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粟特人: 葬俗揭秘-秦腔与丝路文化

粟特人: 葬俗揭秘-秦腔与丝路文化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的北周、隋唐粟特墓葬中,还发现有粟特的死者口含或手握钱币的葬俗。有学者指出,入华粟特人群这个独特的葬俗现象,“显然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葬俗死者口中含币和手中握币的影响”。“口含、手握金银币理应被看作是粟特人流寓中国后演进的一种重要葬俗。”也就是说,粟特人在孩子出生之时,就要在其口中填蜜,手中握钱,这是这个经商民族独特的习俗,自从入华以来,他们应该更为重视。

粟特人: 葬俗揭秘-秦腔与丝路文化

在众多的北周、隋唐粟特墓葬中,还发现有粟特的死者口含或手握钱币的葬俗。例如西安北郊发现的北周康业墓,“死者不仅在右手握有一枚‘布泉’铜钱,而且还在其口中含有一枚东罗马金币”(《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2008年《文物》第6期)。宁夏固原也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重要粟特聚落之一,亦是古关中的一部分,其中发掘隋代粟特人史射勿墓,也出土有两枚波斯银币,两侧穿孔。据有关专家推定“显然不是作为流通之用,当为墓主生前饰物,结合发现时的位置是在头部来看,推测入葬时可能是含于墓主口中”。有学者指出,入华粟特人群这个独特的葬俗现象,“显然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葬俗死者口中含币和手中握币的影响”。

究其原因,曾主持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的考古学家罗丰先生认为:“从死者口含、手握外国金银币习俗的总体分布来看,新疆吐鲁番是这种葬俗的集中分布区,进入内地则与粟特人的具体流向有关,固原、西安、洛阳、内蒙古水磨沟和朝阳地区都有明显的粟特人指向。葬仪是中国古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寓中国的粟特人在入乡随俗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妥协。当然这种妥协的基础,是汉地葬仪形式代表了潮流化的方向,使每个生活在中国的粟特人不能不考虑接受。长墓道、多天井的土葬形式,记载自身生平事迹、家庭来源的墓志均为粟特人接受并使用。”“口含、手握金银币理应被看作是粟特人流寓中国后演进的一种重要葬俗。”同时,这个习俗正是粟特汉化的结果。

有关习擅经商的粟特人口中含钱等风俗,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可以看出一些迹象,《唐会要》卷九九,“康国”条载:“深目高鼻,多须髯。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成长口尝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铢之利。”

也就是说,粟特人在孩子出生之时,就要在其口中填蜜,手中握钱,这是这个经商民族独特的习俗,自从入华以来,他们应该更为重视。从生到死,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死后在葬俗中依然保持,而且其影响力十分深远。(www.xing528.com)

日本学者菅谷文则主持发掘调查的唐招提寺金堂须弥坛上的药师如来立佛左掌中就发现有铜钱。“药师如来立佛高336。6厘米,偏袒右臂,右肩斜挂大衣,左手掌向前方垂下,中指稍向内侧弯曲。掌有手纹和地纹线。自拇指的根至掌丘即中指的延长线上发现了三枚铜钱。背在上面的是和同开诊,中间是表为上的隆平永宝(与和同开诊对面),最内侧的是表为上的万年通宝。这三枚所谓的皇朝钱纳入的方式是,最新铸造的隆平永宝为最内侧,按照铸造时间排列,最古的和同开珍在最外侧。”这尊佛像,是由随鉴真和尚东渡而来的粟特美术师安如宝塑造,这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的情况。

韩城宋墓中女主人双手握钱,就可以看出这个习俗根深蒂固,至宋代仍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