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配置步骤

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配置步骤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长期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只有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并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才会使得两种教育模式相得益彰。然而,目前来看,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通识教育是一种舶来品,因此,中国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精。我国现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科目太宽,而“精”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点。

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配置步骤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均有利弊:专业教育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是专业教育的模式往往会使得学生呈现后劲不足的弊端;通识教育常常可以使学生有较为广泛的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力,但是在面对社会需要的针对性方面是不足的。在美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论争中,其各自所形成的两种潮流之所以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就是因为在一种潮流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随着它的鼎盛时期的到来,它在就业风险规避方面的不足的一面也在不断地被放大,弊端也被放大,自然会为另外一种潮流提供发展的机会,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经过长期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只有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并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才会使得两种教育模式相得益彰。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各地高校正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然而,目前来看,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课程设置上,因为课程是任何教育思想的最终载体,如果这种思想的载体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它终将会是失败的。

通识教育是一种舶来品,因此,中国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通识教育是在西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基础上演进而来,日本在二战后,按照美国模式改造其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被引入其中,随后影响了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大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精。我国现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科目太宽,而“精”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很多高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通识教育越宽泛越好,不仅可以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多学校的通识课程科目较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的特色,人云亦云。精设通识课程的学校可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在通识课程的设计中,只有两类课程:“中国解读”通识科目和“拓宽视野”通识科目,第一类科目由中国经济及商贸研究、传统中国医药、中国的管制等6个科目组成,第二类科目由营养和身体健康、时间和空间(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媒体和日常生活等22个科目组成。普通全日制学生只需在每个类别中任选其中1个科目,拿到4个学分即可。(www.xing528.com)

2.通识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且不重复。知名的学校在自己课程编制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选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得最好的内容,舍弃学生可以在校外学得好的知识。这个教育经验的选择原则对通识课程的设置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处于一个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比较好的获得信息的能力,知识面与以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更加丰富,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愿意从网络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已经熟悉或者自身通过简单的网络渠道便可以获得且理解的知识和问题,就没有必要再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加以赘述了。有些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仅仅是对高中学科的细化,如此的课程设置更是画蛇添足,不能够提起学生的任何兴趣。

此外,通识课程应该注重设置一些和社会发展现实关系密切的课程,如社会问题热点研究、经济发展史、科技进步史等课程,不仅可以做到围绕某一个现实问题组织多方面的知识材料,而且对学生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很自然地也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