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德育低效的成因分析:新课程校长管理艺术

中学德育低效的成因分析:新课程校长管理艺术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加强爱国主义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造成这种德育低效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思想认识的误区造成德育低效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思想认识方面。这种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德育的被动受体,导致他们选择能力的退化。

中学德育低效的成因分析:新课程校长管理艺术

近年来,我国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加强爱国主义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都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为探索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整体上看,目前德育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与人们对德育的关注程度相比,与对德育工作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效果相比,与社会、时代对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德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还比较普遍;德育的方法还大多是“灌输式”、“说教式”、“训导式”,对真正入情入理,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方法研究不够;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尚未根本改观。

造成这种德育低效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的误区

造成德育低效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思想认识方面。当前,存在三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德育效果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大环境不好,教育的小环境再努力也是空的;二是认为搞市场经济,金钱的诱惑力增大,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下降,见“利”必然忘“义”;三是认为智育可以考试,体育可以测验,德育拿不出硬措施,所以抓不好。

(二)德育目标的偏差

当前,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标准过高,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过高,使学生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说空话的习惯;二是顺从取向,即把是否“听话”、“顺从”作为衡量学生品行的价值尺度。这种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德育的被动受体,导致他们选择能力的退化。

(三)德育内容的枯燥(www.xing528.com)

我国学校德育在内容上一直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将很多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又很感兴趣的社会道德现象排斥于课堂之外。这样,由于德育内容枯燥,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割裂,德育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四)德育方法的呆板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简单化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现为:注重单向灌输而轻视启发引导,突出统一要求而忽视个别差异,强调外在控制而弱化主体作用。这种简单、呆板的方法无法激发学生道德认识的积极性,难以引起道德情感体验,进而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五)德育人员的低素质

依据转型期社会发展对德育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他们的德育工作观滞后,与学生平等对话、提高学生道德选择力、引导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和洞察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欠缺,这也就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