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组织Kabunushi Onbuzuman成立以后,该组织的律师成员为从诉讼中获取利益,极力鼓动股东提起代表诉讼。[20]然而,这种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真能解释日本代表诉讼沉睡的35年和随后井喷式的增长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