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及国际比较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及国际比较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和日益加重的公共养老金债务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居民增加养老储蓄、积累养老金,以避免陷入老年贫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这类研究主要存在两类问题。据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2015年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家庭储蓄率下降了3.0~6.2个百分点,即养老保险缴费与家庭储蓄的替代率在0.27~0.51。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及国际比较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

面对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和日益加重的公共养老债务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居民增加养老储蓄、积累养老金,以避免陷入老年贫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归纳起来,政府鼓励居民增加养老储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提供税收优惠,对养老储蓄免征或者少征个人所得税,通过价格机制鼓励养老储蓄。该政策背后的逻辑是每个人都是精明的理性人,税收优惠使得养老储蓄的收益增加,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政策使得养老储蓄产品的价格降低,这样自然会吸引人们增加养老储蓄。这是信奉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专家推荐的政策建议。第二种方式是建立强制性养老金计划,或者退而求其次,设立自动缴费机制(默认缴费机制),通过这种强制性或者准强制性的助推(Nudge)机制鼓励养老储蓄。例如,每个人在工作之初,政府就已经默认为其开设好养老储蓄账户,每个人默认缴纳规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除非个人明确选择不缴纳,才可以退出该计划。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大部分人都是短视和惰性的,如果政府让个人主动选择开设养老储蓄账户,由于惰性的原因,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开设;同样,如果政府让个人主动选择退出已经开设好的账户,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选择退出。因此,这种自动缴费机制能够增加人们的养老储蓄。这是行为经济学家极力推荐的政策[2]。无论是强制性养老金计划还是助推式的自动缴费机制,能否增加养老储蓄关键是看养老金缴费和家庭储蓄之间的替代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存在一对一的替代关系,那么储蓄只是在养老金账户和家庭自愿储蓄账户之间转移,并不能够增加家庭总储蓄。如果家庭自愿性储蓄并没有完全替代养老金储蓄,那么家庭总储蓄就会增加。因此,定量研究养老金缴费对家庭自愿性储蓄的替代,是判断养老金缴费能否增加家庭总储蓄的重要依据,是评估强制性养老保险缴费和自动缴费机制能够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

图4.1 鼓励养老储蓄的措施及其效果

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是社会保障领域的经典话题。理论上,Modigliani[3]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根据该模型,一个能够获得充分信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基于对其一生的收入预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规划自己的消费。个人通过储蓄积累财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滑消费,因此消费是终生总财富的函数。具有完全信息的理性个人参加养老保险计划后能够预期到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养老金财富),这种养老金财富会减少个人的自愿性储蓄,产生对储蓄的财富替代效应(或称之为挤出效应)。但是针对生命周期模型,Feldstein[4]提出养老金计划也可能引致个人提前退休,为此个人需要增加自愿性储蓄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因此,理论上养老金计划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的大小,这本质上又是一个实证问题。(www.xing528.com)

为此,大量的学者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使用养老金财富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包括使用时间序列数据[5]、截面数据[6]和跨国数据[7]。这类研究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数据,都面临各自的不足,诸如时间序列数据的估计结果依赖于时间期限的选择,截面数据面临内生性问题,跨国数据面临各国制度、文化、习惯差异较大的问题[8]。二是理论上基于生命周期假说使用养老金财富作为解释变量具有合理性,但是生命周期模型的前提是个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理性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因此能够计算出养老金财富的大小。但是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大部分人都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有限自控能力的、普遍存在惰性和拖延症、厌恶损失、无法充分利用所有的信息[9],因此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计算出养老金财富的大小,即使能够准确算出,人们也并不一定依据养老金财富来调整消费和储蓄。而且在计算养老金财富时需要对一些无法测量的、具有很强主观性的动机参数(Primitives)做出一定假设,诸如贴现率等参数,这些假设可能是不合理的,因此使用养老金财富作为解释变量估计的结果准确度较低。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简约模型(Reduced-form)进行充分统计量(Sufficient Statistics)估计能够获得更加可信的结果[10]

在此背景下,随着计量经济学可信度革命的兴起[11],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借助养老金政策变动这一自然实验,通过更加可靠的研究设计来估计养老金政策变动对储蓄的因果效应。例如,Chetty[12]根据丹麦在1998年实施的强制性储蓄计划(MSP)这一自然实验,使用断点回归(RD)的估计方法,研究发现丹麦实施的这项强制性储蓄计划的挤出效应很低,在0.15左右,这意味着增加1元的养老金缴费会降低家庭储蓄0.15元。白重恩等[13],马光荣、周广肃等人[14]使用工具变量法(IV)进行估计,使用CFPS数据研究发现参加新农保对60岁以下参保居民的储蓄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居民的储蓄率有负面影响,使其储蓄率下降了0.35到0.65。

2015年,我国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并且建立了具有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参保职工需要分别向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缴费8%和4%,合计12%,这一改革政策是很好的自然实验,可以据此研究强制性养老金计划对储蓄的替代效应。由于并轨改革期间,企业职工保险制度没有明显的改革,因此可以把户主在企业就业的家庭作为控制组,把户主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家庭作为处理组,对比两组改革前后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此次改革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据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2015年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家庭储蓄率下降了3.0~6.2个百分点,即养老保险缴费与家庭储蓄的替代率在0.27~0.51。这一方面表明强制性养老保险缴费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强制性养老保险缴费能够增加包括家庭自愿性储蓄和养老储蓄在内的总储蓄。

本章后续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背景,第三节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第四节给出实证结果,第五节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