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美援朝记:三十七战场副帅邓华率部助阵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记:三十七战场副帅邓华率部助阵朝鲜战场!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华被任命为第13兵团司令员。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司令员,邓华特别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为争取战机,邓华要求部队尽快做好出国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一旦军委有令,能随时出动。当晚,邓华奉命率部过江,开赴朝鲜战场。战局的发展又不出邓华等人之所料。20日,彭德怀司令员同邓华等人签署了指示各军注意事项和待机歼敌的电报,要求部队确保行动秘密,争取歼敌战机。

抗美援朝记:三十七战场副帅邓华率部助阵朝鲜战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邓华属于较少的一种类型。他是知识分子出身,家学渊源也深厚,投身军戎后,好学不倦,钻研兵书战法,醉心历史典籍。只要有机会,他就搜购有关军事历史书籍,以历史为鉴。邓华是个京剧迷,酷爱看京戏,有空也喜欢来两段。

他特别肯动脑筋,跟随他多年的参谋人员都说:司令员的脑子特别灵,仿佛一天到晚24小时都在转。彭德怀在志愿军总部同邓华接触不长的时间后,便对他有深刻印象。彭德怀感到,“邓华这个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

临阵被点将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做出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调第13兵团归边防军建制。邓华被任命为第13兵团司令员。

邓华原来是第15兵团的司令员,7月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保卫国防会议。在讨论东北边防军的组成和领导人的选配问题时,决定调第13兵团等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但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首长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均认为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综合能力不及邓华,他们提出调邓华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员,把黄永胜调去广东。

一般来说,临阵换将是要尽量避免的。军委同意林彪、罗荣桓等人的建议,从一个侧面说明对邓华军事才华的充分认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华历任党代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等职。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独立团政治委员、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纵队政治委员、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他曾担任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从邓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履历看,他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多年,后由政治工作干部转任军事指挥员。可谓能文能武,军政兼优。

1950年,邓华刚刚40岁,正是英年锐气。他在接到罗荣桓的调任电话时,没有二话,回答说:“服从组织的安排。”

7月底,邓华率领第38、第39、第40军等,从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地北上,到达东北中朝边境地区,执行保卫边疆和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的作战任务。

预测美军登陆

邓华是一位十分精明的指挥员,他到达东北边境鸭绿江畔的安东市后,十分注重了解朝鲜的敌我情况,并找出对策。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即对朝鲜的作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8月13日,他在边防军干部会议上做报告,提出了一整套基本设想。

他在谈到与美军作战应采取的战术时说,实行大胆勇敢的渗透战术,选择敌人的弱点,从敌人的翼侧或侧后插至敌人的心脏,首先将敌后方联络切断,尔后分割和包围敌人并一一歼灭之。

在一般情况下,敌人防御正面布置是较严密的,尤其美军火力组织较好,从正面攻击,不易奏效。而美军最怕的是联络切断,被人包围。他特别强调,与美军作战必须“充分发扬近战”“发扬夜战”。

邓华提出的上述这些战术见解,是在深入研究美军装备、战斗力和朝鲜人民军同美军作战情况,并联系人民解放军同国内外的敌人长期作战经验之后提出来的,而且被志愿军入朝后在运动战期间的作战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和行之有效的。

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司令员,邓华特别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

此时,朝鲜人民军推进到洛东江一线,解放了朝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敌人依托洛东江负隅顽抗,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他同兵团领导人反复研究后,做出了对朝鲜战争形势发展的估计,亲自执笔写出了报告,于8月31日上报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他在报告中说,朝鲜半岛地形狭长,又为山地,故优势兵力的容纳是有限的。同时我为内线作战,在战役上虽是主动的、进攻的,但因三面环海,敌又有海空军优势,敌有可能选择我之弱点,从我侧后登陆,坐收外线作战之利。报告还非常有远见地预见说,敌人反攻时,可能以一部兵力在朝鲜沿海侧后登陆,主力沿交通线向北推进,或者以小部兵力与人民军周旋,其主力在侧后大举登陆,前后夹击,使人民军陷入困境。

果然不出邓华之所料。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7万余人在仁川登陆,并向汉城及其以南水原方向进攻。正面洛东江战线的美军和南朝鲜军亦于16日开始,沿釜山—汉城一线实行反攻。朝鲜人民军在敌军南北夹击下,转入战略退却。美军和南朝鲜军于28日占领汉城后,向三八线推进。10月初,敌人越过三八线,疯狂向中朝边境进犯。

10月8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协同朝鲜人民军打击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10月9日,邓华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听取了彭德怀司令员传达的中共中央出兵参战的决定。为争取战机,邓华要求部队尽快做好出国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一旦军委有令,能随时出动。

10月19日,北朝鲜首都平壤陷落。当晚,邓华奉命率部过江,开赴朝鲜战场。

邓华同兵团领导人研究了过江后的作战部署,指出,敌未发现我军行动前,可能继续冒进。在我开进过程中可能遇到三种情况:一是敌先我到达预定作战地区;二是我刚刚到达预定作战地区,立足未稳,敌人即来;三是我在开进途中同敌遭遇。要求部队在开进中始终保持战斗姿态,随时准备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战局的发展又不出邓华等人之所料。20日,彭德怀司令员同邓华等人签署了指示各军注意事项和待机歼敌的电报,要求部队确保行动秘密,争取歼敌战机。

彭德怀的好助手

10月24日,邓华与洪学智、韩先楚到大榆洞同彭德怀会合。25日,邓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志愿军党委副书记,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本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根据美国军政当局的指示,于10月2日下达命令,规定在中朝、苏朝国境线至定州—宁远—兴南一线的作战任务,由南朝鲜军承担,而不使用美英军等非朝鲜部队。到了10月24日,麦克阿瑟干脆废除前出控制线,下达最后追击命令:“各级指挥官应全力以赴向韩国北端进击!”

10月25日上午,南朝鲜第6师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从温井出发,向北开进。他们认为朝鲜人民军有组织的抵抗已不复存在,因此,搜索和警戒部队都不派出,乘坐汽车直向鸭绿江开去。他们满不在乎达到了这种程度:有的在车上啃着苹果,有的在嬉闹,如入无人之境。

当他们进到丰下洞至两水洞之间时,在彭德怀、邓华等人指挥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一部,立即采取拦头、截尾和打腰战法,发起突然而猛烈的攻击,迅速将其全部歼灭。

从这一天开始,彭总、邓华等志愿军领导人,利用志愿军是秘密开进,掌握了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没有料到中国出兵,而分兵冒进的错误,指挥志愿军进行了第一次战役,到11月5日,歼敌1.5万余人,将窜至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赶到清川江以南,使志愿军出手即胜,在朝鲜站稳了脚跟。

第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虽遭到了迎头痛击,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估计不足。11月6日,“联合国军”以一部兵力开始向志愿军进攻,企图夺取清川江以北阵地,作为战役进攻的出发地。彭德怀与邓华等人决定,以逸待劳,采取诱敌深入、各个歼击的方针。在作战部署上,西线以一个师,沿清川江东岸节节抗击,将敌引至妙香山地区。把主力隐蔽集结于下杏洞、球场以东,德川以北地区,待机反击敌人。

11月13日,邓华参加了志愿军党委会,进一步研究作战方针和任务,确定将敌诱至大馆洞—温井—妙香山—平南镇一线,争取消灭敌人两三个师。邓华受彭德怀的委托,负责指挥西线右翼第39、第40、第50、第66军的作战行动。在“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起试探性的进攻后,志愿军执行故意示弱,纵敌、骄敌的诱敌深入方针,在节节抗击中主动放弃一些阵地,并在撤退的路上丢弃一些缴获的破旧枪支和器材等物,或不断减少撤退队伍,使敌判断志愿军已溃不成军。11月17日以后,志愿军各诱敌部队继续向预定歼敌之定州、南市、香积山、妙香山地区撤退。

美方认为“中国人似乎在全线撤退,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行动,但也许是充满希望的行动”。21日,彭德怀与邓华联名发出第二次战役作战部署预案的电报,志愿军张网以待。

然而,“联合国军”还一无所知。11月24日,美军发动总攻势的当天,麦克阿瑟还坐飞机飞临清川江前线“视察”,他得意扬扬地断言:“战争将在两星期之内就会结束。”但是,如同美国记者所报道的,“在11月25日天黑后不久,灾难降临了”。25日进入志愿军预定战场后,邓华指挥西线右翼各军于黄昏开始反击。

当韩先楚指挥的西线左翼兵团围歼南朝鲜第7、第8师时,为不使清川江北岸之敌东援及南逃,他从战役全局利益出发,令右翼兵团各军组织精干的侦察队,迅速插至敌后,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令第50、第39、第66军围歼突围之敌。

为了迷惑和吸引军隅里之敌西援,他令第66军、第50军积极佯攻,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团作战。他还令第40军围歼院里、球场地区的美军第2师,令第39军向上九洞、上草洞、桂林洞敌人攻击;令第66军攻击泰川东北松川洞之敌;令第50军向定州之敌攻击。当东线我第9兵团反击开始后,邓华与彭德怀判断,西线敌人有极大可能向清川江南岸撤退,在安州、元山间狭小地带筑成防线,阻我南进。

为巩固我军占领的德川、宁远、孟山等要地,发展战役胜利,他们决心集中力量首先歼灭美第9军两个师,并以有力一部挺进顺川,切断敌人退路。尔后,在敌人撤退中,实施全线猛追、侧击,歼灭部分敌人。为此,于27日中午对西线各军作战行动提出新的要求。

西线我军在邓华、韩先楚分别指挥下,歼灭了南朝鲜第7、第8师和土耳其旅大部,并予美第2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美骑兵第1、第25师,计歼敌2.3万余人,缴获与击毁大批武器装备。

志愿军在西线作战的胜利,对扭转朝鲜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震惊了美国当局。在胜利的形势下,邓华根据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指示,令右翼兵团主力休整,以三个师分三路尾追敌人,收复平壤并逼近三八线。

西线作战结束后,他受彭德怀的委托,到第38军军部召开了西线各军经验总结现场会议。他肯定了各军的经验,分析了美军作战的特点和弱点,指出了我军作战中近战夜战、大胆的战役迂回等特长。特别对38军的经验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治疗伤病期间总结与美军作战经验

在志愿军入朝的两个多月里,连续打了两次大的战役,在作战紧张频繁的间隙里,邓华于1951年1月8日写出了长约两万字的《对美敌作战的初步经验总结》一文。他论述了敌军的特点、我军的作战指导方针和战术上的几个问题。总结指出:(一)有强大的海空军,地面部队有高度现代化装备,是敌人的优点。1.制空权:敌人在朝鲜作战的空军,为第5(战斗)和第20(战略轰炸)航空队,各辖三至五个大队,每大队三至八个中队。每个师有侦察机八至十架。估计参加朝鲜作战的包括战斗、轰炸、侦察、通信、运输各种飞机在千架以上(海军飞机除外)。据俘虏供称轰炸新义州即出动了B-29飞机八十六架、战斗机二三百架。每日出动最高纪录达千次以上。战斗机多装火箭炮,轰炸机多带汽油弹(高度燃烧),最大炸弹为一吨。因我缺乏高射武器,敌机敢于低空扫射投弹,故较准确。其轰炸目标主要为城市、工厂、仓库、交通线上的桥梁和部队集结的村庄、山沟与我之阵地,发现目标疯狂扫射,遇汽车则非打中不可。敌陆空配合非常密切,每次战斗均有几架、几十架不等,分批轮番,一日不断,最多的百余架。进攻时先炸烧我阵地,待其步兵开始进攻,转而压制我纵深地区;防御时则扫炸我进攻部队集结的地区。敌被歼灭或退走时狂炸战场,当晚我军搬运不走的胜利品大部分皆被炸毁。敌之直升飞机降落于阵地之后的公路或广场,为部队侦察、通信。敌被围多赖运输机空投和搬运伤员,必要时则空降或撤退部队;2.火力强:敌一个师有大小火炮577门。敌炮最大口径为240毫米榴弹炮。敌自动火器计有50机枪36挺、30机枪162挺、轻机枪243挺,共有机枪855挺。步兵则多配卡宾枪步枪。敌炮弹多、火力调动快。其阵地常设在公路附近,进攻时多行排炮射击,由前沿而纵深;防御时则按射程远近筑成火墙,封锁我进攻方向之要道和集结山沟。以步、炮密切协同,空、炮亦互助指示目标。因此敌炮兵对我危害很大,有些战斗炮伤亡竟占80%;3.敌坦克:师辖坦克营有70辆、团辖坦克连有20辆。敌以坦克为活动堡垒,掩护步兵作战;4.敌运动快:敌通信工具多,传递灵便。有通信机、通信车和电台、电话,排有无线电话、有线电话各一部。(二)敌虽然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但是敌人新兵多,士气不高,缺乏战斗经验,攻击力弱,害怕近战、夜战和切断后路,具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我们采取集中优势兵力,以运动战为主和敌后游击战及部分阵地战相结合,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便可扬长避短,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我们对运动之敌采取主动迅速的攻击,白天进行战斗准备,夜间发起攻击,先切断敌人的后路和联系,再进行包围,以优势兵力,猛打硬拼,速战速决,力求拂晓前结束战斗。在讲到运动战的战术时,他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即对进攻之敌的反击战,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对撤退之敌的追击战。他提出对美军打运动战的基本特点是:敌情变化快,作战地点不固定,且敌情来源较少,因此,各部队如何迅速査明敌情十分重要。除上级通报情况外,自己要千方百计采取办法查明敌情。一种正面以小部队与敌接触,捕捉俘虏;一种派出侦察部队深入敌后获取情报。他对夜间战斗问题,对切断、包围、攻击问题,对防御战的组织和战术问题,对防空、反坦克作战问题,战时政治工作的几个问题,团结朝鲜人民问题,后勤保障中的几个问题均作了系统的分析阐述。这个经验总结,是从两次作战的实践中得来的,以具体生动的战例、准确的数据、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对提高志愿军的战术思想、对指挥尔后的作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篇有理论有作战实践的长篇总结,是邓华在伤病治疗期间写成的。1950年12月中旬,第二次战役结束不久,他本来身体严重不适,乘坐的吉普车在途中遇美机扫射,在司机紧急处置时又碰伤了头部,不得不紧急治疗。他先在朝鲜大榆洞就医,后回国到沈阳治疗。

邓华伤病治愈回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读了文章后,连声称赞:“好!好!”并要他在即将举行的中朝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挥师横城

“联合国军”为了挽救败局,缓和内部矛盾,集中了五个军十六个师又三个旅,一个空降团,以及全部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其中地面部队即达23万余人,于1951年1月25日开始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发起进攻。(www.xing528.com)

中朝两军为了制止敌人进攻,争取时间,掩护战略预备队集结,实施积极防御作战,决定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坚守防御作战,顶住“联合国军”的进攻;在东线让敌深入,尔后实施反突击作战,歼敌一部,粉碎敌人的进攻。邓华负责指挥志愿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编成的邓集团,在东线实施反突击作战,准备向原州、横城方向反击敌人。

东线,“联合国军”为了配合主要方向上的进攻,以美军第2师和南朝鲜第8、第5师,于1月31日由南汉江以东原州、武陵里地段,分路向砥平里及横城方向进攻。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第7、第9、第3师及首都师也分别由堤川、宁越、旌善、三陟等地向北推进。邓华即令第42军主力从加平地区南下,控制注邑山等地,令该军第125师在砥平里东南九屯一带阻击。令第66军第198师进至洪川以南五岳山地区,阻击美军第2师、南朝鲜第8师的进攻。令主力于2月5日开始秘密开进,由高阳、东豆川、金化地区向阳德院里及洪川以南秘密集结。指挥协同作战的朝鲜人民军第3军团亦迅速前调,准备反击。这样,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0余万部队的行动,神不知鬼不觉。

至2月9日,东线美军第2师一个团及法国营被阻于砥平里地区,南朝鲜第8、第5师抵横城以北地区,第7、第9师及首都师进占下珍富里、江陵等地。邓华鉴于横城之敌态势突出,钻到口袋里来了,决定集中第42、第66军全部及第40军一部,首先围歼南朝鲜第8师及美军一个团,吸引美军第2师东援,尔后集中第39军和第40军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彭德怀将关于歼灭横城周围敌人的部署报告毛泽东,并得到批准。

11日17时,邓华指挥所部采取从东、西穿插敌后断其退路,于正面进攻,严密包围的战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横城地区之敌展开猛烈的攻击,经两个夜晚和一个白天的激战,取得辉煌的战果,战至13日晨,全歼南朝鲜第8师三个团、美军第2师一个营,并予配属美军第2师的荷兰营以重大杀伤,第8师的第10团团长和荷兰营营长当场被击毙,共歼敌1.2万余人,其中生俘敌7800余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虏南朝鲜军人数最多的一次作战。

横城反击战后,为了扩大战果,邓华于2月13日晚转兵指挥围攻砌平里之美军,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准备不足,部署未形成重点,部队协同不好,缺乏有力的炮火支援,虽经两天多激战,予敌一定杀伤,但未达目的。鉴于继续强攻于我不利,遂撤出战斗。此战未打好,邓华主动承担责任,进行了自我批评。

紧要关头替彭总指挥

“西顶东反”未能制止“联合国军”的进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不得不转入运动防御。2月20日,邓华正在东线指挥作战之时,忽然收到彭德怀发来的急电,要求他立即返回志愿军总部。

鉴于朝鲜战局变化,彭德怀要马上动身回北京,向毛泽东等领导人汇报、请示、调兵等。彭德怀回国期间,由邓华等负责指挥朝鲜作战问题。

此时,前线志愿军部队的困难局面,超过入朝以来的任何时期。粮食供应极为困难,已经出现了战士饿死的情况,有些前沿阵地因守备部队断粮、缺弹,被迫放弃。前线部队指战员的各种装备也破烂,赤脚露体已成普遍现象,因生活困苦而病倒者有增无减,因弹药不足和炮损严重,炮兵部队大多先撤往三八线以北休整。有的部队战斗减员已到过半的情况了。而志愿军战略预备队除第19兵团已于2月15日开始入朝外,第3兵团和在咸兴休整的第9兵团,要到4月初才能到达三八线及其以北地区。

“联合国军”于2月14日首先在东线发动了进攻,并在西线加紧进行强渡汉江的作战准备。中朝部队从2月17日起,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又称机动防御),准备争取两个月时间,以集结兵力,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资,待引敌深入,置汉江于敌背后,部队在极其艰难困苦条件下,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正在进行逐山逐水的节节阻击作战。

在这个紧要关头,作为志愿军统帅、中朝联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将要回国,虽然时间不长,十天半个月,指挥中朝大军的责任落在邓华等人的身上了。邓华深感肩上担子的重大。

“联合国军”在东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奋战,逐山逐水地节节阻击“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击。第四次战役历时近三个月,共歼敌7.8万余人,将敌人阻于三八线附近地区,为进行下次战役创造了条件。

1951年6月,邓华在《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一文中,谈及第四次战役的经验和教训时指出,这次,敌人接受了前三次战役失败的教训,采取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的方针,尽量发挥其技术装备的优势,杀伤和消耗我军。我军由于第一、二、三次战役的胜利,部队普遍产生了轻敌速胜的情绪。我军在作战指导上没有大胆地北撤,背上了守城的包袱,坚守汉江南岸,增加了部队的伤亡,一时陷入被动。

这篇文章长达万字,阐述了朝鲜战场出现持久战的原因。他说,我方虽然兵力雄厚,步兵战斗力强,但是受地形限制,没有力量歼灭敌人,迅速结束朝鲜战争。敌人虽然装备精良,但步兵战斗力弱,且目前兵力不足,要想把我们赶回鸭绿江,也不可能。又由于地理狭窄与双方还有力量进攻与反击,这就可能出现朝鲜战争之拉锯形势,持久作战。他具体地论述了如何实行持久作战的方针问题:第一,持久作战对我军有利,可发挥我军人力上的优势,夺取胜利;第二,朝鲜战场狭窄,可构筑坚固阵地,组织坚守防御,打击消耗敌人;第三,在防御进攻和反击作战方面的几个战术问题:一定要充分准备好后再进行攻击;战役指挥必须照顾供应情况,战线不宜远伸,诱敌于我有利地区;作战除集中优势的兵力、火力外,还必须进行分割包围;要组织使用好第二梯队,进行轮番攻击;要争取战斗上的速决战等。最后,他还分析了坚持持久作战的各种有利条件。

谈判斗争出高招

志愿军在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经过五个战役的较量后,1951年6月,经敌我双方商定,准备进行停战谈判。朝鲜方面提议彭德怀参加谈判。志愿军领导同志研究认为,彭德怀去不合适,提议邓华作为他的代表去谈判。因为除彭德怀外,邓华在志愿军中的地位最高,作为代表有权威性,同时参加了指挥第一至五次战役,最有发言权。邓华是一员战将,外交谈判非其所长,但从全局利益出发,他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毛泽东批准,要求他务必于7月4日至5日到金日成同志那里。邓华担当起第一任谈判代表的重任,积极准备,按时赴任。

朝鲜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

在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的谈判中,朝中方面建议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停战。“联合国军”方面首席代表、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却提出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朝中方面批驳了这一荒谬的主张,但是连续八次会议,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敌我双方代表各持己见,使谈判陷于僵局。而且,美方在这一荒谬要求被我方拒绝和驳斥后,竟发出“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的狂妄叫嚣。

如何打破谈判的僵局?怎样使美方放弃上述主张?怎么才能使我方不亏?邓华在苦苦思索。他想,现有战线停战,可能是使谈判取得转机的办法。他进一步考虑,现有战线停战同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相比,我方并不吃亏。东线对方在三八线以北占有的地方比西线我军在三八线南占的地方多一些,但我军占据的地方,有开城这样的重要城市。整个开城地区,加上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人口比敌人多占的地方多三分之一,又是地处平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这里是朝鲜的粮仓,所产的盐可供朝鲜北半部食用还有余。开城还是著名的高丽参的产区。对比之下,敌占三八线以北地区,则是山高地瘠、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8月18日,邓华以他个人名义,向彭德怀并毛泽东正式提出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线的建议,他在电文中说:

现地停战,我方亦不吃亏,因临津江以西三八线以南面积虽小,但人口财富较多,战略上,敌阵地离元山近,登陆易;但我阵地离汉城更近,亦易拊敌侧背。

与此同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党委连日举行会议,集中讨论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同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差别到底有多大,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认真分析研究,反复对比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以实际接触线亦即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对我并无不利。

8月22日15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提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专题向毛泽东请示。

毛泽东很快批准了这一提议,并商得金日成同意按照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的提议,向对方提出划分军事分界线方案。11月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意了朝中方面的意见,即以双方现在的实际接触线为停战时的分界线。

邓华这一建议的提出并最后成为双方认可的协定,是朝中方面在这项谈判中的一大胜利,因为这意味着对方完全放弃了所谓“海空优势补偿论”。这一建议是从战场实际出发,又合乎国际战争中停战的惯例,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对于打破谈判僵局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军首席代表乔埃事后也说:“这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

代理志愿军统帅,不辱使命

1952年4月初,彭德怀因健康原因回国治病,他在志愿军的一切职务由陈赓副司令员代理。6月中旬,陈赓奉调回国后,邓华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工作。

1952年7月,美国第三十四届总统竞选活动开始,联合国第七次大会即将召开,敌人在朝鲜战场上的军事活动亦随之活跃起来。

8月,邓华主持召开志愿军作战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敌人为适应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和配合谈判,很可能发动重点进攻。也可能集中两个师左右的兵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实施登陆作战,迂回我军西部战线侧背。邓华决定采取坚守阵地,寸土必争,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粉碎其攻势的作战方针。

经过研究,对兵力配备也做了调整。令第1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21旅调整部署,准备抗击敌人登陆和保卫开城。指示正面各军加强侦察,严阵以待,予以坚决回击。海岸防御部队,做好抗击敌登陆准备。原定各军轮换作战仍按计划进行。

9月,志愿军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联合国军”尚未发动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局部进攻和锻炼部队,邓华决定先敌下手,命令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和人民军一起发动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全线性战术反击从9月18日开始,至10月5日为第一阶段,在志愿军司令部统一计划下,一线各军根据准备情况,分别组织实施;从10月6日至31日为第二阶段,在邓华等志愿军首长的统一指挥下,一线各军同时发起进攻。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对敌连、排支撑点及个别营防御枢纽部,共60个目标进攻77次,经反复较量,最后夺取敌阵地17处,打退敌排以上反扑486次,歼灭敌2.5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例为2.5:1。

毛泽东对这次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给予高度评价,在10月24日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的给邓华等人的贺电中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方法结束朝鲜战争。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11月30日邓华撰写的《关于积极防御的若干战术问题》完稿。这篇长达3.3万余字的论文,对1951年夏以来志愿军一年零五个月,执行“坚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所进行阵地的作战,包括上甘岭战役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他运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和战略战术思想,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一年多来志愿军依托“地下长城”进行阵地作战的实际经验,对有关防御组织、防御作战以及对坚固阵地之敌的攻击等,进行了系统的、深入浅出的分析综合和总结。敢于立论,敢于创新,有许多新观点、新战术、新思想。它不仅对当时在朝鲜的我军进行阵地作战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未来在反侵略战争中对付现代化装备之敌的作战亦有借鉴作用。

12月上旬,有消息透露,“联合国军”将于1953年2月发动大规模攻势,以结束朝鲜战争。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于是召见邓华,对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进行了部署。指出,根据种种迹象,敌人有从侧后海岸冒险登陆的可能,因而要求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做好充分准备,坚决粉碎敌人的登陆计划。

20日,中共中央给志愿军下达《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战争更大胜利》的指示。邓华主持志愿军党委于18日至21日在成川东南桧仓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邓华搜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西南太平洋和朝鲜战争的仁川登陆等作战中登陆与抗登陆的经验教训,联系朝鲜东、西海岸自然条件,以及敌我双方的兵力和物力情况,在会上详细部署了反登陆作战准备阶段的任务。在1953年2月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上,他又作了《关于反登陆作战的战术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反登陆作战的指导方针和战术原则。他说,第一个原则,要有强大的纵深机动力量,才能保持自己的主动,粉碎敌人的登陆;第二个原则,要有坚固的坑道工事,才能抗住敌人连续的重磅袭击,保存自己的力量才能消灭敌人;第三个原则,阵地要作圆周配备,有充分物质的与精神的准备,才能打击敌人四面攻击与坚持独立持久作战。他还讲了反空降问题,坚持歼灭于滩头问题和连续反击问题等。至4月底志愿军胜利地完成了反登陆作战准备的各项工作,敌人未敢冒险登陆。

为表彰邓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卓越功勋,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于1953年10月27日授予他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12月2日至次年1月26日,邓华回国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并做了题为《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介绍》的发言。他全面总结了抗美援朝中,我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军事斗争经验,着重指出,朝鲜战争实践证明,现代战争的胜利也决定于正确的作战指导——正确的战略决策、战役决心、战术指导,而这三者是密切结合的。

他深刻地分析了毛泽东在战略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的正确性,充分肯定了以劣势装备进行山地防御,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进行阵地作战的伟大作用,并且特别强调防坦克和防空问题。他指出,人力、物资、技术、干部,是现代战争的几个基本要素。战争性质、军队政治素质固然对现代战争仍起到重大的作用,但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对战争是极为重要的。

1954年9月5日,邓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

邓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领导下,指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保卫东方和世界和平,做出卓越的贡献。在这场现代化战争中,他坚定沉着、多谋善断、英勇果敢、文武兼备、军政俱优,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他数十年军事生涯的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