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之路

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之路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严重缺编,德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两课”教学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各高校重视。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是要克服“两课”教学智育化倾向,不能单单只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这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制定有力措施,确保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发展方向和分流途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之路

三、提高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德育之所以缺乏有效性,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是孤立进行的,没有自然融合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之中。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严重缺编,德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全员参与德育工作,特别是业务课教师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因此,要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人员相互配合,教学、管理、服务三大系统各司其职,全员互动的“大德育”系统,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开好“两课”,占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两课”教学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各高校重视。为了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效果,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做好三方面工作:(1)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出版一批突出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教材,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2)注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开辟相对固定的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教学实习基地;(3)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专题,着重解决学生的职业价值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品德问题,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是要克服“两课”教学智育化倾向,不能单单只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

2.加快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改变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专业面比较狭窄的现状,就要加快交叉学科的发展。德育渗透,主要是在专业教育中突出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对理工科高校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选修课,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人文社科与专业的交叉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专业体系与历史社会伦理学等的交叉,回顾科学史事,推崇杰出的科学家,对学科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创新活动,突出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目前,我校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其中不少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文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这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提升德育合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是实施综合教育,构建教育合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层次超出了家庭教育的能力,子女上了大学就已经可以自立了,往往忽视了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家庭没有精力或能力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辅导,但是家庭对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小组,统一负责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要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络制度,并提出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搞好教育的要求及具体措施;要要求学生定期与家长沟通,汇报成绩与不足,并由家长反馈到学校。

家庭要经常利用书信、电话、网络等途径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状况;要合理安排子女的经费,控制不正当消费;要主动发现子女的问题,并与学校及时沟通。

(三)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单纯的高校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人的宏观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微观心理机制却了解不够;而心理咨询的出发点是:求询者有没有精神障碍,人格发展是否健全,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具备。着重于求询者的心理状态。因此二者恰恰形成了优势互补。

2.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重叠和相似之处。高校德育,除了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日常性思想的教育外,还包括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心理咨询往往在于消除了学生某某心理障碍,也就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具有心理咨询的功能,而心理咨询也具有德育的功能。(www.xing528.com)

3.从层次上看,高校德育与心理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德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于意识结构的显层次,如信念、态度、理想等;而心理咨询则注重于心理层面,更多注重于意识结构的潜层次,如直觉、冲动、联想等。因此,在开展工作时,既要认识到思想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更要看到心理因素对思想的作用,对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给予高度重视。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节奏加快,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提高,加之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失衡、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多。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我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对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四)队伍建设增强德育实效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主要是要提高队伍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

1.提高德育队伍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由于专职政工人员的出路问题及现实存在的相关待遇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高校应该制定有力措施,确保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发展方向和分流途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理论修养。在对现有的政工队伍加大培养力度的同时,要留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扩充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在业务上提高队伍的理论修养。

3.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科研能力。高校德育工作要按照“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的发展要求,有利地组织德育队伍,借助工作在第一线的优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4.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摈弃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求实进取的氛围,激发德育工作者的上进心,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科学考评提高实效

科学的高校德育考评体系和考评办法,将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考评过程中,往往重量不重质,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考评课时数、活动次数、出勤率、考试分数等指标,忽略了各项工作的“质”、“动态”和“过程”。这种考评片面强化了某些评价内容和指标,忽略了品德、能力、素质等深层次的内容,势必影响到德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考核要以事实为依据,采用模糊考评方法,建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五个结合”,即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潜在性、模糊性的特点,所以高校德育的效果有时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在考评中我们应该既看到现实的、直接的效果,又看到潜在的、间接的效果,既要坚持定量考评又要定性分析,使考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动态的科学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