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 课后评议及教师成长之路探讨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 课后评议及教师成长之路探讨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 课后评议及教师成长之路探讨

授课教师:安宁区银滩路小学 刘克文

评课人员:甘肃省小语会副秘书长 张丽红

安宁区银滩路小学全体语文教师

评课地点:安宁区银滩路小学多功能教室

评课议程:

一、授课教师自评: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一)激情飞扬──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力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二)读中感悟──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三)流动板书——根据教学进度,教师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也有……有……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

(四)不足之处: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

1.由于我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www.xing528.com)

2.“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3.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听课教师评议:

(一)刘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相信刘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感受最深的是刘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刘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营造得就比较好。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刘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这节课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七)老师的感情朗读指导稍显逊色。也许是课文的内容太多,也许是学生合作展示的形式不利于情感的激发。老师在感情朗读指导方面就略显单薄,尤其是重点段落处理的有些草率。其实,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讨论交流都是片面的,这里老师把学生的这些散落的珠子穿起来,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