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真情实录:爱兵如子,改善医疗条件

邓小平真情实录:爱兵如子,改善医疗条件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广西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流传着许多邓小平关心、爱护战士的动人故事。邓小平发现走在前面的小队员身上只穿着两件单衣,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止不住微微地颤抖。见邓小平执意让他穿上,心里不免着急起来。一天上午,邓小平来到医院检查工作。从病房出来后,邓小平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商讨如何改善医疗条件、减轻伤病员痛苦,让他们能早日康复,重返前线。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邓小平也十分关心部队官兵的发病情况和医药情况。

邓小平真情实录:爱兵如子,改善医疗条件

在广西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流传着许多邓小平关心、爱护战士的动人故事。

一天,邓小平来到奉议县(后与田阳县合并)花茶屯,准备在这里召集会议,商讨如何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土地改革的问题。

离开会还有一点时间,大家聚在关帝庙前面的院子里,有说有笑地与正在做饭的赤卫队员开玩笑。

不久前,敌人曾在这个地区反复“扫荡”,不仅粮食被抢掠一空,就连锅碗瓢盆等也未能幸免。此时,煮饭的战士正拿着一把铁锹在大锅里上下翻动,这成为大家集中说笑的话题。这个战士边挥着手里的家伙边幽默地冲着围观的同志说道:“你们还别瞧不起这把铲子。过去皇帝也使用不起的吧,据说他使用的东西都要比普通人的大,但再大恐怕也大不过我这把铲子!”

听到这里,大家又哄然大笑起来。

从屋内出来正要招呼大家进去开会的邓小平接上去说道:“是啊,皇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我们今天不也拿起这样的大铲子,把那些皇子皇孙铲掉吗?!”

大家一听,笑得更热烈了。见大家未接话茬儿,邓小平故作严肃地问道:“怎么?你们不敢铲吧?”

“怕什么!要怕的话我们就待在家里拿锄头种地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会议一直开到晚上才结束。邓小平谢绝了村干部的挽留,坚持要连夜赶到伦圩去检查布置那里的工作。村干部拗不过,只好派四名赤卫队员护送他前去。

这天晚上,天气格外地寒冷。阵阵山风迎面刮来,大家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加快了步伐。

邓小平发现走在前面的小队员身上只穿着两件单衣,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止不住微微地颤抖。邓小平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紧走两步,披到了这个小队员的身上。

摸着带有邓小平体温的棉衣,一股暖流涌上了小战士的心头。当他看见邓政委也只穿着一两件单衣时,连忙把棉衣又脱了下来,递回到邓小平手里。他说:“首长,我不冷,我不能要你的棉衣!”

“小同志,你身子单薄,可别冻坏了。以后还指着你们建设新中国呢!”邓小平充满感情地说着,将棉衣又重新披到小队员的身上。

“可是,首长,你要是冻坏了,那我们损失就更大了,我不能……”小队员还在推辞着。见邓小平执意让他穿上,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没关系,我经冻!”邓小平拍了拍胸膛,笑着说道。见小队员仍要推让,邓小平不由得收起脸上的笑容,故意用严肃的口吻说:“快穿上,这是命令!”说完,大踏步地走到前面去了。

小队员只得穿上这件棉衣,跟着前面的邓小平,激动地紧紧赶了上去。

由于敌人的封锁,左右江根据地除武器弹药严重匮乏,最感困难的还是缺医少药。

当时的临时野战医院设在东兰县武篆附近,各方面条件十分简陋,药品尤其缺乏。但从前线转移下来的伤病员却日益增多,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天上午,邓小平来到医院检查工作。他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慰问了在这里治疗的战士,关切地询问大家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尽管医药医疗器械的缺乏使邓小平心情十分沉重,但他依然热情地鼓励大家说:“你们在战场上负了伤,流了血,是光荣的。这里虽然条件不好,但我们是革命的战士,大家要发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和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伤病!”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暖烘烘的。我们的战士的确是好样的,他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躺在病床上也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精神。在没有麻醉药和不打止痛针的情况下,不少战士在手术过程中咬紧牙关,强忍剧疼,始终不吭一声。他们只是渴望能早日痊愈,重返战场。

看着大家脸上焦急的神情,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劝慰道:“同志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第一位的是养伤。大家要安下心来,不要着急,这对身体康复才有好处。只有伤好了,才能上前线多杀敌人!”

从病房出来后,邓小平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商讨如何改善医疗条件、减轻伤病员痛苦,让他们能早日康复,重返前线。

邓小平的话,就像一股暖流通向每一位同志的全身。大家一致表示:一定听首长的话,争取早日重返前线。

由邓斌(邓小平)和张云逸署名发布的红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局部)(历史图片)

天已经黑了,邓小平离开野战医院,又要赶到板勉屯去检查兵工厂的工作。

夜渐渐深了。走着走着,邓小平忽然觉得右脚掌一阵钻心的痛。原来,一根锐利的竹刺透过鞋底扎了进去。邓小平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草纸垫在伤口下面,又悄悄地紧跑两步,跟上了前面的同志。

不久,远远可以望见兵工厂的灯火,锤击声也一阵阵地传来。看来,工人师傅们正在加班进行突击生产。邓小平直接到车间查看生产情况,慰问了紧张劳动的工人师傅,勉励他们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前线的需要。

从车间出来后,邓小平又折进伙房,检查工人们的生活情况。伙房师傅正在准备夜餐,只见他手持菜刀上下飞舞,没多一会儿,一个硕大的南瓜很快便变成了一大堆金黄色的块块。

看到这里,邓小平眼睛不由一亮。他依稀想起小时候玩耍时被扎伤后,母亲就是用南瓜瓤给他治伤的。他动手从切开的南瓜里取一些瓤瓤,敷到右脚的伤口上。顿时,一股凉滋滋的感觉脚底向上传来,刚才还剧痛不已的伤口竟奇迹般地一下子减轻了许多,鲜血也止住了。邓小平心里这下有数了。他跟伙房师傅要了一个大南瓜,来不及喝上几口滚烫的南瓜稀饭,天蒙蒙亮便又赶回武篆野战医院。

一到野战医院后,邓小平便叫人破瓜取瓤敷在红军伤病员的伤口上。这个办法真灵,不仅止住了血,伤口皮肉还逐渐收缩变成淡白,伤员感到凉津津的,火辣疼痛的感觉大大减轻了。伤员们非常感激和惊奇,纷纷问邓小平:“邓代表,想不到你还懂医道,过去是医生吗?”

“哪里!这是古人的秘方,也是从群众那里听到的。今天这瓜瓤可立了大功!”他又接着说,“我们部队药品极少,不能不想别的办法。用南瓜瓤来敷伤口,可以起到消炎、消肿、化脓、收口的作用,南瓜还可以当饭菜吃,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邓小平也十分关心部队官兵的发病情况和医药情况。

当时,部队在太行山区,生活艰苦,战斗任务又很重,各种疾病流行,尤其是菌痢、疟疾、流感等发病率比较高。由于日寇“三光”政策和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药品供应越来越紧张。许多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口恶化病情加重,卫生处的同志都很着急。

邓小平听到这些情况,心情很沉重。他对卫生处的同志说:“是啊,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就是妄图困死我们,我们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没有药,光急也不行,要想点办法。”他的声音很低,既是自言自语,又好像是提出问题讨论。经过片刻的沉思,邓小平的眼睛忽然亮起来,接着说道:“其实,药还是有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药物近两千种。我们这么大的太行山怎么会没有药呢?前些天,在村外散步时,我们就看到路旁有野菊花柴胡等。这些都是具有消炎和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采回来不是也可以用吗?当然还有其他的药,你们可以到群众中去请教嘛。”然后他又说:“华佗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就采用麻沸散进行剖腹手术。将来,我们一定要让我国的医药学和其他科学重新走到世界前列。”卫生处的同志们听了之后茅塞顿开。

很快,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当地组织的妇女慰问队员们开动脑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医药紧缺的困难。他们有的四处求教,搜罗了各种民间验方;有的上山采集草药,晒干碾成粉末,做成各种片剂丸散;有的采用拔火罐艾草灸、小碟刮痧的办法进行治疗;有的化装到外地采买药品,请来擅治骨科刀伤的郎中;有的则组织伤病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战胜伤病的信心……通过各种办法,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好转。在当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批批伤病员在这里得到康复,生龙活虎地重返战场,投入新的战斗。

邓小平在长征中主编的一期《红星》报(历史图片)

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后,先后在瑞金、会昌任县委书记。由于邓小平坚决执行毛泽东的“武装斗争的路线”,1933年春受到了错误路线的严厉批判,还被撤去了职务,这就是他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中的第一次跌落。1933年夏天,在王稼祥和贺昌的帮助下,邓小平被调入红军总政治部任《红星》报主编,成了新的“油印博士”。

1934年10月10日,江西中央苏区气氛严肃庄重,红旗在秋风中高高飘扬,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邓小平和他的《红星》报被编在“红章”纵队随着部队向西转移。

在长征路上,邓小平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手写油印了《红星》报。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以后,红军战士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忍饥挨饿,不怕牺牲,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中央红军在过草地前,总政治部向官兵们发出通知要大家准备干粮,每天必须筹够五个馍馍的粮食。有一天,李伯钊和黄镇等三位同志到河边洗东西,突然,李伯钊高兴得叫出声来:“看,那不是麦子吗?”原来他们发现不远处的河面上竟然浮着黄灿灿的麦粒,这可是意想不到的额外收获,在粮食如此短缺的日子里,大家都明白粮食比黄金还珍贵!他们像数珍珠似的一粒一粒把麦粒收拾起来。回到驻地,他们就用捡来的麦子多做了几个馍馍。

正当李伯钊他们喜滋滋地欣赏这些额外的战利品的时候,不知谁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管粮食的同志。这位同志找到了李伯钊,挺认真地告诉她说:“不管你们是怎样弄到麦粒,既然做成了馍馍,你们应该一律交公,不得私存。”

李伯钊感到很委屈,心里想:这些馍馍完全应该归自己所有,但想到纪律,只得把多做的馍馍交了出去。可是她心里还是很不高兴,赌着气不讲话坐在地铺上生闷气。

这时,一位红军走了进来。李伯钊抬头一看,原来是她一向很敬重的邓小平同志,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邓小平笑眯眯地拿起小布袋,从里面掏出几个馍馍交了公,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馍馍来,轻轻地递到李伯钊的手上,说:“你饿了吧?给你!”

“我不要,你留着自己吃吧!”李伯钊边说边用手将馍馍退回给邓小平。

邓小平急忙说:“这是我送给你的,不要你还。”

李伯钊用双手从邓小平那里接过馍馍,心里忽然一酸,热泪不禁一涌而出……事后她满怀深情地对别人说:“小平同志对人真好,在困难的时候这么关心人,多么难能可贵啊!”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要说吃馍馍,有时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最困难时甚至把皮带煮着吃。就在同志们饥肠辘辘的时候,邓小平经常为大家制造“精神会餐”,供大家“享用”。所谓“精神会餐”就是邓小平见大家没有东西吃,肚子空空的,就和大家一起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带头大讲四川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辣豆腐如何如何好吃,大家听后直咽唾沫,虽然是画饼充饥,但同志们却被逗得乐开了怀。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

正是这种可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赢得了长征的胜利,走上北上抗日的道路。

印刷《红星》报的油印机(历史图片)(www.xing528.com)

在艰苦的抗战时期,邓小平非常关心战士们的生活。

1942年2月的一天清晨,沙河县独立营的王政委正在村外散步,只见六分区政委朱穆之同志跃马飞奔来到面前,兴冲冲地说:“占国同志,今天师首长要来看望大家啦……”听到这个喜讯,王政委高兴极了。不一会儿,果然一位首长骑着高头大马,笑容满面地来到跟前,身边还带着一位通讯员。这位首长个头不高,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他穿一身退了色的黄军装,两个膝盖处各补着一块大补丁,两胳膊肘上也都缝了小补丁,头上戴一顶旧军帽,帽檐耷拉到眉间。要不是朱政委介绍,谁能料到这位极普通的军人竟是我们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师首长呢?

原来,邓小平这次来沙河,主要是了解有关生产自救和减租减息问题的。在听朱政委汇报中,邓小平了解到沙河独立营在反“扫荡”中曾摆过一个漂亮的石雷阵,消灭了一个中队的日军、两个中队的伪军,还炸毁了敌人行驶在平汉铁路上的一列军用列车。邓小平对此很高兴,便特意来高庄慰问嘉奖独立营的指战员。

听说师部首长来了,可急坏了司务长王生彬,也忙坏了炊事员白成宝。因为几天前,日军发动了春季大“扫荡”,日军所到之处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粮就抢,再加上去年大旱,庄稼没收成,所以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偌大一个县独立营,眼下竟没有一点白面,仅有的就是两袋小米、三斤糠炒面和刚挖来的几筐野菜。司务长想,师首长大老远来看我们,总不能也和战士一样喝小米掺野菜煮的“照明汤”呀!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什么招待首长呢?后来,司务长和炊事员商量了个“借米下锅”的办法,让炊事员到老乡家去借几个鸡蛋,自己去借白面。可炊事员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连一个鸡蛋也没借着。老乡说,鸡都被鬼子抓光了,哪里还有鸡蛋呢?炊事员一想,可也是呀!他又连忙跑回来,正好碰上司务长端着一升白面回来。炊事员一边给首长擀面条,一边破例给战士熬了一锅小米粥。

饭做好后,司务长请邓小平吃早饭。先找到一连,连长说:“刚才首长是在这儿,他还送给我一个针线包哩。现在到二连去了。”司务长又追到二连,二连长说首长到三连看伤员去了。最后司务长在三连找到了邓小平。回到营部,当司务长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过来时,邓小平立即皱起了眉头,拍了拍司务长的肩膀,用圆润清脆的四川口音说:“小鬼,你让我搞特殊哟,要不得!要不得!快把这碗面送给那位重伤员吧。我自己到食堂去吃饭。”这一下司务长可为了难,不给伤员送去吧,这又是首长的命令。他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还是朱政委给他解了围,让他按首长的指示办。司务长把一碗香喷喷的面条递到重伤员小刘手中,并告诉他这是邓政委让给他送来的,小刘的手颤抖了,眼里顿时涌出了激动的泪花。

邓小平健步来到一连伙房。这时饭已开过,小米粥已吃完,炊事员正在铲锅巴。王政委便不好意思地要领邓小平到二连去吃。邓小平风趣地说:“不必了,小米加步枪是我们的革命传统,我就吃点小米锅巴吧。”说着,他拿起一块锅巴便有滋有味地嚼了起来,还嚼得“咯嘣”“咯嘣”的响。邓小平一面吃着,一面对王政委、炊管人员说:“米里沙子太多了,这可要不得哟。我们是小米加步枪,不是沙子加步枪哟!”说着,邓小平顺手拿起一个水瓢,熟练地给大家做起了淘米的示范动作。

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这是一二九师领导人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历史图片)

临走之前,邓小平还再三叮咛王政委:“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这不是小事情啊!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是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这和打仗同样重要。你们独立营仗打得不错,生活上的困难也应想办法解决一下。一是小米要淘净;二是每个战士要有个针线包,衣服破了好自己随时缝补;三是你们要开荒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吃饱肚子才好打‘东洋’嘛!……”

邓小平风尘仆仆而来,又匆匆忙忙而去。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邓小平人虽走了,但是在沙河这片土地上,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在战士们的心中,留下了他带来的温暖。可他究竟是谁呢?直到第二天,大家才得知这位师首长,正是大名鼎鼎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师政委邓小平同志。

从那以后,王政委处处关心战士的生活,在带领全营战士游击作战之余,还在山坡上开荒种地100多亩,在台东沟养了两群羊,很快使连队生活得到改善。同志们的斗志也越来越高,在反“扫荡”中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军分区党委先后授予独立营“生产先锋”“威震敌胆”两面锦旗。每当战士们看到奖旗,手里端起香喷喷的饭菜时,心中就不由得想起了邓政委。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正是在刘邓首长的带领下,太行军民响应党中央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手拿枪抗击日军,一手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从1940年到1943年间,太行根据地没有向党中央要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不但改变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改善了军民生活,还在物质上支持了其他根据地,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表彰。

1947年10月,大别山的气候已经渐渐转冷。由于晋冀鲁豫野战军刚到新区,群众还没有被发动起来,政权才开始建立,粮食、被服、弹药、药品等十分紧缺。从司令、政委到普通战士,身上穿的还是单衣服,睡觉盖的只有毯子和夹被。然而,在这极度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刘伯承、邓小平一直与部队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他们的实际行动教育和鼓舞了广大指战员。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远离后方,十多万人的过冬棉衣如何解决是个大问题。中央深知刘邓所面临的困难,非常关心十多万官兵的冷暖,周恩来副主席及时拍来电报,说党中央和解放区人民非常关心刘邓大军的冷暖,正在筹备棉衣,准备调部队护送过去。但是,关山阻隔,封锁重重,运送十多万套棉衣谈何容易,这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会有多大的牺牲啊!邓小平和刘伯承仔细研究商量后,给周恩来副主席复电,表示要自己动手,解决全军寒衣。

决心易下,事实难为。

刘邓大军十多万人,住在大别山的穷山沟里,远离大城市和集镇场所,去哪里找这么多的布匹和棉花?又去哪里找这么多的裁缝师傅和缝纫机?面对困难,邓小平指出:我们千里跃进来到大别山,在敌占区进行无后方作战,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困难确实是有,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我们这个军队还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自己动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久,部队转战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福田河地区,邓小平和刘伯承号召部队抓紧时间休整,并自己动手解决冬装问题。根据这个指示精神,部队采取战略行动,在长江边上比较富庶的地区一边打击敌人,一边解决布匹和棉花的来源,并把弄来的布匹和棉花分到各部队。刘邓首长带头,动手做棉衣。

有一位纵队首长,出自对野战军首长的爱护,特地派人送来几套已做好的细布新棉衣。邓小平和刘伯承收下后,却立即派人把这些衣服给站岗放哨的战士们送去,他们要和普通士兵一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邓小平和刘伯承用树枝弹棉花,动手缝衣服。他们还来到部队,指导战士做棉衣。有个战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衣服裁剪好,在上领口时,前边不合拢,后面却背着个大包包。其他的战士往这个包包里放个大碗,看起来可笑极了。战士们正笑得合不拢嘴时,邓小平和刘伯承走进屋来。战士们一看首长进来了,大家都止住了笑。刘伯承见状,走上前去,从后衣领里掏出那只碗,叫战士把衣服脱下,邓小平替他抻着袖子,刘伯承拿起剪刀,比着碗口,裁好了领口,其他同志用针线细缝,一件棉衣终于做好了。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图为胜利到达大别山后,邓小平在干部大会上讲话(历史图片)

邓小平这时兴致勃勃地把那件刚做好的新军服穿在身上,笑着说:“你们看!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地道的中国手工艺品!”

邓小平幽默乐观的话语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战士们,增强了他们自己动手缝棉衣的信心。不久,整个野战军在邓小平、刘伯承的带动下都穿上了新棉衣,顺利地度过了转战大别山的冬季。

邓小平关心战士、爱护战士,还体现在他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战士,秉公执法,严肃军纪方面。

1938年1月的一天,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召开宣判大会。

会场设在城外清漳河的河滩上。那天天气很冷,部队排成纵队站着开会。会议开始后,军法处宣布处决一名奸污民女的老士兵。当宣读完罪犯的犯罪经过后,这名士兵被就地正法。之后,是邓小平政委讲话。

邓小平神情冷峻,默默走上主席台,沉痛地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处决奸污民女的一名老战士,当地群众纷纷求情减刑,不少的干部战士也觉得判重了。究竟是不是处理过重了呢?”

邓小平望着台下鸦雀无声的人群,加重了语气:“同志们,不论群众怎样求情,我们是不能宽容这个犯罪的战士的。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同军阀队伍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纪律严明,绝不允许侵犯群众利益。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才能在敌后生存。老百姓历来都很怕当兵的,山西的统治者过去还向群众灌输共产党红军是多么可恶,多么可怕。为了让群众真正了解我们八路军,知道它完全不同于旧军队,就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教育群众。应该说,自从出师以来,我们部队的纪律是好的,已经初步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但是绝不能因此而懈怠。懈怠会对我军造成很坏的影响,并会破坏我们这几个月来好容易在群众中形成的好印象。所以,尽管有群众代表来部队求情,我们也绝不心软,一定要严肃处理这件事。”

邓小平还特别号召大家,一定要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严明群众纪律,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正做到不愧为革命军人。

邓小平对这起破坏群众纪律的事件处理得很果断,表现出他在原则问题上不讲情面,执法如山。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对指战员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对整顿全师的群众纪律和提高革命战斗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同年11月的一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总直属队路过黄岗县总路嘴时,当地的店铺商贩因不了解部队的情况,都跑光了。邓小平走到镇中间时,发现一个军人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当即命令“查清这是什么人”。当他知道是警卫团四连副连长时,经与有关人员商议,决定按军法判处死刑。消息传出后,有人认为这位副连长立过战功,可以不杀。邓小平听到反映后,权衡利弊,决定还是按军纪处置,立即执行。邓小平的果断决定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大别山全区。群众纷纷议论:“共产党领导的真正红军回来了”,进而解除了对刘邓大军的顾虑,恢复了军民鱼水关系。

邓小平作战斗动员(历史图片)

在1949年接管南京城市工作中,邓小平对某些战士破坏文物和古迹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和古都,有许多名胜古迹。值得庆幸的是,南京这些名胜古迹虽历经战火的洗礼,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也出现了一些人为毁坏文物的事件。

解放军攻占南京后,在“总统府”内,有的战士在内墙上悬挂着的一幅三米高、两米宽,由金银丝线绣成的金光闪闪的蒋介石绣像的头、眼、胸等部位各捅了一刀,使这幅当年由浙江省主席聘请能工巧匠历时数月而织成的、献给蒋介石60大寿的艺术精品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邓小平很快从有关方面了解了这一情况,他对此非常生气,说:“怎么能干这种蠢事?怎么能用感情代替纪律和政策?立即通令全军,一定要保护好文物和古迹,一定要把保护好南京的名胜古迹当作重要的接管工作教育来抓。”

邓小平还特意把犯了错误的战士找来,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蒋介石是蒋介石,蒋介石像是蒋介石像。蒋介石是人民的公敌,而蒋介石像是艺术珍品,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怎么能够捅坏呢?”

邓小平望着站在身旁的战士,循循善诱地说:“你毁了它有什么意义?毁灭了绣像就打倒蒋介石啦?”一席话说得犯了错误的战士羞愧地低下了头。邓小平接着又以温和的语气说道:“蒋介石绣像是一件艺术珍品,是历史留下来的纪念品,也是我们胜利的纪念品,怎么能破坏自己胜利的纪念品呢?”

不久,邓小平和刘伯承为此通报全军,要求广大将士以此事为鉴,在今后的工作和战斗中要注意保护当地的文物和名胜古迹。南京市军管会也特意两次发出通知,张贴告示,要求注意保护文物和名胜古迹。在以后的工作中,南京的部队和各级领导都对历史文物倍加爱护,有的还对一些文物和古迹进行了初步的修理。邓小平提倡在接管工作中保护文物和名胜古迹的做法受到一些外国通讯社和南京人民的称赞。

1979年8月初,邓小平来到青岛视察北海舰队,亲笔题写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光辉题词,也留下了这位老人与水兵们的故事。

8月2日,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了国产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在听取了详细汇报后,邓小平乘舰出海视察。为了仔细观察海域情况,邓小平登上军舰最高点——信号灯座。一会儿,他又来到高炮台上。这时小雨绵绵,操舵兵王振同志怕淋坏了这位老人,便给他撑起了伞。邓小平和蔼地对他说:“这点雨,不怕的。谢谢你。”他坚持和大家一起不打伞。海风越刮越猛,雨也越下越大。在大家的劝说下,邓小平回到一号舱室休息。走到舱室,他看见水兵们正在关舷窗,便也和大家一起干起来。

当时水兵们都希望与邓小平合影留念,又不敢冒昧提出。邓小平看出了水兵的心思,他慈祥地向周围的官兵们招招手说:“谁要照相就来照。”听邓小平这么一说,大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朝他围了过去。邓小平见大家都过来了,就笑着说:“这地方太小,我看咱们分批照吧。”说完,他用手梳理了一下被海风吹乱的头发,在前炮甲板的凳子上坐了下来,先和舰上的领导合影,又分别和技术能手、立功受奖的优秀军官、水兵合影,然后同其他水兵们合影。当与水兵合影时,他总是回过头向水兵们微笑着点头致意。为满足水兵们的愿望,老人家在甲板上一坐就是一个小时。

邓小平与水兵们合影的消息传到了在一号舱室服务的水兵盛立中耳内,他为没能与小平同志合影而深感惋惜。于是他想出了请邓小平签名留念的主意。但当邓小平进来后,他又犹豫了,心想:我是一名普通水兵,他能答应我的要求吗?

盛立中犹豫不决的样子被站在邓小平身边的海军第二政委杜义德看见了。杜政委问:“你有什么事吗?”盛立中壮着胆子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他。

邓小平看见他俩嘀嘀咕咕,就问:“有什么事吗?”

杜政委说:“他想请您签个名。”

“签个名?”邓小平笑了,亲切地对盛立中说:“好,拿本子来。”

盛立中赶忙把本子和笔递过去。邓小平在扉页上认真地写下了“邓小平一九七九年八月二日”几个字,把本子还给盛立中,问道:“这样写行不?”“行,行。”盛立中接过本子,激动万分,连给邓小平敬礼都忘了,只是看着本子“嘿嘿”地笑。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在邓小平身边工作的服务人员都已步入中老年,当年“济南”舰上的水兵也走向四面八方,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但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不管走到何方,他们始终念念不忘在邓小平身边的那段日子。邓小平亲切的教导、和蔼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说:“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位慈祥的老人。”

1979年8月,邓小平与北海舰队官兵进行深切交流(历史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