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教育人本追求的回归。一方面,成立监管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而改革专业课程则可借鉴牛津大学模式,即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教育人本追求的回归。二者融合需直面当前困境,积极借鉴境内外高校的成熟经验,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融合路径。

第一,回归教育的起点,明确培养目标,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前提。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立足于人的自然天性,兼顾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培养有灵性、有情趣、有形上学追求的,具有独立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人。哈佛大学认为最佳的教育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而且还应使其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6]高校应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精神和开启良知,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第二,改革制度体系,注重以人为本,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保证。改革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建立与世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一方面,成立监管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哈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监管和改革通识教育课程;麻省理工学院设立HASS课程小组委员会,对课程体系的政策、课程分类、督查、修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管理。[17]因此,高校可设立专门、独立的管理机构,来监管通识课程运行和规划未来发展,从而改变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的无序状态,为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可尝试新的招生制度,广泛实施导师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书院制,妥善处理好与专业学院的关系,淡化专业色彩,突破学科藩篱。具体地说就是实行文理统一招生,打破专业局限,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完成后再自择专业;实行导师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发挥导师在学术发展和思想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生活社区,改变传统的同专业同住的方式,实行不同专业间的混合住宿,加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进而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www.xing528.com)

第三,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完善通识课程,又要改革专业课程,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其真正成为知识丰富和精神完善的人。哈佛大学2018年秋季的课程安排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分布必修课程和实证、数学推理三类,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美学、文化与阐释,历史、社会与个体,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伦理与公民四大课程领域;而分布必修课程涉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18]哈佛大学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知识内容的丰富性,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几乎所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通识课程采用必修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而,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改革,一是要构建符合通识教育理念和高校人才目标的知识体系;二是要推行部分通识课程的必修形式,提高课程要求和难度,改变学生“混学分”的现状。而改革专业课程则可借鉴牛津大学模式,即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牛津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双科专业、三科专业和主辅修专业等形式[19],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实行联合开课,特别是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打破专业界限,又能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各种手段克服教学基础设施不足等各种困难,采取小班教学和经典阅读的教学方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水平通识课程平台,将通识类课程提高到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芝加哥大学注重小班教学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20]:小班教学改变了以往大班授课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经典阅读课程则是采用必修形式,学生必须在相应的学期里完成规定的经典著作的阅读,否则很难获得学分。小班教学和经典阅读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改革通识教育、推动通专融合必须越过的难关。广泛采取小班教学和经典阅读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通识课程的“水课”局面,增强学生通识课学习的获得感与效果;也有利于改变我国专业课程过度依赖教材、忽视经典阅读的传统,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的现场感与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本科教育的通专融合,实现我们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