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腔板式学说:与丝路文化相融合

秦腔板式学说:与丝路文化相融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所有秦腔声腔音乐形成的学说里,王依群先生提出的劝善调与梆子腔二六板之间的关系之说,是受到人们普遍推崇的,王先生实际是从声腔发展的途径寻找到了一个秦腔演进的一个轨迹,为探究秦腔的形成揭开了谜底。实际上,我认为王依群先生这个著名观点由三部分组成,且不能分割开来。同一地区,同一语音体系,会有多种多样的民歌。此外,王依群先生还列举了特定的乐器及特定的演奏方法以及演员特定的演唱方法。

秦腔板式学说:与丝路文化相融合

王依群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声腔剧种,秦腔究竟从何而来《怎么形成》有什么影响?这些像一个又一个的谜题吸引着我们去追溯,去发现,去解开。

在所有秦腔声腔音乐形成的学说里,王依群先生提出的劝善调与梆子腔二六板之间的关系之说,是受到人们普遍推崇的,王先生实际是从声腔发展的途径寻找到了一个秦腔演进的一个轨迹,为探究秦腔的形成揭开了谜底。可是,长期以来,人们还是把他的学说简单化了,对这一理论认识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我认为王依群先生这个著名观点由三部分组成,且不能分割开来。概言之,其内容包含:关中方言语音与关中民间音乐基调,最后才是二六板与劝善调。

关中地区的音乐何以会有如此的影响,何以发生,内在原因,在王依群先生看来,那就是受丝绸之路影响的“苏祇婆音阶”。

关于方言与地方戏曲,前面我们已举皮影小戏华阴老腔为例分析过,王依群先生对秦腔大戏与关中语音之间的关系论述得更为详尽,简要述之如下。

第一,基于地方语音。

我国地域广大,在悠久的年代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形成了各种地方语音。方音与方音之间:

(一)由于声母不同,而对同一个字,念法也就不同。如北京话把“至”念“z h i”,而关中话却念成“z i”;再如“川”,河南话念“c h u a n”,而关中话却念成“cㄐl a n”。

(二)由于韵母不同,而对同一个字,读法也就不同。如关中东部,中部话把人念“r e n”,而陕北和关中西部话却念成“r n g”;再如“国”,北京人读“g u o”,而关中人却读“g u i”。

有少数字,声母韵母都不同,读音也各异。如“我”,北京话念“w o”,而关中话却念“n g e”;再如“足”,北京话念“z u”,而关中话却念“j u”。

(三)由于字音的四声不同,声调也就不同。拿我国北方语系来说,同样都是“阴、阳、上(赏——上声的“上”,关中话却实为去声,为避免上、去两声相混,故关中话四声的上,由赏代之——原注)、去”四个声调,但相对音高和音的趋势(即调值)却大不相同。现以“张、王、李、赵”四字为例,用北京话、关中话、河南郑州话、四川成都话,互相加以对照,就可窥其一斑。按“腔由字生”的规律,再将“阴、阳、赏、去”四个声调,单一作个比较:(www.xing528.com)

阴平:北京话为高平,关中话为低降,郑州话为高扬,成都话为高扬。

阳平:北京话为高扬,关中话为高扬,郑州话为高降,成都话为低降。

上声:北京话为下弯,关中话为高降,郑州话为高平,成都话为高降。

去声:北京话为高降,关中话为高平,郑州话为下弯,成都话为下弯。

由上例可以看出,同样的四声,各自高音和音的趋势,竟如此悬殊。这种不同的四声关系,全国各地方音比起来,更是复杂得难以形容。声母韵母的不同,对音乐曲调的影响,似乎还不太大,而四声的不同,在音乐曲调上,差异就非常大。它那不同的音高和音势,表现在音乐上,音调也就不同,通俗说,就是字的腔不同。各自独特的四声声调,就在音乐唱调上构成了各自的特色,各自不同的风格。

所有地方戏曲,都是基于地方语音而发展的,地方语音,对剧种的音乐特色(特别是乐汇)有巨大影响。但地方语音不是剧种及特色产生、形成的唯一因素。不然的话,同一体系的北京语,何以会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等各种曲艺?何以会有河北梆子、曲艺剧等剧种的区分?同一河南(中部)语音,何以会有豫剧洛阳曲子等不同的戏曲?同一关中语音,何以会有秦腔、眉户、碗碗腔、线腔、弦板腔等诸多剧种?可见,仅从地方语音方面肯定剧种及其特色的产生与形成,还是讲不通,还有其更重要的第二个因素。

第二,基于传统的民间音乐。

所谓传统的民间音乐,主要指的是指剧种借以发展的基调(基本曲调)。

同一地区,同一语音体系,会有多种多样的民歌。一个优秀或流行的民歌,可能就是一个剧种的基本曲调。我国说唱音乐(曲艺)或戏曲音乐,多由民歌发展而成。其发展过程一般是: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有的剧种也可以不经说唱音乐阶段,由民歌直接发展成戏曲。基于一个七言、十言整齐句的民歌,可以发展成一个板腔体的曲艺或戏曲;基于多个民歌(包括长短句式的民歌),可以发展成一个联曲体的曲种或剧种。基于一个民歌也好,基于多个民歌也好,刚开始,它总是很小、很简单的东西。这很小、很简单的东西,在音乐上就具有自己的形态和特色,用其演戏,随着戏剧情节的需要,它总是围绕着这个小的简单的东西,在音乐上不断吸收其他因素,以更好地表现剧情。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力,一方面又要求自身在格调、风格上相对的统一,它总是以自己的特色为主,吸收——淘汰——又吸收——又淘汰,成功地积累起来,失败的,淘汰掉,以至发展成特色基本一致,风格基本统一的大剧种。例如秦腔,它的原始基调,只是一个七字的上下句,由于戏剧情节和音乐情绪的需要,它必须不断发展,它多从内部特别在节奏上充分地发展变化,以至成为后来六大板式和各种行当的唱腔。它始终围绕自己的基调发展,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此外,王依群先生还列举了特定的乐器及特定的演奏方法以及演员特定的演唱方法。这都是构成不同剧种产生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