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态度的形成、改变与个体的社会化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家庭的影响对儿童的态度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态度与群体发生冲突,他可能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看法。这说明,当一个人的态度达到内化阶段时,是不容易改变的。从服从、同化到内化是态度形成和转变的一个复杂过程。

管理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一)态度的形成、改变与个体的社会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出生时,仅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要学习知识、技能,学习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接受、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人。也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各种态度,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家庭走向学校,然后是工作岗位,最后进入老年生活阶段。为了适应变化,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家庭的影响对儿童的态度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来说,家庭是培养他们整个认知世界的摇篮。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主要通过家庭来获得信息。儿童通过观察他人,从模仿、服从开始对一些客观对象发生反应。儿童的行为表现符合人们的期望和要求,就会得到赞许认可,这样逐渐通过强化而使其行为表现固定下来,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父母和一切身边的人都成了儿童学习的对象,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行为表现,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如讲卫生的习惯、偏食的行为、尊敬老人的态度等等都可能因为“妈妈都是这样的”而对儿童产生影响。另外,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评价,常以家庭其他成员的好坏、是非标准为依据。父母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儿童态度的形成。“妈妈说这样是对的,爸爸说那样是好的”,这些标准可能就成为儿童形成自己态度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活动的逐渐增多,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活动圈子,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家庭环境的信息交流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这时,家庭的影响变得较小,而朋友、同伴成为他们重要的参考群体。这种情况下,朋友、同伴对他们态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朋友、同伴之间的交往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模仿、服从,而要通过相互之间大量的信息交流,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看法,并在相互影响下形成自己稳定的态度。

社会群体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单位以及其他一些与人们有联系的群体,都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形成。人们学习、吸收大量的知识,经验日益丰富,交往的范围更加广阔。特别是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对客观世界产生了自己的态度。群体的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这种规范的压力迫使人们与群体在信念、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的态度与群体发生冲突,他可能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看法。

另外,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情景也会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如不同民族的人,农村的人与城市的人,他们对有些客观事物的态度就有差异。

(二)态度形成、改变的具体过程(www.xing528.com)

一个人形成某种态度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孕育和准备。态度一经形成就比较持久和稳定。凯尔曼(Kelmlar)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分成以下3个阶段。

1.顺从阶段 顺从即服从,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他人要求或规范要求的行为。服从是被迫的行为,服从的对象可以是行政命令、规章制度或是权威意志,这些都形成一种很强大的压力,迫使人们无条件地接受。另有一些压力可能不是来自某种规定,而是一些社会舆论对人们的影响。人们为了不被群体抛弃,能归属于群体,常违心地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这就是规范压力下的顺从行为。不管是服从或是顺从,都是在压力的推动下产生的,而不是心甘情愿的行为。它是暂时性的,当压力被解除的时候,其行为和观点就可能改变。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正是从这种服从和顺从开始,由于种种压力,人们在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要执行很多规章制度和命令,不管是否愿意都得服从。如不准闯红灯、不准随地吐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规定,人们必须遵守。开始可能是一种被强制的行为,但天长日久,当人们习惯以后,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并逐渐形成和改变了态度。

2.同化阶段 这一阶段不是被迫的行为,而是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接近。这时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逐渐向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态度在这一阶段比服从阶段进了一步,已从外力下产生的被迫行为转向了自觉接受、自愿进行的行为。

3. 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一个人内心已发生了真正的变化,他深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情感、信念等,将这些新观点、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彻底形成了自己的新态度。态度进入了这种内化阶段,才是持久的、稳定的。如一个革命者当他对共产主义的态度达到内化程度后,不管斗争如何艰巨、形势如何险恶,他都会永远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说明,当一个人的态度达到内化阶段时,是不容易改变的。

从服从、同化到内化是态度形成和转变的一个复杂过程。表面的服从是被迫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基础和必经阶段。要形成人们的正确行为和态度,首先就要对这种行为和态度服从,习惯成自然,慢慢就会改变。另外,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事物的态度形成都经过这3个阶段,对这种事物的态度可能达到内化阶段,而对那种对象的态度又可能只停留在服从或同化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