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师曾:竹刻大师,文人刻竹成果

陈师曾:竹刻大师,文人刻竹成果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竹刻风行,一些文人业余也会刻竹自娱,至民国流绪未断,仍有文人参与。今介绍的就是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师曾刻的《鹤龄延年图》笔筒。齐白石初至北平,受正统画人排挤,寂寞困顿,是陈师曾独具慧眼,赏识、提携他。继母病逝,感情甚笃的师曾无比悲痛,加上路途劳累,也生起病来,不久逝世,享年仅40岁。噩耗传到北京,文化界人士无不震惊悲哀,遂联合举行追悼会。

陈师曾:竹刻大师,文人刻竹成果

清代竹刻风行,一些文人业余也会刻竹自娱,至民国流绪未断,仍有文人参与。今介绍的就是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师曾刻的《鹤龄延年图》笔筒。

笔筒用阴刻线条刻就。整体来看,画面疏朗,虚实相间,布局得体。他的学生俞剑华称他在日本留学“以习博物,故形态逼真”。又说他用笔“生辣坚强”“瘦骨嶙峋,笔笔有力”。细看所刻线条,确实如上所说,顿挫提按,十分有韵律感。又因他深谙篆刻用刀,笔筒明显带有冲、切刀法,毫无滞涩阻断之态。特别是松树枝干、斜坡多用折笔,灵芝则折、柔笔交替,显得古拙耐看。画面主角——仙鹤的喙和黑羽用块面阴刻表示,与轮廓细线条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效果特别吸引人的注意。仙鹤俯首,一腿稍提,静中欲动,使它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落款:“鹤龄延年,师曾、陈朽”,阴文印“师曾”。

《鹤龄延年图》笔筒

细观笔筒,虽构图简约,但章法上乘,造型概括,却气韵生动,寓意浅显,然意境深邃,运刀纯朴古拙,刀口棱角明晰,底子干净爽利。

之所以能如此,全在于作者学养深厚。

陈师曾(1876—1923) ,名衡恪,字师曾,以字行,号朽者、朽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礼簪缨之家。祖父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三立为同光体诗派诗人。师曾天赋聪慧,在严格的传统教育下,十岁就能书擘窠大字,涂云抹烟,得六法之妙,又能作诗,写得一手好文章,人称之为“神童”。稍长,他考入南京矿路学堂,与鲁迅同学,后又同去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博物,共寝一室,为上下铺。毕业后回国,任南通、长沙等地教师,后被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编审,又与鲁迅为同事,两人友谊非比寻常,闲暇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他曾应邀为鲁迅的书籍设计封面。他还被北京高师、美专聘为教授。

师曾于书画、篆刻无不精通,篆籀、隶、魏、真、行诸体皆精,而且笔力苍劲,风神秀逸,别具一格;画则受益于沈周、道济、髡残、石溪、蓝瑛、陈淳、徐渭、华喦、李鱓,后师从吴昌硕,用笔生辣,钩多皴少,瘦骨嶙峋,苍劲有力,画面挺拔俊逸,古意盎然。所作山水、花鸟较多,人物较少,最著名的当属《京华风俗图》。篆刻早先学浙派蒋仁、黄易一路,后转师赵之谦、吴昌硕。特别是他在南通师范任教时,由苦铁弟子李苦李引荐,投到吴昌硕门下,得到缶翁亲炙。他的高明处在于学缶翁,能入而化出。有人称:“观师曾画用印,戊午(1918)以前师缶庐作,以后之刀法篆势渐远缶庐,苍劲超雅,远胜汉之铸铁。”他晚期篆刻简率古拙,苍朴中渗出自然、高古之气,与缶翁的面貌大不同,隐隐流露出赵之谦的遗韵。而他刻竹仅是偶然为之。

师曾为人淳朴真诚,喜提携后进。齐白石初至北平,受正统画人排挤,寂寞困顿,是陈师曾独具慧眼,赏识、提携他。后又推动他“衰年变法”,促使他最终雄踞北京画坛之首。对此,齐白石曾赋诗表达心中感激之情:“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偎。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辰毋相昧。”(www.xing528.com)

1923年夏,从小将他带大的继母病危,他赶赴南京探视。继母病逝,感情甚笃的师曾无比悲痛,加上路途劳累,也生起病来,不久逝世,享年仅40岁。

噩耗传到北京,文化界人士无不震惊悲哀,遂联合举行追悼会梁启超致悼词,中间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师曾品行高洁,赢得众多文化人士敬仰,一切都源于刚烈正直的家风熏陶。祖宝箴曾参与康梁变法,是力推新政的重臣。后变法失败,宝箴自尽殉新政;父三立于1937年日寇侵占北平后绝食殉国;1941年日寇占领香港,其弟寅恪拒绝日寇利诱,绝不任伪职,靠变卖东西度日,当然这是后话。一门忠烈,可以从中看出师曾其性、其情、其行。

陈师曾除身体力行于书画印创作,还致力于印论、画论的著述。他著有《中国绘画史》《文人画的价值》《槐堂摹印浅说》《槐堂诗抄》《不朽录》等。他的书画和著作对于反击民国初年泛起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逆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的笔筒出自这样一位令人崇敬的书画篆刻家、学者之手,足见是多么珍贵!

(图片由“集宝”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