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常都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设计的挑战解析

日常都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设计的挑战解析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设计需要从近处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追寻并重新研究中国地方民众的行为习惯、习俗节庆所产生的特殊空间形式。这些类型的城市设计创作没有固定的形式,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常常跨界,对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逻辑提出了巨大挑战。再次将参与设计的主体扩展为广义的社会主体,对其参与城市设计的时间、阶段、内容进行赋权,并通过不同时段的社会行动尝试促进相关利益人交流并达成共识。

日常都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设计的挑战解析

如前文所述,当代城市设计过于标准化从而抑制了城市活力的增长,被抽象成了理性主义的蓝图、网络化的公路运输网、数据化的流动示意图[28]。这很难为当前城市丰富多样的活动创造空间,但城市设计仍然是保持设计处于社会艺术地位的主要方法,并希望在模糊不清、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创造空间。

近年来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内容包含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街道、公共建筑以及私人产权所有者提供的公共空间等等,除街道外它们分别有着清晰的空间边界和明确的行政治理主体。而伴随日常生活而生的现实公共空间是真实的、琐碎的、丰富的、变化的,常跨越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不同的产权主体,并在不断变化的时间中产生或者临时性地存在,因不同城市人群的对话而精彩。而对于这样的中间地带很少有设计理论会涉及,同时在具体的行政治理框架中因找不到对应的行政责任主体而无从深入。基于此,接受视觉的“无序”性并不断尝试促进城市对话非常重要。

如列斐伏尔所言,专家和知识分子虽身处日常生活中,但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范围之外,相信日常生活微不足道,无需在意,因而在方案设计中更喜欢使用华丽的修辞和元语言代替“经验的永恒性”,以至于忽略了这些平凡的中间地带。日常都市主义相信在定义城市时,生活经验比明晰的物理形式更重要,因而城市设计的真正任务不是美化城市或创造管理完美的城市,而是服务于普通民众,创造日常生活空间。这种理解批判了那些基于抽象原则建立的专业设计技术成果,它任意大量繁殖的抽象概念设计不仅仅是不断的复制推衍,更是在浅薄地批判人们在日常使用中所带来的无序。

图7 旧金山跳蚤市场

不论是定量还是定性,无论出于什么意图,对空间进行日益均质而专业的划分,都无法包容城市真实生活的差异性和视觉上的多维性,包括来自自然、时间、历史的差异以及那些来自不同职业、年龄、性别、人群、种族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多维性常常被城市设计师理解为“无序”,接受并理解这种“无序”需要我们转而面对城市使用的基本需求,以及普通居民在城市中间地带中的挣扎,比如我们熟悉的流动摊贩所面临的挑战。(www.xing528.com)

与历史街区、博物馆、城市广场、绿化带等被解释为示范性的公共空间不同,日常都市主义更强调和要求在不同层面形成公开意见表达的场所。这些场所的设计不能套用设计控制、风格引导、历史保护等固有形式,而需要有选择性地回应人们作为不同公共角色的需求,并促使其发生“对话”。这挑战了大多数设计专业人员惯用的概念,而日常生活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因为它基于常识而非权威解释,站在多数人而非少数人一边,是反复出现而非独特的现象。这要求城市设计师彻底重新定位,将专家权力转交给普通人,或者说普通人对于空间的话语权不仅仅限制在意见征求阶段。城市设计需要从近处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追寻并重新研究中国地方民众的行为习惯、习俗节庆所产生的特殊空间形式。如中国城市广泛出现的屋顶晾晒、中心区室外就餐广场、社区菜地、早市、夜市、路边摊、菜市场、学生街批发市场等空间应成为城市居民理解和参与自身环境建设的一种媒介,让普通民众得以交流、休憩、共享、团聚等。忽略这些日常活动,努力尝试进行规划控制或管理在现实看来不可靠且徒劳。关注当下的城市生活,关注如何通过城市设计促进其获得合理的空间形态,并在社会活动中寻找存在再造的机遇,需要让城市居民成为周边环境的主要设计师、转译员、演绎者。这些类型的城市设计创作没有固定的形式,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常常跨界,对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逻辑提出了巨大挑战。

城市设计涉及每个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12],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达方法和内容大不相同。现实中不管城市规划发挥或不发挥作用,城市始终在那里并呈现渐进发展,但这个过程可能并不被认为是城市设计。区别于一般城市设计的简要框架,日常都市主义认为城市设计的共同基础应该是人,并要求设计师研究人们如何生活、工作,图绘(mapping)出城市的社会地理形态,将其作为设计的起点去建构设计的维度,寻找普通场所未被预见的可能性,通过创造释放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将设计重新连接到人类、社会和政治关怀上。

现有固定的空间理想模型常无法支持城市的“自发展”,更遑论创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可能需要一个模糊动态的设计框架——根据不同时间和地点作岀多样化的反应,其对策首先应消除上下之间一些可以明确看到的界限,其内容应该既是战术性的(非官方授权的行动,不是政府或任何官方权力机构授权的正式行动)也是战略性的(由权力人士自上而下形成的规划),打破城市中独立的、专业化的和等级化的结构。其次需调整固定的设计周期,使得其能适应不同城市设计项目的时间要求。再次将参与设计的主体扩展为广义的社会主体,对其参与城市设计的时间、阶段、内容进行赋权,并通过不同时段的社会行动尝试促进相关利益人交流并达成共识。最后,它可能跨越了常规的界限,因为设计内容和方式不限于单一的正式空间产品,而是既包括能涵盖人、场所和活动的共存所创造的条件和政策,又包括因为文化需求而产生的具体行动策略等等,确保项目在特定城市需求下呈现其不同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