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曲二黄与丝路文化-秦腔与丝路文化

西曲二黄与丝路文化-秦腔与丝路文化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从名称上看,是叫单一的二黄调,如存在于陕西的汉调二黄,但其实不然,它不光纯粹是唱二黄,还有其他。他有一首诗《滇南集律诗杂咏》是这样的:丝弦竞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哤。

西曲二黄与丝路文化-秦腔与丝路文化

1949年底,程砚秋先生在西北考察戏曲音乐,发现西安骡马市街梨园工会庙遗存两块碑刻,据此而推断陕西曾流行两种秦腔,这无疑是一个敏锐的直觉,程砚秋因此而写出《秦腔源流质疑》一文。可以说,先贤们的研究为我们后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理应引起极大重视而不应置之不理。

戏曲研究,如同其他研究一样,要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正如周华斌先生与田仲一成对话中所说的那样,“我一向主张史学的研究要文献文物田野考察三方面相结合”。

我们因程砚秋对秦腔的考察而进入秦腔史研究之中,程文对纸上材料(文献)的运用,并没有满足,他运用了梨园公会的碑刻(文物),接着他又讲到了现实中“活”的材料(田野考察):

在陕西,除掉现在的秦腔之外,还有一种地方戏,当地人称之曰“土二黄”,又叫“山二黄”。早年也盛行于西安,近几十年则多流行在汉中、商、洛一带。这种戏的腔调,却不只限于二黄一种,也有西皮,也有秦腔。去年我们两度过西安,正赶上他们来西安演出,因此得盘桓了好些天。在他们班中,有一位老艺人陈宗鸿,常识是很丰富的,我们向他请教了好多问题。他告诉我们说,他们有的戏也是唱四平,如《梅龙镇》;有的戏是唱安庆梆儿腔,如《全家福》。此外有的戏是唱昆腔,那天恰巧京剧老教师李润泉在座,请他们对了一出《铁笼山》,居然一点不差。我们又问他,是不是还有些戏是用高腔唱呢?他说不清楚,但是旧日闻场打通,照例要用高腔通,这也不无蛛丝马迹了。

这种戏,据当地老前辈们谈讲,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很怀疑这就是1780年前,严长明他们所见到的那一种戏。有一次我们同他们谈起骡马市马车行的房子,他们说,这房子原是属于戏班各班公产,早年这是他们的祖师庙,名叫四圣行宫,他们供祀的祖师,不是庄王,却是老郎,祭神的日子,不在腊月,而在三月十八。简单的几句话,证实了我们的一段揣测。

于是,这里我们就必须重点说一说二黄。

首先,有一个基本概念要弄清楚,即二黄剧种是否是单一的声腔。虽然从名称上看,是叫单一的二黄调,如存在于陕西的汉调二黄,但其实不然,它不光纯粹是唱二黄,还有其他。在戏曲史上它是作为一个总名和梆子来对举比较的,里面自然包含着和二黄关系十分密切的西皮,再则含有南梆子、西梆子、平调、高拨子、昆腔牌子,它们都在二黄系下支配着。

据笔者2006年底赴安康考察,安康汉剧团的退休老艺人邢大伦先生还存有汉调二黄早年演出的一本昆曲本子《大赐福》,里面就有一套北黄钟宫的套曲如【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水仙子】【尾声】等曲牌名,老先生至今还可以唱出这个二黄中的昆曲唱腔。

然后,我们在史料中找二黄,据朿文寿先生辑录,清乾隆年间,真正涉及二黄腔名称的记载目前只发现三条:

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李调元《剧话》中,首次提到二黄腔:

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妖邪,如怨如诉,盖声之最淫者,又名二黄腔。

乾隆四十九年(1784)檀萃从云南进京,已看到二黄的演出。他有一首诗《滇南集律诗•杂咏》是这样的:

丝弦竞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哤。(www.xing528.com)

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

乾隆六十年(1795)李斗《扬州画舫录》有两处记载: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及“后句容有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

同时,朿文寿先生从戏曲声腔的流传发展规律角度,概要地论证了一个声腔剧种的成长形态,征引如下(见朿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及《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两文):

与其他比较成熟的声腔剧种(汉调二黄)相比较,现在的秦腔与以前的秦腔还是有下述四点明显不同:

第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梆子秦腔剧种表演仍很粗糙,唱调犷放单一,只有6 3(四工)板胡定音的一种弦法,男女同声同调。与乾嘉时期西安、北京等地记载的秦腔,表演细腻而高超,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多声腔演唱丰富多彩的景况截然不同。

第二,现在的梆子秦腔严格要求使用纯正陕西关中方音唱念道白,且以泾阳、三原两县发声为标准,所谓“啥字归啥音”,不得越雷池半步。而乾嘉时期流行在西安、北京、广东等地的秦腔,语音以中州音韵为主,属明清以来所谓的戏棚官话,南北各地观众都能够适应和接受。

第三,现在的秦腔由于语音的限制,必须是当地人演唱,在所有剧团(戏班和业余爱好者)中没有一个操外地口音的秦腔演唱者。而乾嘉时期秦腔演员除陕西当地人外,尚有许多著名者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人,流传亦极为普遍。

又据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第三卷中的一个统计:

仅举乾隆五十年(1785)吴长元《燕兰小谱》所记花部演员籍贯为例,在43人中,计有四川12人、湖北1人、云南1人、江苏1人、山西2人、河北(含北京)18人、山东2人、陕西3人、河南1人、贵州1人、江西1人。吴长元所记的还仅是北京一地乱弹诸腔中那些被文人推崇的知名旦色演员……

第四,现在的梆子秦腔是清后期才由陕西向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西部流传发展,陕西以东,没有一个省市有现在秦腔声腔剧种剧团存在的事实。早期的秦腔,流传北京及东南各省、四川和西南各地,甚至到达广东省的沿海地区。有的已与当地音乐结合,变为新的品种,有的则基本保持原生态落脚当地。这些也为我们今天对早期秦腔声腔探源提供了最有力的实体实物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