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级管理的动力机制-年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年级管理的动力机制-年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激励机制包括激励过程和激励有效方式两部分。教育评价公正、公平、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动机的满足度。建立学校竞争机制的主要途径:首先实行教师聘任制。

年级管理的动力机制-年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利用各种精神和物质手段,去激励教职工积极性的动力机制,它是从外部满足动机需要的激励模式,其发挥的动力大小,对运行机制正常运转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激励机制包括激励过程和激励有效方式两部分。激励,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激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个体的奋斗目标得到强化,形成心理定式。一般激励过程可由需要未满足、满足需要的策略、行为产生绩效、绩效评价、奖惩,再次考评、总结、形成满足感等环节组成。这种激励过程,其意义在于教职工各种需要未满足,有各种行为动机要求选择满足需要的策略。教育评价公正、公平、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动机的满足度。如果需要和动机得到相应的满足,又能形成新的个体行为因素,促进人们努力工作,产生更大的绩效。此外,在目前管理实践中,激励的有效方式呈多样化、复杂性特点。从内容上看,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激励;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奖惩激励;改善生活条件、待遇的物质激励;学校领导模范行为的表率激励;知人善任、合理调动的信任激励等。从形式上看,还有根据实际进行职称评定、干部任免制度的晋升激励、设立科学标的目标激励和建立考核制度的考评激励等。一方面从启发人们觉悟高度,促进义务、责任人格结构的“内化”;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方式促进效能的提高。

2.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意识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学校内部人员能力、绩效的竞争逐步显露出来,而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年级管理规范化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更是十分激烈。竞争对学校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起着导向、激奋和催化的作用,也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改革的活力和动力。因此,鼓励学校发展和竞争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建立学校竞争机制的主要途径:首先实行教师聘任制。当前逐步开展教职工聘任制,是劳动人事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职工中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任人唯贤、不断优化的竞争机制。同时,实行岗位聘任与职务聘任相结合,在国家教师任命资格的基础上,由校长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这不仅能激活学校内部的活力,在教职工中形成努力工作、提高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良性竞争机制,而且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显现出重要作用。其次建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长期以来教育内部只进不出的“臃肿病”和“地方所有制”,限制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实行教职工聘任制,适应人才自主性选择性加强,必须开放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进教育战线教职工科学的流动。最后实行以年级组为主的优化劳动组合。打破传统的人员结构,按照教育质量的系统管理要求出发,组成“块块”(年级)为主教师劳动集体,这既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质量的整体设计与运作,也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轻负担的统筹。所以,建立以年级组与教研组并重的体制格局,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按年级把关的教育质量的系统管理的模式。(www.xing528.com)

3.经济机制

按办学效益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是建立经济机制的宗旨。从外部来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在保证办学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的前提下,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进行财力、物力投资,高效益获高资助,低效益获低资助,效益太差则不予资助。另外,办学质量高的学校可多招学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超学生人数加倍提供人头费。从内部来说,学校应根据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将奖金分解到各个部门或个人。奖励工作效益高、质量好的部门或个人;工作效益低或质量差的部门或个人,则不予奖励;对工作失职或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或个人,甚至可以采取经济惩罚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