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姓氏名字分清,六姓氏常被误解

姓氏名字分清,六姓氏常被误解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墓志交代完志主情况后,往往对所涉及的其他同姓人物只即其名,而略其姓,这十分常见。然而,某些文章会将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误认作姓。[30]绛郡公为隋代的李礼成,爵封绛郡公,为陇西李氏绛郡房始祖。“杨”,志文作“扬”,唐代碑文中往往“扬”“杨”不分,若为姓,应作“杨”,若为名,则从志文较好。[4]两字分别见《汉语大字典》第三卷《支部》,汉语大字典,第1585页;第一卷《人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2页。

姓氏名字分清,六姓氏常被误解

墓志交代完志主情况后,往往对所涉及的其他同姓人物只即其名,而略其姓,这十分常见。然而,某些文章会将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误认作姓。现仅举一例。

《唐刘濬墓志》载有刘濬的夫人李氏及其弟,曰:“夫人陇西太君李氏,绛郡公六代孙,故右卫将军扬休之长姊。”[30]绛郡公为隋代的李礼成,爵封绛郡公,为陇西李氏绛郡房始祖。而《陕西碑石精华》言:“因礼成继室为隋高祖杨坚妹,故志文中又称杨休为长姊”[31],志文中的“六”被误识为“三”,因有此言。但六代后的表亲太远,不足以解释以上问题。“杨”,志文作“扬”,唐代碑文中往往“扬”“杨”不分,若为姓,应作“杨”,若为名,则从志文较好。其实此杨休为李扬休,因为李氏之弟,故不署姓。还有,以上引文中“故志文中又称杨休为长姊”之“为”字位置不对,若照字面理解,则杨休成了李氏的大姐,这显然错了,应为“故志文中又称(其)为杨休长姊”。

注释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图见“图二一七(一)第三幅册文拓片(一)第4简”,释文见第238页。

[2]鹏宇:《唐惠陵出土哀册与谥册校勘》,《文物春秋》2011年第4期,第46页。

[3](南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六“汉明帝梦金人”条,中华书局,1996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第109页。

[4]两字分别见《汉语大字典》第三卷《支部》,汉语大字典,第1585页;第一卷《人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2页。

[5]黎树科:《甘肃武威出土隋王府君墓志铭考释》,载《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

[6]秦公辑:《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7]穆兴平:《乾陵宿卫将军庞同本墓志补考》,《乾陵文化研究》(八),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218页。

[8]吴钢等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27页。

[9]《周礼》卷一《天官冢宰》之《叙官》,引自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著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0]《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510页,注释见2511页。

[11]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天授〇四四”之《大周故承议郎行德州蓚县上骑都尉苏君(苏卿)墓志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25页。

[12]曾良:《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齐鲁书社,2007年,第42页。

[13]赵振华:《唐乾陵令宗瑾墓志跋》,载《乾陵文化研究》(六),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325—330页。亦载于河洛文化网,网址:http://bmzy.lynu.edu.cn。

[14]陈晔、穆兴平:《〈唐乾陵令宗瑾墓志跋〉匡补》,《文博》2013年第2期,第66页。

[15]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天授〇四四”之《大周故承议郎行德州蓚县上骑都尉苏君(苏卿)墓志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25页。(www.xing528.com)

[16]《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载:“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民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注释引谢承书言曰:“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举孝廉,拜郎中,迁南阳太守。”还记载了他还不畏豪强,因笞杀当地豪强桓帝乳母中宫贵人外亲张子禁,被桓帝召入朝廷,下狱死。中华书局,1965年,第2186页。

[17]见《后汉书》卷二十五《鲁恭传》,第875页。

[18]呼林贵、刘合心、徐涛:《唐〈智藏禅师舍利塔铭〉的发现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探索》,载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五),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0—65页。

[19](南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六“汉明帝梦金人”条,中华书局,1996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第109页。

[20]朱振宏:《阿史那施墓志笺证考释》,载《乾陵文化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200—211页。

[21]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5、765页。

[22]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5、765页。

[23]朱振宏:《阿史那施墓志笺证考释》,载《乾陵文化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200—211页。

[24]《唐六典》卷二《尚书省吏部》,中华书局,1992年,第37页。

[25]《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188页。

[26]朱振宏:《阿史那施墓志笺证考释》,载《乾陵文化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200—211页。

[27]关于李承乾的封爵,《旧唐书》称作“恒山王承乾”(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2648页),《新唐书》称作“常山愍王承乾”(卷八十,中华书局,1975年,第3564页),墓志作“恒山愍王承乾”。其是否矛盾呢?恒山,为五岳之北岳,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汉代因避文帝刘恒讳而改名常山,汉以后,恒山、常山混用。可见,以上史籍及墓志所记一致,只是《旧唐书》未带其谥号罢了。墓志拓片见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28]曹发展:《唐〈樊方墓志〉〈樊兴墓碑〉与庆善宫考》,载《乾陵文化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378页。

[29]参《旧唐书》卷六十《江夏王道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54、2355页。

[30]该志录文可参穆兴平:《唐乾陵出土刘濬墓志与刘氏世系补正》,《文博》2012年第3期,第60—64页;原文可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碑石精华》放大之墓志拓本。

[3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碑石精华》,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刘向阳,乾陵博物馆,研究馆员;穆兴平,乾陵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