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枷锁,释放匠心创新

突破枷锁,释放匠心创新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匠心难,难在“破”。匠心的本意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创造性的构思,其核心是创新。而大多数人将匠心理解为对产品品质的死磕,这是不全面的。工匠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旧的常规戒律,追求新异和独特,这有益于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其主要原因就是脑海中有太多的思维枷锁,这些枷锁将创新封印于某个角落,一时难以开启。权威主义是新工匠的大敌。

突破枷锁,释放匠心创新

匠心难,难在“破”。虽然讨论有关工匠精神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关于工匠的创新,则凤毛麟角。匠心的本意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创造性的构思,其核心是创新。而大多数人将匠心理解为对产品品质的死磕,这是不全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工匠就是要回归工匠“创造”的本质。

工匠的核心是创新。所谓创新,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旧的常规戒律,追求新异和独特,这有益于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创新的核心是新,它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的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

论创新,美国工匠优于德国工匠与日本工匠。美国工匠的骨子里流淌冒险的血液,他们的祖先开垦美洲大陆时,没有规矩的约束,也没有历史的包袱,只要有能力,敢于冒险,就能获得大量的财富。因此,创新与冒险成为美国工匠的主流文化,也一直沿袭到今天。

其实,我们有创新的基因。历史上,老祖宗崇尚创新,开创了灿烂的历史与文明。如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新工匠,是本书的重要课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因素阻碍了创新基因的发展。例如,工作场所常传来这样的声音:

“为什么要改?”

“以前运行得好好的!”

“我们从来没这么做过呀!”

“领导绝不会赞成的。”

“老狗学不来新把戏。”

“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笑柄。”

……

你是否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呢?这样的声音容易使新的想法被抹杀。本来可以让大脑多运动一下,结果嘎然而止。这些语言像“慢性毒药”一样,说的越多,对人的伤害就越大,无形中“毒杀”了我们的创新基因。这些语言折射出不愿革新和不愿承担风险的心理,长期以往不但不可能成为新工匠,也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可以禁止员工说类似的话,个人也可以从大脑词典中删除这样的话。

在传统工匠的眼里,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做;原来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他们往往把心思花在“极致”上,或者达到师傅的标准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创新往往很少。某些技艺失传或低于师傅的标准成了常态。

我在讲授创造力课程时,有这样一个练习:用一笔将九个点连接起来,而且只能出现四条直线,九个点分别在上、中、下三行,每行三个,点与点的间距一样。注意只能用一笔画出来,中间不能断线,否则就算两笔或两笔以上。各位读者,不妨先关上书,想一想,连一连。

假如是第一次做,很有可能做不出来,通常会多出一条线。那些画一个“米”字的人,就是没能理解练习题的意思,因为“米”字代表四笔了。大多数的人受制于定势思维或经验主义的影响,会局限在九个点里面。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则会将线延长出去,就能将九个点用一笔四条直线连起来了。

创新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创新。很多时候由于某些限制性思想的影响,导致无法走出一条新路来。目前,有关创新的重要性几乎无人不懂,但绝大多数人仍然止于创新,对创新似乎无计可施。其主要原因就是脑海中有太多的思维枷锁,这些枷锁将创新封印于某个角落,一时难以开启。它就像“花千骨”被“封印”于蛮荒之地,纵使有洪荒之力也无法施展。常见的枷锁有心理之墙、随大流、权威主义和自我设限,这些思维将人们禁锢在复制、抄袭的路子里。

978-7-111-56083-8-Part02-6.jpg枷锁3:权威主义

所谓权威主义就是对权威的服从,对理想化的道德权威持不加批判的服从态度,反对主观、想象和空想,比较迷信旧框框,总是相信个人命运是由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倾向于按照僵硬的公式来思考问题。

受权威主义影响深的人,总念念不忘统治与从属、强大与弱小、领袖与追随者这类关系。他们以权威人物自居,过分强调自我的传统品质,甚至过分主张力量和强硬。

过去,传统工匠多是师徒制,对师傅的敬畏上升到“言听计从”。“师傅的标准是最高追求”是不少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对行业里大师级人物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上级说的话惟命是从,从来不会有自己的声音;还有的人对书上说的照搬照抄,认为书上说的一定是对的;更有甚者明明发现了问题,宁愿相信“领导肯定不会错”“书上肯定是对的”,也不去深究,听之任之,结果酿成大祸。

当然,我们要遵循原则,但不能一味地“言听计从”。俗话说,上帝也有犯错的时候。权威主义是新工匠的大敌。“领导总是对的”这种思想影响越深,就会越依赖领导——自己就不愿多思考,也不愿去创新。实际上,领导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并不一定比下属多。

978-7-111-56083-8-Part02-4.jpg枷锁1:心理之墙

所谓心理之墙,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可结果往往不一定。

对工作上的问题总以习惯性思维判断,形成所谓的定势思维。记得有一次,早过了下班时间,我突然想与一家公司谈合作。于是,就让助理打电话过去。助理跟我说,“老师,您看几点了,人家早下班了。”我说,“你不试一下怎么知道呢?我们可以加班,人家为什么不可以加班呢?”结果,电话打过去时,他们果然还在加班。可能因为彼此都在加班,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后来,我的助理得到的启示是,绝对不要用昨天的习惯思维看待当前的事物。

按照传统的习惯,不愿意多想,原来是怎么做现在也怎么做,几乎不考虑另外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思维被称为“心理之墙”。这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参加会议时,刚开始坐什么位置,之后就一直坐什么位置,不会考虑改变一下。再比如,很多人每天上下班走同一条路,十年下来从未改变过。这样的定势习惯越严重,“创新”就会离他越来越远,如何能看到他的匠心呢?

个别传统工匠除了在技艺上谋求登峰造极外,在其它方面则形成了固化模式——不愿在工艺流程上、产品种类上求新求变,只停留在个人主观的“极致”浪漫中,忽略产品的实用性和现代感。这种一成不变的思路及从不去换一种方式的行为会导致其陷入泥潭。

978-7-111-56083-8-Part02-7.jpg枷锁4:自我设限

为什么有的传统工匠会固守于一事上?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自我设限。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认为自己除了会干这个,干不了其它的,也不敢去突破与创新。

别人的失败令自己望而却步,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如人,他们都没有做到,自己又怎么会做到呢?这都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之所以如此想,常常是由于过去的失败影响太深,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忽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总用过去的眼光和思维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今天的事物,忘记了“过去不等于未来”的道理。

有一只大象动物园发生火灾时,没有挣脱拴住它的铁链而去逃命,原因是在它小的时候脑海中被植入了“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铁链”的事实。这种自我设限如毒瘤一样,束缚人的一生。

所谓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么多困难,我不可能做得到,也无法做到,成功机会几乎是零。它像一块顽石阻碍着人们前进。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不过是方法、途径不对而已。虽然修炼匠心不易,但并不是无迹可循。研究发现,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之人,关键是如何突破创新的枷锁。我认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质疑、好奇、敢想及训练。

978-7-111-56083-8-Part02-5.jpg枷锁2:随大流

你本来打算买件得体时尚的上衣,但当看见商店里人头攒动,在争相购买某种款式的衣服,你是否也跟着进了这家店?你也许不一定看得上,但买者都啧啧称赞,其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又和你有某种暗合,加上营业员的推销你就动心了,甚至砍价也不那么卖力了。这样的情形你有吗?

开会时,一看大家都这么认为,自己就不去想,也不愿想了,就表示和大家意见一样。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去表达及坚持,总是害怕自己说出来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再比如,学生时代报考专业,你看什么专业热门就选什么专业,也不考虑自己是不是适合,是不是具备一些优势。这样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随大流”,也叫从众心理,与人的独立性相反。

“随大流”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观点的行为方式。当别人这么认为时,也不假思索地认同,见风使舵,甘愿做跟随者。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

有的人习惯于行业里的做法,也不愿多了解与借鉴其它行业的做法。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一旦某公司出现新款产品,大家就一窝蜂的跟上。这样做省成本,也没有风险,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自主创新。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多于男性;性格内向和有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和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总之,“随大流”的思想占据不少人的脑海。如此,匠心何在?创造何在?

978-7-111-56083-8-Part02-6.jpg枷锁3:权威主义

所谓权威主义就是对权威的服从,对理想化的道德权威持不加批判的服从态度,反对主观、想象和空想,比较迷信旧框框,总是相信个人命运是由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倾向于按照僵硬的公式来思考问题。

受权威主义影响深的人,总念念不忘统治与从属、强大与弱小、领袖与追随者这类关系。他们以权威人物自居,过分强调自我的传统品质,甚至过分主张力量和强硬。

过去,传统工匠多是师徒制,对师傅的敬畏上升到“言听计从”。“师傅的标准是最高追求”是不少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对行业里大师级人物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上级说的话惟命是从,从来不会有自己的声音;还有的人对书上说的照搬照抄,认为书上说的一定是对的;更有甚者明明发现了问题,宁愿相信“领导肯定不会错”“书上肯定是对的”,也不去深究,听之任之,结果酿成大祸。

当然,我们要遵循原则,但不能一味地“言听计从”。俗话说,上帝也有犯错的时候。权威主义是新工匠的大敌。“领导总是对的”这种思想影响越深,就会越依赖领导——自己就不愿多思考,也不愿去创新。实际上,领导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并不一定比下属多。

978-7-111-56083-8-Part02-7.jpg枷锁4:自我设限

为什么有的传统工匠会固守于一事上?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自我设限。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认为自己除了会干这个,干不了其它的,也不敢去突破与创新。

别人的失败令自己望而却步,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如人,他们都没有做到,自己又怎么会做到呢?这都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之所以如此想,常常是由于过去的失败影响太深,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忽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总用过去的眼光和思维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今天的事物,忘记了“过去不等于未来”的道理。

有一只大象在动物园发生火灾时,没有挣脱拴住它的铁链而去逃命,原因是在它小的时候脑海中被植入了“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铁链”的事实。这种自我设限如毒瘤一样,束缚人的一生。

所谓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么多困难,我不可能做得到,也无法做到,成功机会几乎是零。它像一块顽石阻碍着人们前进。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不过是方法、途径不对而已。虽然修炼匠心不易,但并不是无迹可循。研究发现,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之人,关键是如何突破创新的枷锁。我认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质疑、好奇、敢想及训练。

978-7-111-56083-8-Part02-8.jpg方法1:“非这样做不可吗”

在一艘轮船上,有四名乘客,医生、画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突然,轮船出现问题,船长说,必须跳下去三个人,否则这艘轮船就会沉没,现在船长让四个人每人说一句话,证明自己的价值。

医生说:“我治病救人,其价值不言而喻。”画家说:“我创造艺术,给人们提供永恒的美学享受。”物理学家说:“我研究世界,这不仅满足人类的求知欲,也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提供理论基础。”哲学家说:“哲学的价值,我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但我能拆下船舱内的座椅,然后把它们扔掉,这样我们谁都不用跳下去了。”(www.xing528.com)

哲学家不是在反思自己对社会的价值,而是在反思船长的话,船长为何要三个人跳海呢?因为轮船出了故障,要通过三个人跳海才能解决,否则大家都得死。

哲学家自然不懂轮船的机械结构,不清楚究竟是出了什么故障,但他能推理出一点,那就是这个故障是可以通过让三个人跳海来解决的。而让三个人跳海,实质就是减重。此时,哲学家就在想,有没有不用牺牲人员也能达到减重目的的方案呢?他看了看自己坐的座椅,立即想出了好点子。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谋求多方面的创新。即经常提醒自己有没有其它的做事方式,或问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吗”“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没有必要总按过去的习惯做事。这样懂得适时质疑,常常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司空见惯的东西,哪怕是对自己的上级,也不妨问问自己:“上级的办法是否只是其中一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胆怯是最危险的敌人,“进攻性”是新工匠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前人的成果大胆质疑,勇于超越。这种质疑的习惯刚开始需要刻意,一段时间后就会进入潜意识,久而久之,就能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创意

978-7-111-56083-8-Part02-8.jpg方法1:“非这样做不可吗”

在一艘轮船上,有四名乘客,医生、画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突然,轮船出现问题,船长说,必须跳下去三个人,否则这艘轮船就会沉没,现在船长让四个人每人说一句话,证明自己的价值。

医生说:“我治病救人,其价值不言而喻。”画家说:“我创造艺术,给人们提供永恒的美学享受。”物理学家说:“我研究世界,这不仅满足人类的求知欲,也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提供理论基础。”哲学家说:“哲学的价值,我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但我能拆下船舱内的座椅,然后把它们扔掉,这样我们谁都不用跳下去了。”

哲学家不是在反思自己对社会的价值,而是在反思船长的话,船长为何要三个人跳海呢?因为轮船出了故障,要通过三个人跳海才能解决,否则大家都得死。

哲学家自然不懂轮船的机械结构,不清楚究竟是出了什么故障,但他能推理出一点,那就是这个故障是可以通过让三个人跳海来解决的。而让三个人跳海,实质就是减重。此时,哲学家就在想,有没有不用牺牲人员也能达到减重目的的方案呢?他看了看自己坐的座椅,立即想出了好点子。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谋求多方面的创新。即经常提醒自己有没有其它的做事方式,或问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吗”“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没有必要总按过去的习惯做事。这样懂得适时质疑,常常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司空见惯的东西,哪怕是对自己的上级,也不妨问问自己:“上级的办法是否只是其中一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胆怯是最危险的敌人,“进攻性”是新工匠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前人的成果大胆质疑,勇于超越。这种质疑的习惯刚开始需要刻意,一段时间后就会进入潜意识,久而久之,就能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创意。

978-7-111-56083-8-Part02-9.jpg方法2:“为什么呢”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心想“为什么呢”,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心想“为什么呢”,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也是看见吊灯摇晃好奇进而发现了单摆。

几乎每一个科学家的事迹都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一生是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的一生,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一步步攀登科学的高峰。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人的天性就是好奇的,小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心理之墙”和“随大流”等思想的影响,渐渐被磨灭了。准确来说,是人们将好奇心隐藏起来了。

越是好奇,越可能想到新点子。俗话说,好奇心会驱使人发现新大陆。许多科学发现往往是因为好奇心驱使。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创新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好奇心能突破自我设限,能让自己不被“过去”限制,而用发展眼光看待今天和未来。这种好奇心,能让人诞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让人迎难而上,不畏惧现在,也不畏惧将来。假如遇到有点奇怪的事,不妨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呢”,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遇到有点挑战的事情,就跟自己说“试试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发现。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好奇心,并不断问为什么呢?

首先,保持好的阅读习惯,让自己每天可以获取新东西,发现更多未知的东西。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相反,读书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懂的不少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其次,就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再有问题也是不行的。只有对它感兴趣才可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好奇心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然后,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千万不要忽略它,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就能激发一个人的兴趣,并对问题产生疑惑,内心才会有解决疑惑的冲动。

最后,就是要注意细节。经常观察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改变,这样容易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978-7-111-56083-8-Part02-9.jpg方法2:“为什么呢”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心想“为什么呢”,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心想“为什么呢”,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也是看见吊灯摇晃好奇进而发现了单摆。

几乎每一个科学家的事迹都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一生是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的一生,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一步步攀登科学的高峰。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人的天性就是好奇的,小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心理之墙”和“随大流”等思想的影响,渐渐被磨灭了。准确来说,是人们将好奇心隐藏起来了。

越是好奇,越可能想到新点子。俗话说,好奇心会驱使人发现新大陆。许多科学发现往往是因为好奇心驱使。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创新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好奇心能突破自我设限,能让自己不被“过去”限制,而用发展眼光看待今天和未来。这种好奇心,能让人诞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让人迎难而上,不畏惧现在,也不畏惧将来。假如遇到有点奇怪的事,不妨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呢”,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遇到有点挑战的事情,就跟自己说“试试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发现。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好奇心,并不断问为什么呢?

首先,保持好的阅读习惯,让自己每天可以获取新东西,发现更多未知的东西。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相反,读书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懂的不少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其次,就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再有问题也是不行的。只有对它感兴趣才可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好奇心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然后,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千万不要忽略它,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就能激发一个人的兴趣,并对问题产生疑惑,内心才会有解决疑惑的冲动。

最后,就是要注意细节。经常观察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改变,这样容易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978-7-111-56083-8-Part02-10.jpg方法3:“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就是敢想。敢想,即要打破守旧思维,敢于创新。天才往往跟“异想天开”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早期的富兰克林,还是近期的埃隆·马斯克,他们都是一群“异想天开”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敢于想象,所以才创造了超乎常人的成就。

《说文解字》曰:敢,进取也。意思是敢于冲破某种束缚去思考问题、发表见解并付诸于行动。可以说,敢想敢为是超越竞争对手,达成目的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帮助人们谱写精彩人生。

脑海里永远放着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所以,不怕冒风险,“大不了重新来过”“没有什么比尝试一样新事物更刺激,更让人充满干劲”。

一群有个性的新潮之人要避免“随大流”思想的影响。即使别人是对的,也可以逆向思考一下,问问自己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当自己有不同的意见时,要敢于表达出来,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要担心自己的新想法荒诞不经,给大家讲讲,如果大家听了神色困惑,甚至哄堂大笑,就有希望了。

978-7-111-56083-8-Part02-10.jpg方法3:“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就是敢想。敢想,即要打破守旧思维,敢于创新。天才往往跟“异想天开”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早期的富兰克林,还是近期的埃隆·马斯克,他们都是一群“异想天开”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敢于想象,所以才创造了超乎常人的成就。

《说文解字》曰:敢,进取也。意思是敢于冲破某种束缚去思考问题、发表见解并付诸于行动。可以说,敢想敢为是超越竞争对手,达成目的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帮助人们谱写精彩人生。

脑海里永远放着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所以,不怕冒风险,“大不了重新来过”“没有什么比尝试一样新事物更刺激,更让人充满干劲”。

一群有个性的新潮之人要避免“随大流”思想的影响。即使别人是对的,也可以逆向思考一下,问问自己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当自己有不同的意见时,要敢于表达出来,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要担心自己的新想法荒诞不经,给大家讲讲,如果大家听了神色困惑,甚至哄堂大笑,就有希望了。

978-7-111-56083-8-Part02-11.jpg方法4:训练

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当然,这会受到人的天赋及训练频次的影响,导致提高的程度有所不同。“匠心”也不例外,同样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得到提高。

我的方法是,坐车或看电视时,发现很多的广告,要琢磨这些广告是面向谁的,想告诉大家什么,“假如我是这家公司的业务经理,会做这样的广告吗?”或者站在广告公司的角度想“能不能写一条略有不同的广告语呢?”这种训练持续一周以后,就需要换车或换频道,因为你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广告。

当这样的训练持续了3个月,你的大脑就会变得不再无精打采,而是跃跃欲试。以前的心理定势就会慢慢改变,大脑也会脱胎换骨。这种训练持续1000天的时候,就会进行高达1万多次的思考。每天脑海里如此波澜起伏,就会养成“独具匠心”的习惯。

也可以做有关创新方面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并在工作上进行不断实践与尝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常换一个思路或方法,试试能不能做得更好。即使领导给了方法和思路,不妨想“领导的办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有没有其它方法呢?”在这一点上,绝不能养成“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坏习惯。

最后,要多参加讨论。“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争辩,互相启发,碰撞灵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总之,只要勤加练习,人人都可以创新,处处都可以创新。

978-7-111-56083-8-Part02-11.jpg方法4:训练

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当然,这会受到人的天赋及训练频次的影响,导致提高的程度有所不同。“匠心”也不例外,同样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得到提高。

我的方法是,坐车或看电视时,发现很多的广告,要琢磨这些广告是面向谁的,想告诉大家什么,“假如我是这家公司的业务经理,会做这样的广告吗?”或者站在广告公司的角度想“能不能写一条略有不同的广告语呢?”这种训练持续一周以后,就需要换车或换频道,因为你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广告。

当这样的训练持续了3个月,你的大脑就会变得不再无精打采,而是跃跃欲试。以前的心理定势就会慢慢改变,大脑也会脱胎换骨。这种训练持续1000天的时候,就会进行高达1万多次的思考。每天脑海里如此波澜起伏,就会养成“独具匠心”的习惯。

也可以做有关创新方面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并在工作上进行不断实践与尝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常换一个思路或方法,试试能不能做得更好。即使领导给了方法和思路,不妨想“领导的办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有没有其它方法呢?”在这一点上,绝不能养成“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坏习惯。

最后,要多参加讨论。“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争辩,互相启发,碰撞灵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总之,只要勤加练习,人人都可以创新,处处都可以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