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实效性缺失的成因分析

高校德育实效性缺失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关于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上是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内部原因。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探究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高校德育实效性缺失的成因分析

二、高校德育实效性缺失的成因

(一)思想认识因素

对高校德育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是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首先,关于高校德育的定位问题。认为德育首位,就是高校党委系统和政工干部的事情,与行政系统和业务课教师无关,因而,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割裂开来,与其他的教育环节割裂开来。其次,关于高校德育的功能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德育往往只突出“德育的外在功能”,制度化地把外在的规范遵守当成内在的道德尊重,而完全没有顾及青年大学生人性需要,从而使得高校德育趋于手段化、工具化。最后,关于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泛政治化倾向,认为高校德育就是政治教育,而忽略了思想和品德教育,因而“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功能”。

(二)工作机制因素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是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自我计划、自我运行、自我评估、自我检查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运行完全违背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科学论断,割裂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密切关系,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际效果。

(三)内容设计因素

高校德育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偏差:(1)内容设计过于理想化。理想教育固然不可缺少,但德育的现实趋向同样重要;(2)内容设计过于绝对化。德育内容往往只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需求;(3)内容设计层次混乱。对大学生往往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严重重复了中学乃至小学的德育内容,导致大学生的反感,削弱了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4)内容相对保守。当前高校德育的内容过于稳定,没有根据社会变革所引起的道德观念变更而适时地变化发展。(www.xing528.com)

(四)操作实施因素

德育的本性是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导致高校德育的学生主体性缺失。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德育要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校德育操作智育化。德育工作往往只宣讲特定价值准则,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学生学到的只是道德知识,并不能转换为学生成熟的品德心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2)高校德育操作强制化。当前高校德育的方法普遍带有强制力,往往以强大的政治压力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灌输”,以“讲道理”为手段来达到改变大学生思想或行为的“控制性说服”;(3)高校德育操作形式化。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习惯于强制灌输、强行要求、批评禁止等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虽然见效一时,但在根本上却是适得其反。

(五)队伍素质因素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有效性。(1)一些德育工作者素质偏低,思想理论素养不高,有的甚至言行不一,对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2)专职德育工作者广泛存在着思想不稳,流动性大,临时观念强的现象;(3)德育课教师成分复杂,一些兼任教师的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德育课自然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以上是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内部原因。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探究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