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美结合:《语文·生长》中的深刻生命体验和文学意象

完美结合:《语文·生长》中的深刻生命体验和文学意象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中国人太多的美好理想和憧憬,月亮早已被中国人诗化了,成为中国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文学意象。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在中秋之夜思亲念家又失意郁闷纠结的他,选择月亮作为自己心象之托再也合适不过了。这种丰厚深刻的生命体验,巧借月亮这一完美文学意象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所以当得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一至高性评价。

完美结合:《语文·生长》中的深刻生命体验和文学意象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月亮情结的民族,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对月亮如此情有独钟。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它承载了太多太丰厚的文化内容。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在《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写道: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缥缈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因为月的圆缺,所以月可喻人之团圆与别离;因为月色的皎洁,所以月可以象征美好、纯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因为月光的柔美、温馨,所以月可以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故乡;因为月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月可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时空的距离;因为月光之寒,再加上月宫中寂寞嫦娥的传说,所以月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与彷徨;因为月之永恒,所以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

可以说,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中国人太多的美好理想和憧憬,月亮早已被中国人诗化了,成为中国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文学意象。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在中秋之夜思亲念家又失意郁闷纠结的他,选择月亮作为自己心象之托再也合适不过了。

在词中,苏轼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望着那轮皓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于是夜空中的月球俨然成了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他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营造出人和宇宙相通的境界。

在词中,苏轼又运用精妙的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情感,他把月亮当作倾诉的对象,尽情倾吐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又把月亮当作可以寄情的友人,托月亮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带给亲人带给普天之下所有分离失意的人。(www.xing528.com)

苏轼的人生就如那月儿,圆缺满损皆全。有与发妻相敬相爱的和乐圆满,有与家人生离死别的缺损,有官场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的阴郁。这样的人生自然也让他的生命体验更为深刻,他从月儿身上看清了自己应该坚持的人生之路:随缘自适,并且尽己所能给无数彷徨无助的灵魂带来光明与希望。

这种丰厚深刻的生命体验,巧借月亮这一完美文学意象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所以当得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一至高性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