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讨

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讨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讨刘静静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承担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塑造什么样的心灵的重任。但反观高校德育现状,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因此,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上三方面共同构成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近年来,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讨

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讨

刘静静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承担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塑造什么样的心灵的重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旧的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体系被打破,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中,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面临价值评判和道德判断时感到迷惑和茫然,所以,高校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反观高校德育现状,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因此,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效性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讲,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指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实效性是人们对任何实践活动感知与评判的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人们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追求,其落脚点也正在于实践活动结果的效用上。

德育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其中,既包括实际取得的效果,又包括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的相应比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简言之,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教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既指道德教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效果,又指德育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外在效益。同时,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即道德教育的效率。以上三方面共同构成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从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实效性突出体现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与大学生道德教育预期目的的实现程度的关系上,学校德育实效性最终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教育者道德需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道德需求的实现程度。我们理解了德育实效性的构成系统,也为我们探求目前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成因及其对策指明了方向,只要有机发挥系统中各要素的效能,就能有效地组织学校的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学校的德育达到预期的目标。

近年来,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德育实效性问题总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想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德育问题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在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德育实效性构成系统中各要素的效能。

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德性发展。人的德性发展的新要求,也必然要求这个时代的德育创新与发展。当今时代的发展,又充分体现出一种和谐、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教育。“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社会各行各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教化人之本”的高校,各种素质的培养更要和谐。高校教育,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学校德育出现了新问题,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用和谐德育主导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让和谐的旋律奏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学校应全面理解和谐德育的实质内涵,在思想上认清德育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注重人本思想。在和谐社会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德育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德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过程。当前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先从德育管理入手,更新德育观念,引导、教育学校教师,摒弃德育是党委团委“专利”的思想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等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德育事务中去。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体系,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乃至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师生关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双主体”地位,决定了德育活动的交往特点和方式,德育效能必须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榜样,提高德育效能需要榜样。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3.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管理。德育个性化要求在德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调动他们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是要他们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要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望,鼓励他们不仅做先进道德思想的理解者,更要做先进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地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管理。(www.xing528.com)

4.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学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在其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和谐德育的追求,就是要从外在的物质环境上、学生内在的心灵中,营造一个能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育人”环境。环境育人就是要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和谐的管理环境,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

5.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

总之,和谐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任务,将会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无论如何变化,和谐是首要的,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当高校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事事都是德育的素材、处处呈现环境育人的局面”时,和谐德育才得以实现,和谐校园也才得以构建。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全面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拓宽了高校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使广大师生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得知识和各种信息,对学校育人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传媒工具,里面充斥着不少消极、颓废、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侵蚀和毒害着广大青年学生。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如何有实效,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1.加强网络技术学习,提高德育工作者信息素养。培养一支政治觉悟强、思想素质高,既善于思想政治工作又精通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是在新的形势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证。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才能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规律,利用网络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高校要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和技术培训,将一些精通网络技术,思想素质高的教师充实到德育工作队伍中;德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加强网络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意识:一是信息资源意识,二是网络技术意识,三是网络教育意识。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网上德育阵地。网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决不能采用全面封杀的办法,而应该进行疏导。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利用这些优势,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主动开辟、利用、占领网络这块阵地。高校教育者可以:(1)借助国内外一些著名网站以及校园网,设立红色平台,开辟网上政治思想教育课堂,拓宽德育的渠道。(2)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利用本校网站延伸德育课堂,扩大服务功能。开展与学生网友进行对话、咨询、服务等交流和沟通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德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3)加快网络德育的技术进步,开发和建设体现网络特点、符合德育规律、具有时代气息、为大学生网络用户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资源,制作一些生动、直观的德育教学软件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将生动活泼的形式与健康积极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的感染力。

3.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也是容易被各种不良倾向侵蚀的危险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具有求新、求异、求特心理。而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净化网络环境,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选择信息,增强辨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做到:(1)建立和完善有关的网络信息法规、规范网络服务商和运营商的服务和经营行为,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严格对团体主页、个人主页及链接进行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防止在网上登载和传播不良信息。(2)加强对信息的监控管理。建设好网络信息监控、管理、引导与服务平台。(3)加强对学生接受信息主体的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比较,提高他们辨别、吸收和转化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增强对非主导舆论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

4.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建立有效约束机制。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网络系统的虚拟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导致部分大学生网上自律意识淡薄,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和法规教育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高校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约束机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可以做到:(1)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渗透“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2)开展学德教育,教育学生要肩负历史使命,立远大的理想,苦学习,志成才,不要在虚拟时空中沉溺,耗费青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风,积极探索,认真钻研,尊重知识产权,维护他人的成果;不弄虚作假,不剽窃抄袭,对他人和社会负责。(3)开展网络法规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法规,加强法律意识,树立主人翁精神;教育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网络法制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维护广大网民的利益,不在网络上做有损于国家集体利益的事,更不要在网上从事违法乱纪触犯法律的活动。(4)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德性的养成,学生德性的养成仅靠教育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他律的监督与支撑,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事实上,在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及选择能力形成过程中,首先是他律起作用。因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还应重视制度化,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德育具有可操作性。

网络为德育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它不仅直接促进了德育水平的极大提升,而且开辟了德育发展的新领域,提出德育发展的新课题,为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网络对德育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网络文明教育是网络时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网络德育的重要实现形式,研究网络文明教育、科学把握网络文明教育的规律,努力推进网络文明教育的实践,对德育实效性的增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