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强德育实效性,重视传统文化

增强德育实效性,重视传统文化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德育作用,它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增强德育实效性,重视传统文化

【作者】郭振有

谈起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让大学感到满意的是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理科知识方面。另外,城市学校在外语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近年来也成绩卓著。但是,这些突出的成绩却不能掩盖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让人最不满意之处,除了我们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外,还有一个值得深切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德育。

实际上,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向十分重视德育,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但德育的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缺乏显著的效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些人尽管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但他们对祖国的感情及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准,却令人忧虑。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究竟是崇尚国家利益还是崇尚个人利益?能否做到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和他人?能否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等等。这些是比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却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少数一些所谓“尖子生”身上表现得可能更为突出。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说:“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功利化影响,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下降。一些人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却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应有的道德涵养。”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坚持扩大开放,重视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还应该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今世界上惟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华人学者就曾批评中国的教育有缺陷,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这样的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时至今日再来审视这种观点,我觉得批评得很深刻。那种对祖国的地理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人,怎么能指望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产生深厚的感情?怎么可能在学有所成后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呢?

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德育作用,它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最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面对不争气的年轻一代,提出了一个“新加坡能否富过第三代”的问题。他说,新加坡新一代华人子弟思维西化,华文水平很低,讨厌学习华文并连带讨厌它所承载的华人文化。因此现在的第三代新加坡人,长相是亚洲人,但内在素质却受英文教育影响,思想观念全是西方那一套。教育的基本职责是传承文化,帮助青少年一代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族优秀文化并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

毫无疑问,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开放,大胆吸收西方文明中一切优秀的东西。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要强调学好现代科学技术,学好外语和信息技术。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以轻视和丢弃的。传统文化如同一个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知识、思想及智慧的宝库。其中有糟粕,但更大量的是有益的营养,况且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些糟粕正在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而其精华部分则日益显示出特有的光彩。

重视和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好处呢?可以举例如下:(www.xing528.com)

——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爱国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记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中国古代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让学生熟知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他们的名言名篇和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很有必要。

——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可以让人的素质产生差别,有了高下之分、文野之分和雅俗之分。不学或学得太少,就难以“脱俗”。

——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传统文化往往是文、史、哲学的统一,其中有很多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让人学会用哲学方法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可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培养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学会和谐地、友善地与人相处,学会正确处理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使人更科学、合理和快乐地生活。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强身健体的知识和哲理,对体育、卫生方面的教育也是极为有益的。

——可以提高人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传统文化体现了东方式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中有极其丰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艺术。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中国,要当好一个管理者或者领导者,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可以提高人的科技素质。传统文化中也含有许多科技哲学、科技逻辑和科技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研究现代科技的灵感。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能产生某种深远和巨大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认为,文理本是“同根生”,文理分离,特别是重理轻文,导致我们在科技领域缺乏原创性创新。他说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对他的成长起了直接或间接作用。杨振宁博士也讲过,他在初中时利用两个假期熟读、熟背《孟子》一书,对他的人格形成、思维方法的形成以及科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个典型事例:汤川秀树,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日本物理学家。他说,他在物理学上的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他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日本最著名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老子》《庄子》《墨子》等。他在上中学时就阅读《老子》《庄子》,对庄子的思想特别感兴趣。他曾从《庄子》关于“浑沌”的一篇寓言中得到灵感和启示,解决了关于基本粒子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他认为,《老子》《庄子》等书中,包含着许多“严厉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预见到未来人类文明将达到的状况;而墨子的某些观点也很适合于现代世界,甚至比对古代中国还要适用。他认为,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我的某种个性”。

由此可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德育的一个有力途径,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离不开他的文化竞争力。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不能没有很强的理科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一个没有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一个缺乏了“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恐怕也很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