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先林:匠心创新60年

刘先林:匠心创新60年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一张“书桌”在网络上走红。只因它的主人,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刘先林,1939年4月19日出生,河北省无极县人。刘先林的脾气很好,可他无法容忍“国外落后的测绘技术高价卖到中国”,他发誓要打破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刘先林为中国测绘领域带来引领性的突破与颠覆,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即使年事已高,也依然没有停止创新。

刘先林:匠心创新60年

2017年,一张“书桌”在网络上走红。

这张书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不是什么值钱的木材所制,也没有花哨的设计,有的只是一道道划痕,甚至有一整片的暗红漆色已经脱落了,只见黄黄的木色。换做是普通人家,这样的一张桌子也早被淘汰掉了,可有人却说,这是最“美”的书桌。只因它的主人,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1939年4月19日出生,河北省无极县人。1962年,他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7年,成为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教授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在从事测绘仪器研发的近60年里,他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把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

他曾经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 亿多元,创汇1000 多万元。他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1963年,刘先林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项中国人发明的方法。他获得过的奖项有很多,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科研成果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此之前,测绘仪器市场都属于半垄断的性质,国内没有相关的品牌,国际品牌似乎也达成了某种共识,相关设备的价格一直很高,而国内相关部门又有需求,只能高价买入。刘先林的脾气很好,可他无法容忍“国外落后的测绘技术高价卖到中国”,他发誓要打破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历史

刘先林做到了,他率领团队研发出的SSW 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后期处理的绝对精度可达5 厘米,1千米数据的处理时间只需要5 分钟,可以提取多达50 种城市地物要素分类,而国外同类产品即使只提取一种地物要素,也需要半个小时。

刘先林为中国测绘领域带来引领性的突破与颠覆,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即使年事已高,也依然没有停止创新。他这样形容科研工作:“搞科研,苦,实现成果转化,更苦更难。但是把技术应用起来,才是科研成果,不能置于一边、锁在抽屉里。”“科研工作就是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不断创新,成果就是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这样才能经得起考验,实际发挥作用。”(www.xing528.com)

关于高铁二等座的那张照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刘院士出差本可以乘坐高铁一等座,但因为其他人员不能坐一等座,为了方便交流,他通常都会跟大家一起乘坐二等座。在火车上工作,对于刘院士来说是常态。

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刘院士一直很朴素,很节俭,能省则省。他作为院士,且年事已高,本应该享受专职司机的待遇,但他拒绝配备司机,一直坚持自己开车上下班,他说:“多给我配一个司机,就要多花一笔钱,这些钱可以用来搞科研。”

刘院士说,他不愿意在买东西上花费太多时间。“如果自己去商场,第一眼看见什么,就买什么,大小合适就行。”他比较倾向于自动化较高的东西,经常逛电器商场,购买各种电器、砂锅、电饭煲,目的就是有效地节省时间。

不仅如此,在科研经费方面,刘院士也很节俭。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解析测图仪项目用了83 万元;第二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JX4A-DPS 项目只用了35 万元。有人问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说:“第一个秘诀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第二个秘诀就是自己往里面添钱。”

生活中的刘院士,会亲自接孙子放学、买菜,中午回家给老伴儿做饭,玩微信、刷朋友圈,跟普通的老人没什么不同。他总是不自觉地提到自己的爱人:“我能明白,人老了,一个人在家的时间是很寂寞很难熬的。”为此,他尽量多陪她、多照顾她,还说自己已经提交了退休报告,希望退休后多陪老伴儿出去走走,由于长期忙于工作,陪伴她的时间太少了。

问及刘院士有什么爱好?他想了想,说自己最大的热衷,就是测绘,就是科研工作。但他表示,退休后就做一些小事,要把大的天地留给团队的年轻人。提到从事科研工作的真实感悟,以及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他是这样说的:“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把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