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海军陆战队:任务与传统

美国海军陆战队:任务与传统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是名副其实的“万金油”。但是,海军陆战队的任务却又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法律规定最为明晰的。此外,陆战队还有一条不成文的传统任务——充当美国的战备部队,随时做好准备,一有需要立即出动。而陆战队的第二大任务就是以步枪手的身份协同海军作战。两船相接后,陆战队员通常是第一批跳帮登上敌舰的人员,负责以近战甚至肉搏消灭敌人。

美国海军陆战队:任务与传统

毫无疑问,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是名副其实的“万金油”。但是,海军陆战队的任务却又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法律规定最为明晰的。根据1789年7月11日通过的关于组建海军陆战队的法案、1947年《国家安全法》以及1952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海军陆战队的基本使命是:投送兵力,参加两栖登陆作战和濒海方向上协同陆、空军实施战斗行动;在登陆作战中担任第一梯队,为后续部队上陆开辟登陆场。

在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主要执行以下具体任务:

(1)夺取和巩固登陆场,肃清登陆场及附近敌人,组织有关登陆勤务,确保后续部队陆续上陆和上陆后向纵深发展进攻;

(2)袭击、占领敌方海军基地、港湾和附近岛屿

(3)在登陆场构筑掩护区,并在必要时掩护登陆部队从敌海岸撤退。

除了上述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任务之外,陆战队还承担的其他任务有:

(1)为海军舰队提供陆战队地面和航空联合特遣部队,以配合舰队夺取并保卫海军前进基地,以及实施与海军战役有关的陆上战斗;

(2)为海军武装舰船提供舰上分遣队,为海军基地和场站提供安全警卫部队以保护其设备和财产;

(3)协同其他军兵种发展在两栖作战中所采用的原则、战术、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发展陆军和陆战队共同关心的有关登陆作战的原则、战术、技术和装备;

(4)为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外使馆、机构提供警卫部队;

(5)根据联合动员的要求,负责平时陆战队的扩充,以满足战时的需要;

(6)执行美国总统赋予的其他任务。

此外,陆战队还有一条不成文的传统任务——充当美国的战备部队,随时做好准备,一有需要立即出动。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

其实,在1775年陆战队成立的时候,它的任务就和当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一样,仅仅是类似于海军军舰上的宪兵部队。因为在那个年代,水手生活条件很差,而招募标准又很低,水手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遇上个滥用职权的上司,兵变就顺理成章了。而纪律严明又相对独立的陆战队自然就成了军舰上维持纪律的不二人选。这一使命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美国海军任何一艘现代化的大型军舰上,都驻有一个陆战队分遣队,担负着守卫机密文件和国家财产、维持军纪的任务。而陆战队的第二大任务就是以步枪手的身份协同海军作战。早期的海战中陆战队员往往被安排在桅杆顶上,远距离时用毛瑟枪射击敌舰上的目标,近距离时则向敌舰投掷手榴弹。两船相接后,陆战队员通常是第一批跳帮登上敌舰的人员,负责以近战甚至肉搏消灭敌人。因此,步枪作战也始终是陆战队的光荣传统,至今在陆战队士兵的军衔标志上仍赫然印着两支交叉的步枪。

安全警卫也一直是陆战队的任务,其实这些工作其他部队也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就因为他们是陆战队,更值得信任,所以美国的核武器仓库白宫等最为敏感的地点,都由陆战队来守卫。

从最早简单的使命逐渐发展到现在,陆战队的任务也不断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主要就是作为两栖作战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的优势,而在实战中形成的一整套两栖作战的战法,自然也就成为战后陆战队两栖作战的各项条令的渊源。冷战时期,在原子弹、核潜艇这些具有战略威慑与打击力量面前,陆战队的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美国对苏作战时在欧洲和东北亚的一支侧翼掩护力量。冷战时期,陆战队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欧洲主战场的南北两翼安全,陆战队在战争初期必须迅速部署坚决守卫的有三个要点,北翼的挪威北部、格陵兰和冰岛一线、丹麦的波恩荷尔姆岛,南翼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除了这些防御性任务外,陆战队还曾参与在苏联摩尔曼斯克和科拉半岛实施两栖登陆的主动进攻计划。而在东北亚,陆战队的任务是在战争初期迅速控制对马、津轻、宗古海峡,并在扼守鄂霍兹克海出口的北方四岛和堪察加半岛实施两栖登陆。

冷战结束后,陆战队不但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反而在应付地区性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巨大价值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频发的国际局势,开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陆军为快速反应部队提供的部队是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这两个师虽然可以迅速通过空运或海运部署到位。但这两支部队都是轻型师,编制内既无重型坦克,大口径火炮数量也是寥寥无几,在与对手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时很难形成优势,一旦开战甚至会有重大损失。而重型师如第24机械化步兵师等,却不能空运,只能海运,部署周期较长无法快速到位。此外,这些陆军师都没有直接配属的固定翼作战飞机,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不得不依靠空军或海军。

陆战队就不一样了。陆战师远征部队编制内的陆战师就有重型坦克、两栖装甲车辆和轻型装甲车辆,大口径火炮数量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与敌装甲部队或是机械化部队对阵。而且陆战队可以通过空运、海运同时投送,及时部署就位。同时,陆战队远征部队又编有航空联队,拥有长期与陆战师一起训练、配合默契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保证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陆战队远征部队还有自己的勤务支援部队,可以保障在一个战役方向独立作战30天。这些特点,使陆战队真正成为最理想的快速反应部队,既有相当战斗力,又有相当自持力,还能迅速部署就位。在海湾战争中,陆战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早在海湾地区形成重型地面打击力量的就是陆战队。虽然第82空降师能在1天半后到位,陆战队在1周后才到位,但是陆战队一到达战区就立即开始进行强力巡逻,并有足够的力量抗击敌装甲部队的进攻,而且还为82空降师提供后勤补给。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越来越频繁,陆战队以其灵活的快速反应,强大的战斗力量,突显出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最终重新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战争以外的低强度军事行动(简称MOOTW)领域,陆战队更是表现出了巨大价值和作用。根据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综合作战原理》中,对MOOTW进行了明确的阐释,MOOTW包括:(1)军备管理;(2)反恐作战;(3)支援禁毒缉私;(4)海外援助(颠覆敌意国家政权和镇压友好国家的反政府暴动);(5)帮助非战斗人员(外交人员和普通公民)撤离战区;(6)人道主义行动(人道援助、抢险救灾);(7)当美国无法对该国宣战的情况下,向其反对派提供支援,包括训练反对派军队和提供武器装备等。这些任务陆战队都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因此是执行MOOTW的理想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

其实,在1775年陆战队成立的时候,它的任务就和当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一样,仅仅是类似于海军军舰上的宪兵部队。因为在那个年代,水手生活条件很差,而招募标准又很低,水手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遇上个滥用职权的上司,兵变就顺理成章了。而纪律严明又相对独立的陆战队自然就成了军舰上维持纪律的不二人选。这一使命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美国海军任何一艘现代化的大型军舰上,都驻有一个陆战队分遣队,担负着守卫机密文件和国家财产、维持军纪的任务。而陆战队的第二大任务就是以步枪手的身份协同海军作战。早期的海战中陆战队员往往被安排在桅杆顶上,远距离时用毛瑟枪射击敌舰上的目标,近距离时则向敌舰投掷手榴弹。两船相接后,陆战队员通常是第一批跳帮登上敌舰的人员,负责以近战甚至肉搏消灭敌人。因此,步枪作战也始终是陆战队的光荣传统,至今在陆战队士兵的军衔标志上仍赫然印着两支交叉的步枪。

安全警卫也一直是陆战队的任务,其实这些工作其他部队也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就因为他们是陆战队,更值得信任,所以美国的核武器仓库、白宫等最为敏感的地点,都由陆战队来守卫。

从最早简单的使命逐渐发展到现在,陆战队的任务也不断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主要就是作为两栖作战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的优势,而在实战中形成的一整套两栖作战的战法,自然也就成为战后陆战队两栖作战的各项条令的渊源。冷战时期,在原子弹、核潜艇这些具有战略威慑与打击力量面前,陆战队的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美国对苏作战时在欧洲和东北亚的一支侧翼掩护力量。冷战时期,陆战队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欧洲主战场的南北两翼安全,陆战队在战争初期必须迅速部署坚决守卫的有三个要点,北翼的挪威北部、格陵兰和冰岛一线、丹麦的波恩荷尔姆岛,南翼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除了这些防御性任务外,陆战队还曾参与在苏联摩尔曼斯克和科拉半岛实施两栖登陆的主动进攻计划。而在东北亚,陆战队的任务是在战争初期迅速控制对马、津轻、宗古海峡,并在扼守鄂霍兹克海出口的北方四岛和堪察加半岛实施两栖登陆。

冷战结束后,陆战队不但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反而在应付地区性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巨大价值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频发的国际局势,开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陆军为快速反应部队提供的部队是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这两个师虽然可以迅速通过空运或海运部署到位。但这两支部队都是轻型师,编制内既无重型坦克,大口径火炮数量也是寥寥无几,在与对手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时很难形成优势,一旦开战甚至会有重大损失。而重型师如第24机械化步兵师等,却不能空运,只能海运,部署周期较长无法快速到位。此外,这些陆军师都没有直接配属的固定翼作战飞机,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不得不依靠空军或海军。

陆战队就不一样了。陆战师远征部队编制内的陆战师就有重型坦克、两栖装甲车辆和轻型装甲车辆,大口径火炮数量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与敌装甲部队或是机械化部队对阵。而且陆战队可以通过空运、海运同时投送,及时部署就位。同时,陆战队远征部队又编有航空联队,拥有长期与陆战师一起训练、配合默契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保证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陆战队远征部队还有自己的勤务支援部队,可以保障在一个战役方向独立作战30天。这些特点,使陆战队真正成为最理想的快速反应部队,既有相当战斗力,又有相当自持力,还能迅速部署就位。在海湾战争中,陆战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早在海湾地区形成重型地面打击力量的就是陆战队。虽然第82空降师能在1天半后到位,陆战队在1周后才到位,但是陆战队一到达战区就立即开始进行强力巡逻,并有足够的力量抗击敌装甲部队的进攻,而且还为82空降师提供后勤补给。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越来越频繁,陆战队以其灵活的快速反应,强大的战斗力量,突显出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最终重新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战争以外的低强度军事行动(简称MOOTW)领域,陆战队更是表现出了巨大价值和作用。根据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综合作战原理》中,对MOOTW进行了明确的阐释,MOOTW包括:(1)军备管理;(2)反恐作战;(3)支援禁毒缉私;(4)海外援助(颠覆敌意国家政权和镇压友好国家的反政府暴动);(5)帮助非战斗人员(外交人员和普通公民)撤离战区;(6)人道主义行动(人道援助、抢险救灾);(7)当美国无法对该国宣战的情况下,向其反对派提供支援,包括训练反对派军队和提供武器装备等。这些任务陆战队都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因此是执行MOOTW的理想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

其实,在1775年陆战队成立的时候,它的任务就和当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一样,仅仅是类似于海军军舰上的宪兵部队。因为在那个年代,水手生活条件很差,而招募标准又很低,水手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遇上个滥用职权的上司,兵变就顺理成章了。而纪律严明又相对独立的陆战队自然就成了军舰上维持纪律的不二人选。这一使命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美国海军任何一艘现代化的大型军舰上,都驻有一个陆战队分遣队,担负着守卫机密文件和国家财产、维持军纪的任务。而陆战队的第二大任务就是以步枪手的身份协同海军作战。早期的海战中陆战队员往往被安排在桅杆顶上,远距离时用毛瑟枪射击敌舰上的目标,近距离时则向敌舰投掷手榴弹。两船相接后,陆战队员通常是第一批跳帮登上敌舰的人员,负责以近战甚至肉搏消灭敌人。因此,步枪作战也始终是陆战队的光荣传统,至今在陆战队士兵的军衔标志上仍赫然印着两支交叉的步枪。

安全警卫也一直是陆战队的任务,其实这些工作其他部队也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就因为他们是陆战队,更值得信任,所以美国的核武器仓库、白宫等最为敏感的地点,都由陆战队来守卫。

从最早简单的使命逐渐发展到现在,陆战队的任务也不断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主要就是作为两栖作战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的优势,而在实战中形成的一整套两栖作战的战法,自然也就成为战后陆战队两栖作战的各项条令的渊源。冷战时期,在原子弹、核潜艇这些具有战略威慑与打击力量面前,陆战队的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美国对苏作战时在欧洲和东北亚的一支侧翼掩护力量。冷战时期,陆战队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欧洲主战场的南北两翼安全,陆战队在战争初期必须迅速部署坚决守卫的有三个要点,北翼的挪威北部、格陵兰和冰岛一线、丹麦的波恩荷尔姆岛,南翼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除了这些防御性任务外,陆战队还曾参与在苏联摩尔曼斯克和科拉半岛实施两栖登陆的主动进攻计划。而在东北亚,陆战队的任务是在战争初期迅速控制对马、津轻、宗古海峡,并在扼守鄂霍兹克海出口的北方四岛和堪察加半岛实施两栖登陆。

冷战结束后,陆战队不但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反而在应付地区性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巨大价值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频发的国际局势,开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陆军为快速反应部队提供的部队是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这两个师虽然可以迅速通过空运或海运部署到位。但这两支部队都是轻型师,编制内既无重型坦克,大口径火炮数量也是寥寥无几,在与对手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时很难形成优势,一旦开战甚至会有重大损失。而重型师如第24机械化步兵师等,却不能空运,只能海运,部署周期较长无法快速到位。此外,这些陆军师都没有直接配属的固定翼作战飞机,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不得不依靠空军或海军。

陆战队就不一样了。陆战师远征部队编制内的陆战师就有重型坦克、两栖装甲车辆和轻型装甲车辆,大口径火炮数量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与敌装甲部队或是机械化部队对阵。而且陆战队可以通过空运、海运同时投送,及时部署就位。同时,陆战队远征部队又编有航空联队,拥有长期与陆战师一起训练、配合默契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保证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陆战队远征部队还有自己的勤务支援部队,可以保障在一个战役方向独立作战30天。这些特点,使陆战队真正成为最理想的快速反应部队,既有相当战斗力,又有相当自持力,还能迅速部署就位。在海湾战争中,陆战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早在海湾地区形成重型地面打击力量的就是陆战队。虽然第82空降师能在1天半后到位,陆战队在1周后才到位,但是陆战队一到达战区就立即开始进行强力巡逻,并有足够的力量抗击敌装甲部队的进攻,而且还为82空降师提供后勤补给。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越来越频繁,陆战队以其灵活的快速反应,强大的战斗力量,突显出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最终重新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战争以外的低强度军事行动(简称MOOTW)领域,陆战队更是表现出了巨大价值和作用。根据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综合作战原理》中,对MOOTW进行了明确的阐释,MOOTW包括:(1)军备管理;(2)反恐作战;(3)支援禁毒缉私;(4)海外援助(颠覆敌意国家政权和镇压友好国家的反政府暴动);(5)帮助非战斗人员(外交人员和普通公民)撤离战区;(6)人道主义行动(人道援助、抢险救灾);(7)当美国无法对该国宣战的情况下,向其反对派提供支援,包括训练反对派军队和提供武器装备等。这些任务陆战队都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因此是执行MOOTW的理想部队。

上岸后进行警戒的陆战队员,远处可见登陆舰艇

进入21世纪,美军开始了新的军事革命,其战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美军,都在逐步向一支能够及时应对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部队过渡,而这样一支军队的尖兵,无疑就是海军陆战队。

除了两栖作战和快速反应这些大任务外,陆战队还经常被指派去执行一些小任务,如显示武力实施威慑、人道主义救援、抢险救灾、镇压暴乱等,陆战队因此成为美国一支最具灵活性和应变性的多用途突击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任总司令

约瑟夫·邓福德

(Joseph F.Dunford,Jr.)

1955年出生,1977年参加海军陆战队,在第3陆战师历任排长、连长,此后在陆战队总部、陆战队第2师等部任职。2002年担任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团长,2003年率部参加伊拉克战争,是最早进入巴格达的美军部队指挥官,正是由于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出色表现,2008年4月,由准将直接越级晋升为中将。2009年5月担任第1陆战远征军司令。2010年10月升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晋升上将军衔。仅仅两年就从准将晋升为上将,这种火箭式的晋升速度在和平时期极为罕见。2013年2月担任国际驻阿富汗部队总司令兼驻阿美军总司令。2014年10月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总司令。

先后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游骑兵学校以及两栖作战学校学习

上岸后进行警戒的陆战队员,远处可见登陆舰艇

进入21世纪,美军开始了新的军事革命,其战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美军,都在逐步向一支能够及时应对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部队过渡,而这样一支军队的尖兵,无疑就是海军陆战队。

除了两栖作战和快速反应这些大任务外,陆战队还经常被指派去执行一些小任务,如显示武力实施威慑、人道主义救援、抢险救灾、镇压暴乱等,陆战队因此成为美国一支最具灵活性和应变性的多用途突击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任总司令

约瑟夫·邓福德

(Joseph F.Dunford,Jr.)

1955年出生,1977年参加海军陆战队,在第3陆战师历任排长、连长,此后在陆战队总部、陆战队第2师等部任职。2002年担任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团长,2003年率部参加伊拉克战争,是最早进入巴格达的美军部队指挥官,正是由于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出色表现,2008年4月,由准将直接越级晋升为中将。2009年5月担任第1陆战远征军司令。2010年10月升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晋升上将军衔。仅仅两年就从准将晋升为上将,这种火箭式的晋升速度在和平时期极为罕见。2013年2月担任国际驻阿富汗部队总司令兼驻阿美军总司令。2014年10月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总司令。

先后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游骑兵学校以及两栖作战学校学习。

上岸后进行警戒的陆战队员,远处可见登陆舰艇

进入21世纪,美军开始了新的军事革命,其战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美军,都在逐步向一支能够及时应对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部队过渡,而这样一支军队的尖兵,无疑就是海军陆战队。

除了两栖作战和快速反应这些大任务外,陆战队还经常被指派去执行一些小任务,如显示武力实施威慑、人道主义救援、抢险救灾、镇压暴乱等,陆战队因此成为美国一支最具灵活性和应变性的多用途突击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任总司令

约瑟夫·邓福德

(Joseph F.Dunford,Jr.)

1955年出生,1977年参加海军陆战队,在第3陆战师历任排长、连长,此后在陆战队总部、陆战队第2师等部任职。2002年担任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团长,2003年率部参加伊拉克战争,是最早进入巴格达的美军部队指挥官,正是由于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出色表现,2008年4月,由准将直接越级晋升为中将。2009年5月担任第1陆战远征军司令。2010年10月升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晋升上将军衔。仅仅两年就从准将晋升为上将,这种火箭式的晋升速度在和平时期极为罕见。2013年2月担任国际驻阿富汗部队总司令兼驻阿美军总司令。2014年10月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总司令。

先后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游骑兵学校以及两栖作战学校学习。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

海军陆战队司令(CMC)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衔和职务最高的军官,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陆战队司令受海军部长直接领导——而不是受海军作战部长直接领导,负责海军陆战队的组织、政策、规划、项目,另外也要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海军部长提供涉及海军陆战队相关事务的建议。和其他参联会成员一样,海军陆战队司令是一个行政职务,对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作战指挥权。

海军陆战队司令由总统提名,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同意方可就职,通常由陆战队的四星上将担任。从1801年开始,陆战队司令的家庭住址就设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海军陆战队兵营里,其主要办公地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陆战队兵营里。

历任海军陆战队司令

第1任:塞缪尔·尼古拉斯上尉(后升少校)(Samuel Nicholas)

    1775年11月28日至1783年8月

第2任:威廉姆·布鲁斯少校(后升中校)(William W.Burrows)

    1798年7月12日至1804年3月6日

第3任:富兰克林·沃顿中校(Franklin Wharton)

    1804年3月7日至1818年9月1日

第4任:安东尼·盖尔中校(Anthony Gale)

    1819年3月3日至1820年10月8日

第5任:阿切伯尔德·汉德森中校(Archibald Henderson)

    1820年10月17日至1859年1月6日

第6任:约翰·哈里斯上校(John Harris)

    1859年1月7日至1864年5月1日

第7任:雅各布·塞伦准将(Jacob Zeilen)

    1864年6月10日至1876年10月31日

第8任:查尔斯·麦克考林上校(Charles G.McCawley)

    1876年11月1日至1891年1月29日

第9任:查尔斯·霍尔德少将(Charles Heywood)

    1891年6月30日至1903年10月2日

第10任:乔治·艾利沃特少将(George F.Elliot)

    1903年10月3日至1911年11月30日

第11任:威廉姆·比特少将(William P.Biddle)

    1911年12月1日至1914年2月24日

第12任:乔治·巴内特少将(George Barnett)

    1914年2月25日至1920年6月30日

第13任:约翰·罗杰尼少将(John A.Lejeune)

    1920年7月1日至1929年3月4日

第14任:温迪·内维尔少将(Wendall C.Neville)

    1929年3月5日至1930年7月8日

第15任:本·富勒少将(Ben H.Fuller)

    1930年7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

第16任:约翰·拉塞尔少将(John H.Russell,Jr)

    1934年3月1日至1936年11月30日

第17任:托马斯·汉库姆中将(Thomas Holcomb)

    1936年12月1日至1943年12月31日

第18任: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弗特上将(Alexander A.Vandegrift)

    1944年1月1日至1947年12月31日

第19任:克里夫特·凯兹上将(Clifton B.Cates)

    1948年1月1日至1951年12月31日

第20任:兰姆·谢菲尔德上将(Lemuel C.Shepherd,Jr)

    1952年1月1日至1955年12月31日

第21任:鲁道夫·佩特上将(Randolph M.Pate)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

第22任:戴维·休普上将(David M.Shoup)

    1959年1月1日至1963年12月31日

第23任:沃雷斯·格林上将(Wallace M.Greene,Jr)

    1964年1月1日至1967年12月31日

第24任:里昂纳德·切普曼上将(Leonard F.Chapman,Jr)

    1968年1月1日至1971年12月31日

第25任:罗伯特·科什曼上将(Robert E.Cushman,Jr)

    1972年1月1日至1975年6月30日

第26任:路易斯·威尔逊上将(Louis H.Wilson,Jr)

    1975年7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第27任:罗伯特·巴罗上将(Robert H.Barrow)

    1979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

第28任:保罗·凯利上将(Paul X.Kelley)

    1983年7月1日至1987年6月30日

第29人:阿弗莱德·格雷上将(Alfred M.Gray,Jr)

    1987年7月1日至1991年6月30日

第30任:卡尔·马丁上将(Carl E.Mundy,Jr)

    1991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

第31任: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Charles C.Krulak)

    1995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第32任:詹姆斯·琼斯上将(James L.Jones)

    1999年7月1日至2003年1月12日

第33任:麦克尔·黑格上将(Michael W.Hagee)

    2003年1月13日至2006年11月13日

第34任:詹姆斯·康威上将(James)

    2006年11月14日至2010年10月22日

第35任:詹姆斯·阿莫斯上将(James F.Amos)

    2012年10月22日至2014年10月17日

第36任:约瑟夫·邓福德上将(Joseph F.Dunford,Jr)

    2014年10月17日至今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

海军陆战队司令(CMC)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衔和职务最高的军官,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陆战队司令受海军部长直接领导——而不是受海军作战部长直接领导,负责海军陆战队的组织、政策、规划、项目,另外也要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海军部长提供涉及海军陆战队相关事务的建议。和其他参联会成员一样,海军陆战队司令是一个行政职务,对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作战指挥权。

海军陆战队司令由总统提名,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同意方可就职,通常由陆战队的四星上将担任。从1801年开始,陆战队司令的家庭住址就设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海军陆战队兵营里,其主要办公地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陆战队兵营里。

历任海军陆战队司令

第1任:塞缪尔·尼古拉斯上尉(后升少校)(Samuel Nicholas)

    1775年11月28日至1783年8月

第2任:威廉姆·布鲁斯少校(后升中校)(William W.Burrows)

    1798年7月12日至1804年3月6日

第3任:富兰克林·沃顿中校(Franklin Wharton)

    1804年3月7日至1818年9月1日(www.xing528.com)

第4任:安东尼·盖尔中校(Anthony Gale)

    1819年3月3日至1820年10月8日

第5任:阿切伯尔德·汉德森中校(Archibald Henderson)

    1820年10月17日至1859年1月6日

第6任:约翰·哈里斯上校(John Harris)

    1859年1月7日至1864年5月1日

第7任:雅各布·塞伦准将(Jacob Zeilen)

    1864年6月10日至1876年10月31日

第8任:查尔斯·麦克考林上校(Charles G.McCawley)

    1876年11月1日至1891年1月29日

第9任:查尔斯·霍尔德少将(Charles Heywood)

    1891年6月30日至1903年10月2日

第10任:乔治·艾利沃特少将(George F.Elliot)

    1903年10月3日至1911年11月30日

第11任:威廉姆·比特少将(William P.Biddle)

    1911年12月1日至1914年2月24日

第12任:乔治·巴内特少将(George Barnett)

    1914年2月25日至1920年6月30日

第13任:约翰·罗杰尼少将(John A.Lejeune)

    1920年7月1日至1929年3月4日

第14任:温迪·内维尔少将(Wendall C.Neville)

    1929年3月5日至1930年7月8日

第15任:本·富勒少将(Ben H.Fuller)

    1930年7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

第16任:约翰·拉塞尔少将(John H.Russell,Jr)

    1934年3月1日至1936年11月30日

第17任:托马斯·汉库姆中将(Thomas Holcomb)

    1936年12月1日至1943年12月31日

第18任: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弗特上将(Alexander A.Vandegrift)

    1944年1月1日至1947年12月31日

第19任:克里夫特·凯兹上将(Clifton B.Cates)

    1948年1月1日至1951年12月31日

第20任:兰姆·谢菲尔德上将(Lemuel C.Shepherd,Jr)

    1952年1月1日至1955年12月31日

第21任:鲁道夫·佩特上将(Randolph M.Pate)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

第22任:戴维·休普上将(David M.Shoup)

    1959年1月1日至1963年12月31日

第23任:沃雷斯·格林上将(Wallace M.Greene,Jr)

    1964年1月1日至1967年12月31日

第24任:里昂纳德·切普曼上将(Leonard F.Chapman,Jr)

    1968年1月1日至1971年12月31日

第25任:罗伯特·科什曼上将(Robert E.Cushman,Jr)

    1972年1月1日至1975年6月30日

第26任:路易斯·威尔逊上将(Louis H.Wilson,Jr)

    1975年7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第27任:罗伯特·巴罗上将(Robert H.Barrow)

    1979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

第28任:保罗·凯利上将(Paul X.Kelley)

    1983年7月1日至1987年6月30日

第29人:阿弗莱德·格雷上将(Alfred M.Gray,Jr)

    1987年7月1日至1991年6月30日

第30任:卡尔·马丁上将(Carl E.Mundy,Jr)

    1991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

第31任: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Charles C.Krulak)

    1995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第32任:詹姆斯·琼斯上将(James L.Jones)

    1999年7月1日至2003年1月12日

第33任:麦克尔·黑格上将(Michael W.Hagee)

    2003年1月13日至2006年11月13日

第34任:詹姆斯·康威上将(James)

    2006年11月14日至2010年10月22日

第35任:詹姆斯·阿莫斯上将(James F.Amos)

    2012年10月22日至2014年10月17日

第36任:约瑟夫·邓福德上将(Joseph F.Dunford,Jr)

    2014年10月17日至今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

海军陆战队司令(CMC)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衔和职务最高的军官,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陆战队司令受海军部长直接领导——而不是受海军作战部长直接领导,负责海军陆战队的组织、政策、规划、项目,另外也要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海军部长提供涉及海军陆战队相关事务的建议。和其他参联会成员一样,海军陆战队司令是一个行政职务,对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作战指挥权。

海军陆战队司令由总统提名,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同意方可就职,通常由陆战队的四星上将担任。从1801年开始,陆战队司令的家庭住址就设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海军陆战队兵营里,其主要办公地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陆战队兵营里。

历任海军陆战队司令

第1任:塞缪尔·尼古拉斯上尉(后升少校)(Samuel Nicholas)

    1775年11月28日至1783年8月

第2任:威廉姆·布鲁斯少校(后升中校)(William W.Burrows)

    1798年7月12日至1804年3月6日

第3任:富兰克林·沃顿中校(Franklin Wharton)

    1804年3月7日至1818年9月1日

第4任:安东尼·盖尔中校(Anthony Gale)

    1819年3月3日至1820年10月8日

第5任:阿切伯尔德·汉德森中校(Archibald Henderson)

    1820年10月17日至1859年1月6日

第6任:约翰·哈里斯上校(John Harris)

    1859年1月7日至1864年5月1日

第7任:雅各布·塞伦准将(Jacob Zeilen)

    1864年6月10日至1876年10月31日

第8任:查尔斯·麦克考林上校(Charles G.McCawley)

    1876年11月1日至1891年1月29日

第9任:查尔斯·霍尔德少将(Charles Heywood)

    1891年6月30日至1903年10月2日

第10任:乔治·艾利沃特少将(George F.Elliot)

    1903年10月3日至1911年11月30日

第11任:威廉姆·比特少将(William P.Biddle)

    1911年12月1日至1914年2月24日

第12任:乔治·巴内特少将(George Barnett)

    1914年2月25日至1920年6月30日

第13任:约翰·罗杰尼少将(John A.Lejeune)

    1920年7月1日至1929年3月4日

第14任:温迪·内维尔少将(Wendall C.Neville)

    1929年3月5日至1930年7月8日

第15任:本·富勒少将(Ben H.Fuller)

    1930年7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

第16任:约翰·拉塞尔少将(John H.Russell,Jr)

    1934年3月1日至1936年11月30日

第17任:托马斯·汉库姆中将(Thomas Holcomb)

    1936年12月1日至1943年12月31日

第18任: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弗特上将(Alexander A.Vandegrift)

    1944年1月1日至1947年12月31日

第19任:克里夫特·凯兹上将(Clifton B.Cates)

    1948年1月1日至1951年12月31日

第20任:兰姆·谢菲尔德上将(Lemuel C.Shepherd,Jr)

    1952年1月1日至1955年12月31日

第21任:鲁道夫·佩特上将(Randolph M.Pate)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

第22任:戴维·休普上将(David M.Shoup)

    1959年1月1日至1963年12月31日

第23任:沃雷斯·格林上将(Wallace M.Greene,Jr)

    1964年1月1日至1967年12月31日

第24任:里昂纳德·切普曼上将(Leonard F.Chapman,Jr)

    1968年1月1日至1971年12月31日

第25任:罗伯特·科什曼上将(Robert E.Cushman,Jr)

    1972年1月1日至1975年6月30日

第26任:路易斯·威尔逊上将(Louis H.Wilson,Jr)

    1975年7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第27任:罗伯特·巴罗上将(Robert H.Barrow)

    1979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

第28任:保罗·凯利上将(Paul X.Kelley)

    1983年7月1日至1987年6月30日

第29人:阿弗莱德·格雷上将(Alfred M.Gray,Jr)

    1987年7月1日至1991年6月30日

第30任:卡尔·马丁上将(Carl E.Mundy,Jr)

    1991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

第31任: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Charles C.Krulak)

    1995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第32任:詹姆斯·琼斯上将(James L.Jones)

    1999年7月1日至2003年1月12日

第33任:麦克尔·黑格上将(Michael W.Hagee)

    2003年1月13日至2006年11月13日

第34任:詹姆斯·康威上将(James)

    2006年11月14日至2010年10月22日

第35任:詹姆斯·阿莫斯上将(James F.Amos)

    2012年10月22日至2014年10月17日

第36任:约瑟夫·邓福德上将(Joseph F.Dunford,Jr)

    2014年10月17日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