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尼族古歌集:杀马姒然密,保护哈尼人,元江县编印

哈尼族古歌集:杀马姒然密,保护哈尼人,元江县编印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尼民众坚决主张杀死马姒然密,为死难的哈尼人报仇。他为了保护哈尼人,最终被蒲尼人捉住并害死。收入《哈尼族古歌集》,32开,5页,110余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2002年编印。(宋自华)孕育三种能人哈尼族古歌。(李克忠)头人、工匠、祭司诞生歌哈尼族古歌。(白学光)直琵爵哈尼族古歌。古歌以曲折的情节唱述三种能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哈尼族古歌集:杀马姒然密,保护哈尼人,元江县编印

威姒然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厄威大寨的头人有个独姑娘,名叫威姒然密,她从小就射得一手好弩箭,胆识过人,美貌名扬四方。她嫁给大头人纳索后,发现蒲尼头人把女儿马姒然密嫁给纳索做小老婆是为了抢夺哈尼的家园,便劝说纳索不要结这门亲事,劝说不成后她只好对蒲尼头人和马姒然密处处提防。当蒲尼头人带领军队攻打哈尼的神山时,她预伏兵马挫败了蒲尼的阴谋;当哈尼和蒲尼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她摆出了著名的“火牛火羊阵”,把蒲尼杀得大败而逃。后来,由于马姒然密的几次出卖,哈尼的火牛火羊阵和木人阵都被打败了。哈尼民众坚决主张杀死马姒然密,为死难的哈尼人报仇。但她力劝纳索大头人:马姒然密已怀下哈尼的小娃,如纳索杀死她,就开了丈夫杀妻子、父亲杀儿子的先河。在她的劝说下,哈尼人饶恕了马姒然密,这使马姒然密无比羞愧,从此洗心革面,坚决与哈尼人站在一起。威姒然密又作出哈尼人向滇南哀牢山迁徙的决策,在她的带领下,哈尼人渡过红河,居住在哀牢山区,这里成为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后代为了纪念威姒然密,把她尊为护寨神,每年二月举办盛大的祭祀祭奠她,请求她的英魂保佑寨人平安。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杨叔孔搜集翻译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50页,1 300余行。(史军超)

大头人纳索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大头人纳索是老头人扎纳阿波的儿子,他在谷哈密查时期继承了父亲的权位后,带领哈尼人把谷哈密查建设成了美丽富饶的家园。但是由于他贪恋美色,识不破蒲尼头人的阴谋,娶了蒲尼头人的女儿马姒然密做小老婆。因马姒然密的出卖,导致了哈尼在谷哈密查的重大失败。但纳索毕竟是哈尼神勇的大头人,他在撤离谷哈密查时,担任了断后的任务,与前来追赶的蒲尼军队展开血战。他具有神奇的本领,先变成一棵大树站在路上,当蒲尼人在树下乘凉时,被他杀死一大片。他又变成一块巨石,当蒲尼人坐在石上休息时,又被他压死无数。他为了保护哈尼人,最终被蒲尼人捉住并害死。哈尼人为了纪念他,在随密查的大山上盖了一座纳索大庙,庙里供着他的石像,凡到此朝拜的哈尼人都会得到他的保佑。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杨叔孔搜集翻译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4页,1 100余行。(史军超)

木朵策果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木朵策果是谷哈密查最高的山,山上长满高大粗壮的大树,哈尼与蒲尼在谷哈密查大战失败后,哈尼大头人纳索带领七十个哈尼人来到这里,找到七百棵高大笔直的黄心树,并施展哈尼神奇的法术,把它们造成七百个和真人一模一样能冲锋陷阵的木人。与蒲尼战斗时,蒲尼的刀箭砍不动射不伤木人,木人把蒲尼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后来奸细马姒然密向蒲尼告密说:要识别木人是真是假,看他会不会淌汗,会不会流鼻涕。会的是真人,可以用刀砍死;不会的是木人,可以用火烧死。蒲尼就把七百个木人全部烧死了。驻守在木朵策果山上的七十个哈尼战士,与蒲尼展开了英勇的战斗,但寡不敌众,终被杀死了。他们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木朵策果大山,把一树树白花染成了红色,哈尼人就把这种花叫做都匹玛雅,也就是红艳艳的山茶花。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杨叔孔搜集翻译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9页,240行。(史军超)

能人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依舍厄”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古时候有三个神奇的蛋,人们请了各种家禽来孵都无法孵化,最后,是太阳的一道金光、月亮的一道银光才将蛋孵化了。从白色蛋里孵出了做官的人,他到城里做官去了;从花色蛋里孵出了贝玛,他到大寨子里祭祀、看病去了;从红色蛋里孵出了工匠,他到各村寨打铁、制工具去了。自从有了三种能人后,恶人不敢胡作非为,歹人不敢把人伤,诸神也有人祭献,村寨无灾无难,天下太平安康。艾刘兴唱译,宋自华记录。收入《哈尼族古歌集》,32开,5页,110余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2002年编印。(宋自华)

孕育三种能人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拉八”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哈尼族社会中三种人物——头人、摩匹、工匠是由三个神蛋孵化而成。头人从白色的蛋里出生,摩匹从花蛋里育出,红色的蛋又生出工匠。日月孵白蛋后,孵出的头人名叫欧斗,生在天宫,属虎日生;日月又轮流孵花蛋,孵出的摩匹名叫匹嘎,大拇指上有大印子,属羊日生,因而羊日不驱鬼;日月又替换孵红蛋,孵出的工匠名叫欧嘎,属龙日生,因而属龙日不打铁。白简朴、白晓二唱述,白碧波、李克忠、白祖额、阿黑译注,收入《哈尼族礼仪习俗歌》,32开,4页,13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李克忠)

头人、工匠、祭司诞生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远古时候,天下一片混乱,人鬼分不清,人与人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劳动生产生活用具非常简陋。天神为解决这些问题,就投下三个神蛋到人间。三个神蛋被一个放鸭的小孩捡回家,村里老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蛋。有一天,小孩在去放鸭的路上见到一位长胡子老人,老人告诉他说:“黄色蛋是头人蛋,头人可解决人间纠纷;白色蛋是祭司蛋,祭司可解决人鬼的纠纷;红色蛋是工匠蛋,他可解决人间的生产生活用具。快放回原地,让他们尽快出生。”不久,三种能人诞生了,世间开始有了秩序。李梅娘唱述,白学光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白学光保存,16开,4页,97行。(白学光)

直琵爵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头人、摩批(祭司)、工匠”。古歌以曲折的情节唱述三种能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全歌分三部分:一、直堵琵堵爵堵(头人、摩批、工匠的诞生);二、直坡琵坡爵坡(头人、摩批、工匠的逃亡);三、直枯琵枯爵枯(追回头人、摩批、工匠)。古歌的大体内容是:天神俄玛在三块田里种下三种能人的种子,每块田收获了三斗,这便是三种头人、三种摩批、三种工匠的籽种。这三种籽种再栽种,就生出无数新的籽种,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来吃,吃到什么种子,就变成什么。这样,人和动物都有了各自不同等级的头人、摩批、工匠。头人负责主持大小事务和公道,摩批负责祭祀神祖、驱逐鬼魅,工匠负责制造工具。但是有许多哈尼人都自封是能人。三种能人见哈尼人不尊敬自己,于是逃往他乡。这样一来,哈尼寨子混乱不堪。此时哈尼人才醒悟过来,便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在蜜蜂、燕子、蜘蛛水獭等动物以及植物的帮助下,在天边地角找到了逃亡的能人。他们许给能人更为丰厚的报酬,答应世世代代尊重能人,这样三种能人才回到哈尼人中。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32开,39页,2 180行。(史军超)

天神的大田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在天神烟沙的房子背后有三块四四方方的大田,这是烟沙大神亲自耕种的好田。上边一块是白白的田,烟沙大神种下三斗头人的种子;中间一块是花花的田,他种下三斗摩批的种子;下边一块是红红的田,他种下三斗工匠的种子。种子种下七天后,三块大田里分别长出了头人、摩批、工匠三种能人。第一块田里的头人分高、中、低三等,撑大伞的头人走在前面,穿红袍的走在中间,穿长靴的走在后边。第二块田里的摩批也分大、中、小三等,得羊脖圈的走在前边,得九根牛肋巴骨的走在中间,得鸡大腿的走在后边。第三块田里的工匠也分上、中、下三等,在铁匠房里的走在前边,站在木马边的走在中间,做银泡的走在后边。这就是哈尼三种能人的由来。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8页,440行。(史军超)

尼帕、背毛与恶神鬼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尼帕、背毛(贝玛)是哈尼族的巫师和祭司。古歌唱述尼帕、背毛的诞生和在哈尼族社会中的作用。第一个尼帕诞生在长满黑扇子叶的山上,第一个背毛诞生在火炭堆里。尼帕有男有女。尼帕的形成途径有二:一是生病发高烧后认为尼帕鬼附在他(她)的身上,经许愿病好后成为尼帕;二是拜大尼帕为师,学成后通过立尼帕仪式成为尼帕。尼帕的职责是为病人跳神驱鬼看病。尼帕的法器有一把刀、一个背包、一个小凳子、一把黑扇等。背毛为男性,多是拜大背毛为师,学习、掌握背毛应具备的知识、经验后,通过举行背毛仪式成为背毛。背毛主要是给办丧事的人家主持祭典,念经超度亡灵,为病人驱鬼、招魂等。背毛的工具有杀猪刀、镖牛杆、挎包。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8页,192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十二乌麾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古时候天上有十二位大神乌麾(官名)掌管着古规古礼,他们有男有女,很受人们尊重,人们称他们为“阿玛”(哈尼族对女性的尊称)。第一位大神是管天上道理的乌麾咀摩,第二位是管地下道理的乌麾,第三位管庄稼,第四位管人,第五位管牲口,第六位管太阳,第七位管月亮,第八位管甑子,第九位管灶火,第十位管山和树,第十一位管河流,第十二位管山泉。每个乌麾各有各的本领。如管庄稼的生着千万只手,每只手拿着一根金线,把谷穗牢牢地绑在谷杆上;管山泉的生着一双漂亮的眼睛。十二乌麾之外又有一个单独的乌麾,就是战神扎略阿则,他用双手拿着牛角号,一吹响号角,就要发生战争。有了这些乌麾,万物都按规矩行事。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68行。(史军超)

遮姒和遮奴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有两个一娘生的姑娘,姐姐叫遮姒,妹妹叫遮奴。遮姒是野生动物的先祖,遮奴是家养动物的先祖,野生的、家养的动物们在一处玩,在一处睡,亲亲热热。后来,野生动物总是欺负家养动物,兄弟姊妹在不了一处啦,遮姒、遮奴只好把它们分开。怎么分呢?老虎来咬水牛的时候,遮奴说:“老虎不该咬水牛,快把它撵上山!”遮姒就把老虎撵进深山去了。豹子来撕小狗的时候,遮奴说:“豹子不该撕小狗,快把它撵下箐!”遮姒就把豹子撵进老箐去了。一样一样的撵,这样就把野生和家养的动物分开了。从此以后,野物进寨子,人们认为不吉利,就要祭祀遮姒;家畜家禽死了,就要祭祀遮奴。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7页,390行。(史军超)

三姊妹嫁野物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人和野物可搭亲家,野物常常变成壮实的小伙子,很招人喜爱。有家三姊妹生得漂亮,分别嫁给毛虫、豹子和猴子变的人。后来哥哥去看望小妹子,先到毛虫家,只见妹子不见妹夫,就去找。他来到田里,看见犁头走得刷刷刷的,一看,原来是只毛虫爬在犁上犁田,哥哥就把它打死了。妹子知道自己的男人死了,就把一兜小毛虫倒在哥哥头上说:“这回你帮它领娃娃!”从此,人头上会生疮。哥哥又去看二妹子,看见妹子嫁给豹子,就和豹子妹夫去打猎。他趁豹子不注意,用箭把它射死了。妹子听说自己的男人死了,就变成一只豹子,哥哥去拉,只拉住妹子的头,妹子就变成人头豹身的动物。哥哥又去看大妹子,看见妹夫是只猴子,哥哥把猴子绑起来杀死了。大妹子听见自己的男人死了,就变成猴子,哥哥赶紧去拉,全身都拉住了,只有屁股没有被拉住,那里就生出了一条尾巴。经过这些事情,人和野物就不再搭亲家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230行。(史军超)

永生不死的火娘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雷神降火烧了山林,哈尼先祖走出躲避雷火的山洞,看见满地都是烧死的野物,就拿起来吃,感觉很香,吃下去身子也很暖和,人们就用干柴和干藤子烧着火来保存火种,并把打来的野物烧熟吃。有了火,豹子、老虎也不敢来拖人了,再冷的寒冬腊月也不冷了。哈尼人就把火种叫火娘。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70行。(史军超)

神火的由来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天地形成后的一万年里,只有天上有火,地上没有火。那时人类能飞翔,他们飞到天上向长虹阿妈、风姥姥、太阳神、月亮阿妈找火种,都没有找到。一万年过去了,人类仍没有找到火种。后来,天神派天猴来到人间了解情况,人类向天猴要火种,天猴说天神没有安排它给人类火种的任务。正说着,天上着了火,天猴急忙赶回天庭去救火,因为走得急,身上的火种掉落在人间,人类从此有了火。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10页,250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俄妥奴祖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人不懂得祭神,雷神阿惹发火了,拉开箭来射人间,射得森林起大火。老虎逃跑时,身上被烧出七十七条伤痕;豹子逃跑时,身上被烙出几百个点点;狐狸和破脸狗兄弟的身子被烧煳了;黄鼠狼也被烧煳了屁股,到今天还放出煳臭屁来。从此人害怕了,就开始祭神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收入《哈尼族古歌》,32开,9页,300余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史军超)

斗才调解天地矛盾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天地诞生一万五千年后,神、鬼、人各居其界,各忙其事。一天,一个名叫斗才的男孩上山砍柴,发现了色彩斑斓、晶莹透亮、变幻无穷的神宝石。神宝石里面有红、白、黑三匹马,黄、绿、蓝三只公鸡山风把这消息传到了天神、地神的耳里。天神和地神为了得到这块开天辟地的英雄们留下的神宝石而争夺不休,最后引发了天地之战。斗才为了调解天地矛盾,以人类的智慧和勇敢砸开了天神和地神也砸不开的神宝石,并把里面的宝物平均分配给天神、地神,让他们和睦相处,不再争吵,不再争战。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12页,304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天神的寨子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天神有千百个寨子,最早建寨子的是谁呢?是大神烟沙的儿媳妇、大神烟沙的姑娘和大神沙拉的姑娘。为什么要建寨子呢?因为她们从三层高天上撒下了天神繁衍的种子,在九座山坡上撒下了牲畜的种子,在九道洼地里撒下了庄稼的种子,这样天神一对一对地生出来了,牲畜也一窝一窝地生出来了,庄稼也旺旺地长出来了,天神、牲畜、庄稼多得无法容纳,三个女神就建起了寨子,让天神、牲畜、庄稼各有各的处所。朱小和、杨批斗、普金打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5页,100余行。(史军超)

神、人与鬼的区别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很久以前人与鬼分家后,人类要求把人和鬼的模样区别开。鬼王把鬼装进恶鬼王的甑子里蒸了两天两夜后,鬼就变得怪模怪样:眼睛是竖的,鼻孔只有一个,牙齿有三颗,手指有三个,发出的笑声是“嘿嘿嘿”。天神根据鬼的模样,把人类的样子重新做了修正:形体优美,五官端正,四肢齐全,眼睛是横的,鼻孔有两个,手指有五个,发出的笑声是“呵呵呵”。从此人鬼区别开了。而神没有具体的形象,善神保佑善者,恶神站在恶鬼一边。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8页,200余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人鬼论战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远古时候,人类的智慧比不上鬼,常常受鬼欺负。阿培明耶为解决人、鬼之间的矛盾,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大房子里,让人上山种地,收来的粮食人、鬼一起吃,让鬼在家养猪养鸡和护理人鬼阿妈,过年过节杀猪杀鸡时也是人、鬼一起吃。和平相处一段时间后,人与鬼又闹起了矛盾:过年时鬼把好肉好菜拿走,只给人留下一点汤。人一气之下回到地里。从此,人收了粮食不背回家,鬼杀猪杀鸡也不叫人回来吃。人、鬼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人鬼阿妈只好把双方叫拢来调解矛盾。人说鬼好吃懒做,偷粮偷菜。鬼说人不认母亲,收了粮食不背回家,还偷猪偷鸡。双方争斗起来。人踢翻了三脚架,拉倒了柱子;鬼拆掉了家神台,顶断了大梁,把人鬼阿妈推倒在地。人又抬起酒坛往鬼头上倒去,鬼烧掉了人鬼家。人鬼阿妈气得“呸”了一声,口水变成了大江大海,山林被淹没,人、鬼被淹没。在大海里漂荡了三十三年后,人抓住漂浮在海上的葫芦上了岸,鬼则躲进了笼罩在海面上的大雾里,随着大雾到了九霄云外。海水退去后,人回到了人鬼家。人鬼阿妈已死了。当鬼赶回来时,家里已有了撵鬼的贝玛(祭司)、看病的尼帕(巫师)。人告诉鬼:人鬼阿妈死时说,人是她真正的孩子,家产、土地归人。鬼就只好回到阴暗世界。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11页,275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老古时候的人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古时候,人与野物生活在一起,野物也会说人话,而且力量大过人,人受到野物的威胁,濒临灭绝。后来人在莱拜阿神的帮助下发明了工具,学会了用火,就把野物撵到山林中去了。人占据了平坝和半山腰,开田种谷,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但是“大怪人”又来捣乱,并有老虎、九个烈日等相继作祟,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人终于战胜了以“大怪人”为代表的自然界恶势力。白学硬唱述,史军超、杨叔孔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60页,1 200余行。(史军超)

季节的由来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哈尼人不知道季节,天神打开下雪的大门把满天白雪洒落到人间,哈尼人只会冷得缩脖子,天神的大儿子告诉哈尼人,这就是冬季了,哈尼人便记下了冬季。地下的风王又拉起羊皮风箱,使万物苏醒,天神的大儿子告诉哈尼人,这就是春季了,哈尼人便记下了春季。天神又降下雨水,使大地变绿,天神的大儿子告诉哈尼人,这就是夏季,夏季是庄稼生长的季节,哈尼人又记下了夏季。最热的季节来到了,太阳神烧起了他的大火,把庄稼烘熟了,天神的大儿子告诉哈尼人,这就是秋季,秋季是收割的季节,哈尼人又记下了秋季。这样,哈尼人就认得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110行。(史军超)

虎玛达作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年轮树”。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哈尼先祖不知道年月日,耕田种地常常错过节气,犁田累死了九条牛,栽秧累倒了九个栽秧女,冬天去下种,秋天谷子不会熟,最富的贝那地方也饿死了人。哈尼先祖就去找天神俄玛要年轮,俄玛拿出三片金鱼鳞。栽下第一片,被黑头蚂蚁抬去喂了小儿;栽下第二片,被红脸母鸡拿去喂了小鸡;栽下第三片,终于长出了年轮树。但是守树的天神的大儿媳没有守好,被很多动物爬来爬去,年轮树结不出年月果。天神只好叫哈尼人认动物做年轮、月轮、日轮:年轮树有十二节树干,分别被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爬过,哈尼人就认下了这十二种动物的属年;年轮树有十二枝,也被这十二种动物爬过,哈尼人就认下了这十二种动物的属月。年轮树有360片树叶,也被这十二种动物爬过,哈尼人就认下了这十二种动物的属日。这样,哈尼人就有了年轮、月轮和日轮的属相,庄稼也会按时种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32开,10页,510行。(史军超)

砍神树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的是:在神、鬼、人兴旺的时代,有个叫真色的美女嫁了七十七次。但每次都因为她好吃懒做而被撵回家。第七十七次被撵回家时,真色已年老色衰。在回家的路上,她拄的双拐插进地里长成了遮住天地的大树,地上一片漆黑,神鬼找不到归宿,禽兽找不到食物,饿死冻死的人满地都是。天神、地神和人类,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能将树砍倒。最后,一种名叫“杀尽杀否”的鸟,用抹上鸡屎的盐酸木刀才把大树砍倒。大树倒下时,平地被砸成高山深谷,高山则被砸成平地,世间原来仅有的三条江河也变成了千万条。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12页,299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树王与简收姑娘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拉八”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很久以前,有个名叫简收的聪明姑娘顺李仙江寻找新住地,在返回的路上,她将芦苇拐杖放在身后就捧水喝,一会儿工夫,拐杖就长成了遮天蔽日的大树,天地间变成一片漆黑,人们只好点燃火把度日。于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的人们商议如何使人间重见天日,并请来射箭能手射穿树叶看究竟。一缕阳光照地,人们才发现日月依旧明亮。人们请来猴子和白鹇鸟上树观察,才知道树有十二个树枝,长着360片叶子,树根有三十根。哈尼人便依此将一年定为12个月,一月定为30天,一年定为360天。白简朴、白晓二、杨批斗唱述,白碧波、李忠克、白祖额、阿黑译注。收入《哈尼族礼仪习俗歌》,32开,7页,200余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李克忠)

给树王取名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拉八”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从前哈尼人将遮天大树砍倒后,请来很多哈尼人认树,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树。他们又请来彝族人和傣族人认树,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树。最后,人们请来聪慧的简收姑娘,才知道树王名叫“胡都玛饶”,为顶天巨树。人们砍下的木渣落到国若阿仁,那里就成为产银之地;木渣落到东仰河谷,那里就成为产大鱼之乡;巨树的果子落到哈播河谷一带,当地就成为产棉的地方。白简朴、白晓二、杨批斗唱述,白碧波、李克忠、白祖额、阿黑译注。收入《哈尼族礼仪习俗歌》,32开,9页,201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李克忠)

以树记年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拉八”调子吟唱。古歌唱述从前哈尼族记年月是以月亮上的万年青的变化为依据,后来地上长出遮天大树,人们在十月份把巨树砍倒,就以十月为年首,定为哈尼族过新年的月份。因树王长有十二节,第一节有虎纹,一月就记作虎月,以此类推,十二月记作牛月。记年也如此推算,记日也照此不断轮换,一天十二个时辰也依据十二生肖来更替。从此哈尼族记年、月、日、时辰有了根据,世代相承。白简朴、白晓二、杨批斗唱述,白碧波、李克忠、白祖额、阿黑译注。收入《哈尼族礼仪习俗歌》,32开,6页,160余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李克忠)

分年分月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绿春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一个名叫简收的姑娘,聪明又勤快。但她饭量很大,吃肉似虎狼,喝酒是海量,家里容不下她,她只好离家出走,四处流浪要饭。在要饭途中,她拿着一根芦苇棒作拐棍。一天,来到一眼泉水边,她把芦苇拐棍插在水边,蹲下去喝泉水。喝饱起来时,拐棍已在土中生根拔不起来了,并很快变成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王,使世间难分昼夜。为了恢复世间的光明,人们派穿山甲去看树根,穿山甲说:“树王有根十二条,一年就定为十二月吧。”派跳鼠去看大树有多少节,跳鼠说:“树干有十二节,一轮就算十二天吧。”派点水雀去看大树有多少叶,点水雀说:“树有三百六十片叶子,一年就定为三百六十天吧。”派白鹇鸟去看大树有多少枝,白鹇鸟说:“树王有枝三十整,一月就定为三十天吧。”后来,人们经过千辛万苦,砍倒了遮天大树。从此,年、月、日已分得清了。赵呼础唱述,李期博记录翻译。文稿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李期博保存,32开,11页,240余行。(李期博)

年月日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卡”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时代,在人们生活的地方,突然出现一棵巨树把大地全部遮盖了,没有阳光,人们生活得十分艰难。后来,天神摸咪告诉人们,用大树来分清年、月、日,魔怪就无法作祟。人们请来穿山甲到地下查清巨树的根有十二条,就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又请来猴子到树上查清巨树有三十根树枝,就把一个月分为三十天;请来松鼠到树上查清了叶子有三百六十五片,就把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人们分清年、月、日后,巨树逐渐消失,人们得以重见光明。龙甫才唱述,杨国定译,宋自华记录。收入《哈尼族古歌集》,32开,6页,134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2002年编印。(宋自华)

塔婆罗牛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远古的时候,人类的始祖塔婆为了不让后辈子孙再遭洪水淹天、天塌地陷的苦难,就仿照古代天神杀神牛造天地的样子,砍来金竹,破篾编成一条大牛来祭祀天地万物之神。塔婆祷告说:“万能的神主阿匹梅烟,梅烟手下的百万大神,我,直塔婆(人类之王),我,七十七种人的祖先,杀翻篾牛向你们求告,愿大神把千百种福气带给人间。”自从塔婆杀篾牛献过天地,哈尼人杀牛祭献天地的古规就定下来了,哈尼人献天献地的十二个日子也定下来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收入《哈尼族古歌》,32开,7页,310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史军超)

始祖先祖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部分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的是:在天翻地覆以后,哈尼人的祖先诞生在诺玛阿美地方,那个地方是个骑手云集、地势平整、土肥且庄稼旺盛的地方,是天神赐给哈尼人的福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哈尼人被迫南迁,到了今建水普雄一带。歌中唱道:“最先分到土地的是谁,我没有听说;最先听到故事的人是谁,我也没有见过。最先分土地的天神阿祖,天神阿祖分给哈尼人的,是那诺玛阿美。诺玛阿美是个富饶美丽、土肥物丰人旺的哈尼大寨子,是天神阿祖赐给哈尼人的福地。”曹周妹唱述,龚维真等搜集,曹有益、龚维真等记录整理。收入《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16开,3页,15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白学光)

哈尼、腊伯的比赛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古代哈尼人的家乡诺马阿美名声远扬的时候,从远方来了一个腊伯(古代族群)小伙子,向哈尼人乞讨牛马。好心的哈尼人随便他要,他就牵走了小牛和小马,结果母牛和母马思念小儿,也跟着他去了。他又用甜言蜜语哄得哈尼头人的女儿嫁给他,通过婚姻,他分走了哈尼人大片田地,并把象征统治权的“权帽”和“绶带”也偷走了。许多年之后,腊伯人势力越来越大,竟以权帽和绶带威胁哈尼人,要哈尼人退出诺马阿美。哈尼人气不过,双方争吵起来,最后决定通过比赛来决定谁退出诺马阿美。第一场比赛是在诺马河上燃放烟火,看谁的火烟漂得远。哈尼人把燃烧的大树推进河里,火很快熄灭了;腊伯小伙子则把干牛粪燃着后放进河里,漂得很远还不熄,哈尼人失败了。第二场比赛是看谁的箭能射在岩石上。哈尼人抬来强弓硬弩,但箭都被岩石挡落了。腊伯小伙子则把蜂蜡涂在箭头上,一射就粘上去了,哈尼人又输了。第三场比赛是划地界。哈尼人结草为界,腊伯小伙子则以石为界,并放火烧了哈尼人的草结,哈尼人又输了。哈尼人不甘心认输,于是和腊伯人发生了战争,但是腊伯人人多势众、武器先进,哈尼人战败,只好撤出诺马阿美。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杨叔孔搜集翻译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8页,720行。(史军超)

天血掉地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妇女月经的由来。歌中唱道:“从前很古的时候,天和地抵架了,日和月抵架了。太阳血粘在月亮上,月亮血粘在天上了;天血掉在地上了,月亮血粘在地上了。寨后红土泥溏里,母猪去打滚,拱土觅食吃,月血粘在猪身上了;猪狗一起去争食,狗咬了猪一口,月血粘在狗身上了;母鸡又去啄了狗,月血粘在鸡身上了;鸡屎拉在地上,妇女踩在鸡屎上了,月血粘在女人身上了,裤裆血花出来了。”赵呼础唱述,李期博收录翻译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李期博保存,16开,18页,140余行。(李期博)

德摩诗琵杀龙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天神烟沙派龙王欧罗的小儿子做五月间的雨神。五月正是稻谷生长的时候,急需雨水。小龙不愿干这粗笨的活计,到了五月间,它一滴雨水也不下,哈尼人就请德摩诗琵到烟沙的宫殿里去告状。烟沙用皮条打了小龙三次,小龙决心向德摩诗琵报仇。它变成一个哈尼汉子,问德摩诗琵五月的雨水是哪天下,应该下在什么地方?德摩诗琵知道它是小龙变的,就告诉它,五月下雨初五这天应该最大,下在大田里,不应该下在村寨里。来年五月,小龙故意把大雨下在村寨里,冲毁了房屋,冲走了牲畜,大田里却一点雨也不下。德摩诗琵很生气,抓住它到烟沙面前去评理。他临走前告诉徒弟:“我的魂跟小龙去天上评理,你们见我打瞌睡,就用棕扇扇我。”德摩诗琵到老崖下拔了一根菖蒲藏在衣裳下面,又拿了一个大粽子,就上天去了。小龙在烟沙面前评理评不过德摩诗琵,就和他打起架来。德摩诗琵年老体衰,接连失败。这时在家的徒弟见师父老打瞌睡,就用棕扇猛扇他,德摩诗琵猛然添了力气,把大粽子丢进小龙的大嘴里,有尖角的粽子卡住了小龙的嗓子眼,他又拔出菖蒲刺进小龙的肚子,把小龙杀倒在地上。天神烟沙就把小龙变成了彩虹,不再让它管雨,只让它在雨后出来照管庄稼。从此,在干旱的五月,哈尼人的大田里总是盛满了雨水,这都是德摩诗琵的功劳。为了纪念他,哈尼人每到五月初五就在门上挂起菖蒲。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200科行。(史军超)

遗失文字的传说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远古时候,阿卡人把阿培明耶给的文字刻在粑粑上、牛皮上、笋叶上,首领把刻有文字的粑粑、牛皮、笋叶分别交给妇女、长辈、小孩保管。在迁徙过程中,妇女和长辈忘了粑粑、牛皮上刻有文字,就把它们分给了饥饿的人吃,小孩保管的笋叶也被鬼偷去。阿培明耶又重新把文字给了阿卡人,但首领把刻有文字的模型分到各家各户保管,各家各户又把模型交给守家的老人和孩子。过了很长时间后,首领要把文字模型收回来,但各家各户已把文字模型弄得七零八落,收回来的文字已所剩无几。阿卡人只好把剩下的几个文字刺绣在妇女的衣服背后、腿套上和小孩的帽子上。从此,遗失了文字的阿卡人只能依靠刻木来记事。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17页,438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创造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依舍厄”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创造狩猎工具的始祖是皮吉,他教人们用树杈、石块打猎;最先用火的始祖是芒萨,他教人们用火烤野果、兽肉;最先学会穿衣戴帽的始祖是然斗,他教人们用兽皮做衣做帽来御寒;最先学会栽种庄稼的始祖是沙者,他教人们用木棍松土栽荞栽高粱;最先学会建房的始祖是然黑,他教人们用木料和茅草建盖茅草屋。李四义唱述翻译,宋自华记录。收入《哈尼族古歌集》,32开,7页,150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2002年编印。(宋自华)

建寨安居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建水县哈尼族聚居区。用“拉八”调子吟唱。全歌由祖先故地、建寨安居两章组成,唱述古代哈尼先祖的农事生产、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建寨规矩、建寨程序以及哈尼族迁徙至红河南岸后依然延续过去的建寨习俗等内容。白简朴、白晓二、陈窝龙、杨批斗等唱述,白碧波、李克忠、白祖额、阿黑等译注。收入《哈尼族礼仪习俗歌》,32开,9页,265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李克忠)

建寨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拉八”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哈尼族建寨的历史及建寨的习俗礼仪。哈尼族建寨的程序是:找好寨址,举行拖狗圈地仪式,寨脚处盖秋千房,立起象征五谷、人类、畜禽、后代生命的四根柱子,穿起四根象征生命的梁,寨脚屋后种下棕树和竹子,寨中立起寨心碑,寨头选好寨神林并立起三块石碑。择基盖房后,要安下三块锅桩石,配齐一对铓锣,在村边找好人畜饮用的泉井并用一只红公鸡祭献,用一头小母猪祭水神,并带一头小母猪到寨神林献寨神、祭地神、叫寨魂。白简朴、白晓二唱述,白碧波、李克忠、白祖额、阿黑译注。收入《哈尼族礼仪习俗歌》,32开,6页,160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李克忠)

查腊查科窝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种棉纺织的来历”。古歌唱述的是:古时候太阳神约罗的姑娘罗姒和月亮神约白的姑娘白姒在烟罗神殿的后山玩耍,看见一棵奇怪的树,结的果子会开花,开出的花又软又白,用花盖在身上,九天的冷气也不怕。她们就把这棵树的籽种传到人间,这就是棉花籽种的来历。第一个栽棉花的是贝那地方的俄尼和俄白姑娘,她们费尽千辛万苦栽出了棉花树,摘到了棉花,又造出弹弓,把棉花弹得又绒又白,又学着蜘蛛纺线织布,从此人间才有衣裳穿,有被子盖。马浦成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12页,240行。(史军超)

阿慧凯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栽烟草”。古歌唱述烟草的来历。歌词大意是:吃烟的伙子,点烟的姑娘,最早栽烟的是哪个?最早吃烟的是哪个?是那天神烟沙的老儿子。天神烟沙的老儿子,是烧山种田的能人,他烧过七天的山,烧倒三围粗的老树,九山九箐的草木都烧了,冒出九山九箐草木的味道,最香最甜最浓的就是草烟,从此,草烟成了他离不开的吃食,成了他离不开的伙伴。后来有一天,他来到人间,看见人间没有这种最好的东西,就把它传给了哈尼兄妹阿则和阿白。兄妹栽出了烟草,烟草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人生美好的时光。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1页,620行。(史军超)

莱祖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街子的来历”。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天神地神最早赶街,这街子的名字叫“涅搓搓海”,太阳神背着阳光来卖,月亮神背着月光来卖,风神卖大风,雷神卖响雷,雨神卖大雨,生意实在好,神街很热闹。哈尼先祖向天神地神学习赶街,最早的街子在色厄,最出名的赶街伙子是大头人家的独儿子,最出名的姑娘是大头人家的独囡。这个街子什么都有,头人做大买卖,百姓做小买卖,有牵猪吆牛赶马的,有卖肉卖菜卖布卖各种用具的,千千万万人都来赶街。小伙子小姑娘们在街子上相会,又约着到老林里谈情说爱。这是最早的街子。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3页,460行。(史军超)(www.xing528.com)

山上的动物为何花样这么多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的是:开天辟地一千八百年后,地上只有动物,没有人类。一天,天上掉下一个葫芦,从葫芦里走出一对男女来。动物都劝他们成婚,他俩不答应。劝得多了,两人都心烦。螃蟹又来劝,他们就拿起棍子打过去,打掉了螃蟹的头,从此螃蟹变得无头无尾,全身像带有伤疤;大象来为螃蟹说理,两人又把大象的鼻子拉得又细又长;老虎和豹子来骂他俩,他俩气得抓起身边的泥巴打过去,黄白两种泥巴打到母虎和母豹的身上,从此虎豹身上斑斑点点。在去阿培明耶家的路上,穿山甲又来挡住路,骂他俩不如恶鬼,两人气得在穿山甲身上重重踩了几脚,踩掉了不少皮,从此,穿山甲的皮(壳)一块连一块。快到阿培明耶家时,母鹿和母麂子怒目圆睁骂他俩,两人又气得拽断了它们的尾巴,从此马鹿和麂子的尾巴都很短。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7页,167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酿酒的来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有一棵遮天大树,树叶密密麻麻,遮住了太阳和月亮,蒙住了天的脸,人和万物生活在黑暗中,靠吃这棵大树的果实生活。这棵大树的果实非常多,红红绿绿黄黄白白,什么果子都有,天天像下雨一样掉下来。人和动物们虽然天天来吃,还是吃不完。果子一天天堆起来,堆得像小山一样。后来人和动物发觉堆在下面的果子最香最甜,吃后浑身热乎乎的,非常舒服,但是多吃一点就头昏眼花,路也走不稳。人比动物聪明,发现果子糟出来的水更好喝,从此以后就学会用各种果子、粮食捂出水来喝,这就是酒。朱小和唱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16页,320行。(史军超)

祖先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卡”调子吟唱。古歌唱述梭比人有两兄弟,他们都是神猎手,为了让乡亲们不再受妖魔的残害,他们带着鹰、鼠、狗、羊去除妖。一场恶战展开了,从山顶打到山腰、山箐、老林。兄弟俩射瞎、射断了妖魔的双眼、双手;之后,鹰去啄食妖魔放出的妖蜂;松鼠则在妖魔的头上啃出了一个大洞;狗也咬断了妖魔的两脚;羊用角挑出了妖魔的五脏。妖魔满身流血,最后化为一摊血。鹰、鼠、狗、羊立了大功,梭比人世代不伤害它们。人们怀念除妖魔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虔诚地祭献祖先。李立德唱译,宋自华记录。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宋自华保存,32开,6页,130行。(宋自华)

神鱼和神螃蟹把甜水引到人间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很早以前,水有酸甜苦辣咸不同的味道,有的水喝了会死人。阿卡人不知道什么水能喝,渴了只能采野果吃。为了让人类喝到甘甜而不会死人的水,阿培明耶派神鱼和神螃蟹四处寻找。经过千辛万苦,神鱼和神螃蟹终于找到了水,并带领众鱼众蟹把水引到了阿卡人居住的地方。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11页,255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栽草籽的先祖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哈尼先祖没有饭吃,饿得脸像猴子一样瘦,身子像蚯蚓一样软。大神扎纳阿玛不忍心,就告诉先祖去看老鼠怎样栽草籽。老鼠先打洞,然后在洞里放进许多草籽,再用脚蹬蹬把洞填起来。过一段时间,草籽发芽了,长高了,结出许多草籽,老鼠的吃食就有了。哈尼先祖就在撵山烧黑的土灰上戳许多洞,把采来的草籽埋下去,过一段时间,山冈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结出了许多草籽,先祖们的粮食就有了。从此,哈尼人就学会了栽旱谷。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60行。(史军超)

挖水沟的先祖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哈尼先祖开好了田却没有水,无法泡田栽秧。看着干巴巴的大田,先祖很着急。这时走来了螃蟹兄弟,它说:“哈尼,你跟着我走,水就会有啦!”螃蟹一刨,它的后面就刨出一条条沟,水就顺着沟淌到田里去了。但大田太多了,螃蟹累得手脚都变成了三节,眼睛也累得凸出来了。从此,哈尼先祖学会了开沟引水,螃蟹则在水沟边繁衍自己的子孙。杨批斗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40行。(史军超)

猪吃米壳狗吃米心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哈尼先祖对猪兄弟和狗兄弟说:“你们赶快去挖田,哪个挖得好,给它吃米心,哪个挖得不好,给它吃米壳。”大猪勤快,从早挖到晚,猪嘴都拱平了;小狗偷懒,从早睡到晚。大猪回去对先祖说:“田挖好了,是我挖的,狗不使力,只睡觉。”先祖去看,却见满田都是狗爪印,不见半个猪脚印。原来狗趁猪回家的时候,在田里到处跑,留下了爪印。先祖不知道这个情况,一发火,从此只给猪吃米壳(糠),给狗吃米心(饭)。今天哈尼人过新米节时,第一碗饭都要给狗先吃,感谢它帮人挖出了大田。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110行。(史军超)

金谷娘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没有稻谷,哈尼先祖的吃食是草籽,但是草籽像河沙一样又细又小,栽也不好栽,收也不好收,吃也吃不饱,哈尼人个个饿得皮包骨。有个阿波(老大爷)去箐沟边喝水,看见水淌过的地方草籽又肥又大,摘下来尝尝,又香又甜,就对哈尼人说:“我的儿孙们啊,人要喝水才会长,牛羊猪鸡要喝水才会活,树要喝水,草要喝水,世上样样要喝水,天神地神也要喝水,不喝水的一样也没有。哈尼要活命,快去水边栽草籽,草籽和水最亲近,喝过水的草籽才养得活哈尼!”从此哈尼人懂得了在水田里栽草籽,栽出来的就是稻谷。因为稻谷养活了哈尼人,哈尼人就叫它金谷娘。杨批斗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60行。(史军超)

咂罗多罗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绿春县、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以主宰五谷的金谷娘(谷神)的命运为主线,唱述远古的时候有一年七月暴雨连连,金谷娘被冲掉了魂魄,漂落到“九条大江汇合的水尾”,天地诸神和人都为吃饭问题发愁,于是组成有天神、地神、日神、月神和摩批参加的队伍前去寻找金谷娘。他们从高山来到平坝,从江头来到江尾,从陆地来到海边,一路上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人、动物、植物的指点下才得知金谷娘沉没到了大海的底层。他们在龙神、泥鳅、螃蟹、大鱼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她,但此时金谷娘已被大雨吓得魂不附体,不敢再出海面。诸神许以各种好处,都无法引诱她出海,最后经过摩批一番真心实意的劝导、鼓励和安慰,才说动了她,于是金谷娘跟随众神和摩批返回了家园,扎根在哈尼的大田里,护佑哈尼人五谷丰登。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32开,13页,720行。(史军超)

神谷种的由来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远古时期,有三颗大得像梨果的谷种,天神把它们交给习月阿妈播种。粮食丰收后,习月阿妈背着粮食去交给天神,她走过云桥时,不小心让一颗谷种掉到了人间,这颗谷种被一条金鱼吞吃了,金鱼则被一对兄妹抓住交给了彩虹阿妈。彩虹阿妈划开金鱼肚子取出了谷种,把它播种在天上。后来,一只天上的母鸡偷吃谷种时,把一颗谷种扒落到人间。谷种被马踏碎后,猪和鸡吃了谷粒长得肥肥胖胖,好奇的人们杀了猪和鸡后见到了谷种。人们把谷种撒到肥沃的土地上,不久结出了黄灿灿的谷子,并在彩虹阿妈的指导下,培育出了现在的谷子。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9页,216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湘窝本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开田的由来”。古歌唱述古时候哈尼先祖不会开田,是谁教会他们开田的呢?是水牛和大猪。水牛望见山坡上清水流淌就跑去喝,花瓣一样的牛蹄子把山坡、坝子踩出无数脚印。大猪喜欢在泥巴里打滚,又把凸凸凹凹的地滚平了。被牛踩过猪滚过的泥巴地长不出草籽,先祖们就拿草籽来栽上,这样结出来的草籽比旱地上结出的更香更甜更大。哈尼头人就说:“我的后辈儿孙,你们要像牛踩地一样去犁地,要像猪滚地一样去耙地,这样的地才是哈尼的好地。”从此哈尼人就会开水田种稻谷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32开,2页,100余行。(史军超)

崖神和壁神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哈尼先祖开沟引水灌溉梯田。他们逢山开道,遇箐架槽,挖出千万条银腰带一样的水沟,搭起了彩虹一样的竹槽棕槽。但是挖到老崖和陡壁上时挖不动了,铁匠早上打的七十七把锄头,到了晚上挖秃了七十七把,水沟一条也没有挖出来。崖神和壁神讥笑他们是一群无能的人。这时,聪明的德摩诗匹教哈尼人先架火烧崖壁,再拿冷水泼,这样,老崖和陡壁就炸开了,水沟就在老崖和陡壁上挖出来了。歌中唱道:“哈尼的伙子背来九山的干柴,哈尼的姑娘背来九箐的冷水,烧啦,崖神阿松的三朵肝花都烧红啦!炸啦,壁神巴拉独资的三斤腰花都炸开啦!好啦,哈尼的大沟挖通啦!”杨批斗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5页,100余行。(史军超)

平田的兄弟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哈尼先祖开田,田要开成什么样?地神的儿子阿则说:“要开成蜂窝一样凸凸凹凹的。”哈尼先祖就把大田开得凸凸凹凹的。但是,这样长出来的秧苗高高低低,黄的黄,绿的绿。九死九生的德摩诗匹就教哈尼先祖:“不会造田也不要紧,赶紧找帮手去呀!”先祖问:“帮手是哪个?”德摩诗匹说:“是水兄弟呀!”这样,哈尼先祖就把水引进大田。水兄弟很能干,哪里凸,哪里凹,它都认得。哈尼先祖在水兄弟的帮助下,把田整得平展展的,这样秧苗长出来就一样高、一样齐了。杨批斗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80行。(史军超)

找福线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卡”调子吟唱。歌中唱述阿波仰者被狠心的妹妹逼进山里后,人们说他的福线已被黑蜂衔去,要想得到幸福必须把福线夺回。阿波仰者四处去找黑蜂,在卜拉人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山洼里发现了大黑蜂住的地方。黑蜂有九条龙护卫,还有一支竹笛摆在蜂王身旁。勇敢的卜拉人与九龙大战,阿波仰者乘机夺过那支竹笛吹响,一时间,九龙化为九股黑烟,阿波仰者从蜂王那里夺回了福线。杨伙吉唱述,倪伟顺译,宋自华记录。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宋自华保存,32开,12页,264行。(宋自华)

哈嘎嘎词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鸡的由来”。古歌唱述远古的某一天,寨脚的树丛中传来一个从未听见过的鸟叫声,飞来一只从未见过的鸟。人们设机关把这只奇特的鸟套住了,寨中的大人和小孩,无人知道这是什么鸟。于是,人们把它拿到人最多的集市上,请前来赶集的人认鸟。一个集市一个集市地问遍了,依然无人知晓这是什么鸟。后来到了最遥远的地方,也是最后一个集市,那里住着一个长生不死的老阿妈,麻雀在她的头发中间做窝,她小腿上的皮肤好似松树皮。她看后告诉说:“这不是住在树林中的大鸟,也不是睡在草丛中的小鸟,这是天神烟沙饲养的鸡,是烟沙送给你们的鸡种,拿回家去好好饲养。”从此人们有了鸡。李书周唱述,李期博记录翻译。文稿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李期博保存,16开,14页,260余行。(李期博)

诗窝纳窝本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丧葬死亡的来历”。古歌唱述天地开辟、万物生长之后,人类不会死。这样老人日渐增多,老人们身体衰弱却又不会死,十分痛苦。一天,一位猎人打死一只老猴,他不忍食用猴肉,决定将它埋葬,就打制棺材,请摩批诵经,千百个哈尼人也来号哭送丧。人们的哭声传到天庭,大神烟沙便派使者老鹰、蚂蚱和苍蝇到下界来探查。老鹰和蚂蚱没有探明情况,被逐出了天宫,从此流落在天地之间。苍蝇则探明了情况,受到嘉奖,天神允许它吃喜欢的任何食品。烟沙知道原因后勃然大怒,将肇事的猎人、木匠、摩批抓来审问,猎人们说出了老人不死的痛苦,烟沙只好允许人类死亡,从此人就会死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32开,21页,1 170行。(史军超)

人类为何有生死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人类形成后,有生无死。密密麻麻的人群让大地受苦、万物受害。动物、植物天天向加兵阿郎告状,日日在骂阿培明耶。阿培明耶叩开天的第九层门,找到天神吴娜靠月想办法。吴娜靠月叫阿培明耶制定生死法,让人类有生有死。阿培明耶就来到人间,把人类带到仙果园吃仙果。仙果有的小、有的老、有的掉落在地上。吃着小仙果的人就变小了,吃着老仙果的人就变老了,吃着掉落在地上的仙果的人就死了。从此,人类有了生死。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8页,194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土葬的由来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的是:很久以前,哈尼族居住在一个大寨子里,寨子里的人不会死,百岁老人一天比一天多。一天,寨里的人把捕到的一只母猴当作死人装进棺材里埋了。第三天,寨里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由于死人太多,人们来不及埋,只好丢到河里让水冲走,丢进火里让火烧尽。这些做法触犯了河神和火神。河神发洪水淹没了山寨。洪水退后,剩下的房屋又被火烧光,兴盛的哈尼村寨衰落了。从此,哈尼族人死后不行水葬、火葬,而是土葬,并且不在属猴日埋人。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8页,204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六月年打磨秋和荡秋千的来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哈尼先祖去烧山开田,烧出了九百九十座大山,开出了九千九百块大田,但是这一下得罪了山上的动物们,它们纷纷到聋子神乌麾那里告状:“阿波,哈尼烧山,烧毁了老熊九代的老窝,烧垮了狐狸七代的老家。哈尼挖田,挖断了蚯蚓弟兄的脖子,挖断了麻蛇兄弟的手脚,我们无法过了!”聋子神不问青红皂白,罚哈尼人每年杀一个男人祭这些动物。哈尼人年年杀自己的亲儿子,哭声直达天庭。神王梅烟听见哈尼人的哭声,非常同情哈尼先祖,但是聋子神的命令又不好改,梅烟就出主意说:“哈尼,每年六月(杀人祭祀的时候)你们就支起磨秋架起荡秋来打,还要杀鸡把鸡血淋在磨秋桩上,动物们就不会告状了。”于是,哈尼人就过起六月年来,杀鸡祭磨秋桩,撵磨秋、打荡秋,一面打一面“依嗬依嗬”地叫。动物们以为人们受到了更严厉的惩罚,被一个二个吊在半空中打得怪叫,就不再告状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8页,440行。(史军超)

盖房、穿衣和吃野果野菜的来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哈尼先祖不会吃不会住,没有衣裳穿,就把野物认作师傅。头一个师傅是乌雀,乌雀有七十七个子孙、有七十七座房子,人就学乌雀盖“虾雀”(窝铺)。第二个师傅是穿山甲,穿山甲穿着厚厚的衣裳,不怕冷也不怕热,人就学着用树叶一片一片缝起来穿在身上。第三个师傅是飞虎,飞虎教会人们吃七十七样野果。第四个师傅是天鹅,天鹅教会人们吃十七样野菜。第五个师傅是老鼠,老鼠的吃食是喷香的草籽,人就学会了吃草籽。从此人和老鼠就住在一起,并且在十二属相里把老鼠认做最大的兄弟。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210行。(史军超)

织布染布与穿戴的由来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人鬼分家后,人和鬼相貌一样、穿戴一样,很难区分。一万年后,天神派一位会织布的寡妇米习整来阿炎到人间。米习整来阿炎把棉籽撒在地上,棉花成熟后,她教妇女摘棉、搓线、织布。她听妇女们说人不愿与鬼一样穿白色衣服,她就来到天边,找到了会染黑布的寡妇阿火明农。阿火明农告诉她,长虹阿妈那里有染料,两人就结伴去向长虹阿妈要染料。经过千辛万苦,她们终于找来了染料。两位寡妇把哈尼族妇女叫来,让她们学神蜘蛛织布、神蝴蝶染布,学神乌鸦裁衣服、缝衣服。从此,哈尼族妇女学会了织布染布和制作衣服,并且喜欢把衣服染成黑色以区别于鬼。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9页,228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拔秧、栽秧、薅秧的来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会栽秧,三升谷种撒在大田里就由它长,收谷子的时候只打下三捧谷子。大神烟沙的妻子看见哈尼人这样懒,就教导说:“哈尼,你们要有吃的就要薅秧拔草。”从此,哈尼人会薅秧了。但是再薅还是收获少,哈尼人就怪烟沙的妻子教他们白费力气。烟沙的妻子气坏了,走进哈尼人的大田,把满田的秧苗拔起来,东一把、西一把地乱丢乱甩来出气。谁知这样乱丢乱甩的秧,比密密麻麻栽在一起的还肯长,收得的谷子更多。从此,哈尼人就会拔秧、栽秧、薅秧了。马浦成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50行。(史军超)

艾玛突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艾玛突”为哈尼语音译,意为“祭寨神”。古歌唱述古时候有个魔王叫策德阿窝,专以吃人为生,哈尼人害怕了,就派人和它谈判,答应每年送两个小伙子给它吃,从此,祭寨神都要杀人。轮到寡妇昂玛的两个儿子要送给魔王吃了,昂玛叫两个儿子装成魔王,半夜三更到寨边高叫:“人肉苦,牛肉甜,只准杀牛祭,不准杀人祭!”人们听到后吓坏了,就改杀人为杀牛。昂玛知道魔王不肯罢休,就托咪谷(主祭)去和它谈判,答应每年送两个漂亮姑娘给它做老婆,魔王答应了。昂玛就叫两个儿子男扮女装扮成新娘,藏着锋利的尖刀去嫁魔王。婚礼上,两个儿子趁魔王喝醉酒,拔出尖刀杀死了它。从此,哈尼人不再受魔王的迫害了。哈尼人很感激昂玛,她死去后,就尊她为寨神,把寨子上方的树林封为寨神林,选林中一棵最笔直、籽实最多的树做寨神树,每年二月举行盛大的祭仪杀猪杀鸡来献她,请她保佑哈尼村寨平安和兴旺发达。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32开,12页,510行。(史军超)

撵山的来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古时候哈尼先祖没有吃的,饿得走不动路。有一天,先祖阿虎和腊尼遇见黑头蚂蚁王带领着儿孙们在撵山,一只小猪一样大的飞鼠被蚂蚁们撕咬,一会儿工夫就被吃光了。阿虎和腊尼想,既然小小的蚂蚁抬得动大大的飞鼠,人为什么打不死老虎、大象呢?于是他们就带着一大群人,拿大刺的拿大刺,扛大棒的扛大棒,一窝人围住一只老虎,围住一头大象,敲头的敲头,打脚的打脚,几下就把老虎、大象敲死了。从此,哈尼先祖就会撵山了。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110行。(史军超)

狩猎的由来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的是:很久以前,人类不懂得狩猎获取食物。一天,人们看到蚂蚁齐心协力扛着猎物回来共同分享,受到启发,但仍不知如何狩猎。阿培明耶为了让人学会蚂蚁的本事,就叫人们挖一万条路。一万年后,路挖好了。阿培明耶就唤来上万只蚂蚁,并带着它们在人挖的路上转了一圈,要蚂蚁教会人狩猎。蚂蚁把人分成几组,一组守山头、一组去撵山、一组吹牛角、一组敲竹筒,从此,人类从蚂蚁那里学会了狩猎。一万年后,人类又从天猴那里取得了火种,把打得的猎物丢进火里烧,学会了吃熟食。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6页,143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节日的由来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人鬼分家后,鬼常常来危害人。为了抵抗鬼的侵害,人类产生了叫魂、祭祖、祭寨门等活动,但仍抵抗不了邪恶势力。阿培明耶告诉人类,要抵抗鬼,就要过节。寨子里要过大节,各家各户要过小节,以求得到神灵保佑。从此,哈尼人逐渐有了绕拉阿培、耶苦扎、嘎汤帕阿培、涝扛阿培、趁开阿培等以祭祀活动为内容的节日。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7页,178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弩箭、扣子的来历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的是:远古的时候,哈尼先祖去打猎,他们跑不赢麂子、马鹿,斗不过老熊、豹子。阿嘎和德松是夫妻俩,两人经常一起去打猎。有一天,他们撵着一只马鹿,马鹿跳进箐沟里去了,阿嘎跟着跳进去时,带弯了一根树枝,树枝弹回来,把跟在后面的德松打翻了。这样,两人就想,细细的树枝能打翻人,是不是也打得翻野物呢?两人就在马鹿吃水必经之路的路边扳弯一棵树,树头用石头压好。马鹿经过时踩着树枝,石头滑开去,树枝弹起来就把马鹿的肠子都打出来了。这样,他们就学会了下扣子。但是野物会飞会跑呀,怎么办呢?两人就商量做了一个能扛着走的“扣子”。他们砍来大龙竹,把竹片窝弯,中间用木条做支脚,支脚上放上细竹竿,一弹就会射出去,这样跑得再快飞得再高的野物也打得着了。从此,哈尼先祖就把这个东西叫“嘎德”(弩箭),因为它是阿嘎和德松发明的。朱小和唱述,史军超、杨叔孔记录,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110行。(史军超)

送米窝时代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在送米窝时代,善神少,恶神多,人类天天遭受恶神的侵害。半神半人的送米窝,用他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恶神,拯救了人类,并接替了神传的家谱,成为阿卡人(哈尼族支系)的第一代祖先,阿卡人的家谱从他开始记载。送米窝时代,神与人、兽与人难以区分,送米窝就找到血河,让人天天进去洗澡,天长日久,人与神、兽的相貌就不再相同了。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7页,173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聚居区。全歌由四部分组成,即冬季三个月来到、春季三个月来到、夏季三个月来到、秋季三个月来到。歌中唱述不同季节中天气物候的变化、所要过的节日、需要完成的农事、要举行的祭祀活动以及赶集等社会活动的内容,是哈尼族先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此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佚名唱述,白祖额搜集,段贶乐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单行本,32开,87页,1 600余行。(石辰)

十二月之歌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聚居区。古歌唱述哈尼族从一月到十二月的生产生活内容。歌词大意为:一月,哈尼族不畏天寒地冻,挖地备耕。二月,哈尼族忙着选种、盖房。三月,是农闲的日子,只待布谷鸟叫,就把种子撒。但是阿妈忙织布,阿爸忙编筐,姑娘忙采茶,儿童忙放牛。农闲的日子人不闲。四月,人们杀鸡祭献地神。种好山地,又来到田间犁田耙田。五月,是育苗栽秧的季节,家家户户起早摸黑,齐心协力把秧栽完。六月,薅草,过绕拉阿培节,杀牛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收。七月,谷穗打苞,薅草更忙,姑娘小伙恋爱也更忙。八月,稻谷即将成熟,哈尼人备好了新镰刀,编好了新箩筐,杀鸡祭献了地神,准备秋收。九月,家家户户忙收割、忙打谷、忙把谷子装进仓,姑娘小伙忙得没空谈情说爱。十月,山谷收完,人们又忙着钐地。钐完地,又忙着开新田。丰收的季节也是订婚的季节,桩桩喜事等待春天到。十一月,盖房人家忙着备木料,猎人背起火枪上山狩猎,妇女忙织布,为新年备新衣。十二月,哈尼人开始酿谷酒,高高兴兴迎接新年嘎汤帕。佚名唱述,高和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吴奔米奔》,32开,40页,896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朱继英)

浩伙腊伙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县、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古歌唱述哈尼族的物候节令和农事耕作,按照季节顺序,逐月唱述每个月动物、植物、气候和农作物的情况,唱述与不同的物候相对应的各项农事活动,并唱述耕作技术和不同性别的社会分工,唱述不同季节的节日庆典及其程序和礼仪禁忌等。杨伙杰唱述,白玉宝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文化厅白玉宝保存,16开,50页,1 000余行。(白玉宝)

斯奴捡奴 哈尼族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地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名为哈尼语音译,意为“草木萌发”。古歌按月唱述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产、生活习俗,是对哈尼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总结。歌中唱道:“冬月来到了,不要怕寒风冰冷,冬天是挖梯田的好时节,上山砍荞地,下山挖水田,田埂打成黑蛇背,灌满田水心安闲。”“旧的一月过去了,新的三月来到了,田中秧姑娘长大了,棕叶扎着长发要出嫁了,梯田伙子要讨媳妇了。秧姑娘出嫁时,拔秧的人手疼不要怕;梯田伙子娶媳妇时,栽秧的人腰酸不要紧。”李遮鲁唱述,李期博记录翻译,李期博、郭纯礼、赵官禄整理。收入《哈尼族叙事长诗集》,32开,20页,500余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李期博)

神马姻缘 哈尼族叙事歌。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谣唱述一个名叫龙取的小伙子,骑着一匹白花马去参加哈尼族的六月节。他去荡秋千时,把白花马拴在旁边的大树上,等他回来时白花马不见了,他心急万分,到处寻找。歌中唱道:“有一天,龙取收工回到岔路口,忽然一道银光闪,一匹白花大马现眼前。龙取把它牵回家,精心照料等失主,可是时过三月没人认,龙取就把白花大马养起来。龙取家中有了白花大马,日子过得一年胜一年,头年有衣穿,二年有余粮,三年有了金和银,四年成了大富翁。”原来白花马是天上女神的坐骑,神马一日能行九百里,一天能翻九十九座山。经过多方寻找,龙取才知道是一个名叫龙斗的小伙子把马牵走了。龙斗想娶龙取的小妹做妻子。龙斗闯过了龙取父母的各种考验。当龙斗与龙取的小妹喜结良缘时,白花马也回到了龙取的家。滔起唱述,李正有、马景泉翻译整理。收入《金平县长诗卷》,32开,14页,350余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9年编印。(李期博)

阿查与阿尼娥 哈尼族叙事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绿春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谣唱述罗玛寨有一个猎人阿查,与艾荷寨头人的女儿阿尼娥相恋,但是艾荷寨头人嫌阿查是个穷猎人,不肯把女儿嫁给他,两人只好悄悄地约会。阿查的母亲也反对这门亲事。有一天,她知道阿查要去会阿尼娥,就偷偷拿走他的弩箭。罗玛寨与艾荷寨之间隔着一座大森林,猛兽出没,常常使人丧命。阿查不知道弩箭被母亲拿走了,走到森林中,突然跳出一只大野猪,因为没有弩箭,他就被野猪咬伤了。当他打死野猪,挣扎着到约会地点时已支撑不住,等候在那里的阿尼娥赶紧抱住他,但他死在了阿尼娥怀里。艾荷寨头人十分恼火,就谎称阿查是因为偷马而被马咬死的,并按规矩要把阿查火葬。火葬那天,阿尼娥跳进熊熊火堆里,与心爱的人死在了一起。两人的骨灰无法分辨,艾荷寨头人只好把他俩葬在一起。过了一年,坟头上长出两棵会唱歌的树,唱得人人掉泪。艾荷寨头人派人来砍树,这时从树上飞出一对鸽子,双双飞到远方九条大江汇集的海边。一位天神被他俩的爱情感动,从海里取出纯净的水洒在他俩身上,他俩立即复活,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马蒲成唱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120页,2 400余行。(史军超)

密吾撮 哈尼族叙事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歌谣唱述的是:从前有一对青年,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长大后一同劳作,两人十分相爱。但是父母、寨老、贝玛、工匠、阿舅、阿婶、姑妈等等都不同意他们自由恋爱,于是两人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活。他们先逃到下半山的彝族地方,向彝族寨老、贝玛、工匠等请求,但他们都不同意他俩结婚;他俩又逃到河坝的傣家,高山的瑶家、苗寨,人们也都不同意他俩结婚。看见人间没有公理,他俩只好逃到地下(阴间),见到许多鬼怪灵魂,它们也不同意他俩的婚事。他们只好又逃到天上,访问大大小小的天神,但还是得不到同意。两人最后绝望,双双殉情。朱小和唱述,卢朝贵翻译,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20页,8 400余行。(史军超)

不愿出嫁的姑娘 哈尼族叙事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用“哈巴”调子吟唱。全歌由轻女、卖女、逼嫁、结婚、受苦、怨愤、逃跑、自由八部分组成,唱述一个饱受买卖婚姻迫害的青年女性的悲惨遭遇。歌词大意是:姑娘生来得不到爹妈的喜欢。如果生了男孩,爹妈笑得合不拢嘴,好吃好喝百般疼爱。如果生了女孩,就不管不问哭了也不抱抱。姑娘长大后,爹妈忙着瞧日子卖姑娘。嫁到婆家后,姑娘的地位十分卑微,弱小的姑娘要干大人的活计,鸡不叫要下箐底背水,背三转天才亮。姑娘力气小,水筒大,常常摔倒,婆婆又打又骂。姑娘身子轻,踩碓踩不起,婆婆就让她背着小娃踩。公公婆婆吃肉又喝酒,但姑娘刚刚端起饭碗,公公婆婆就把筷子打掉。姑娘想逃跑,又被抓回来关在牛圈里打。姑娘只好服毒自尽,但被好心人救起。姑娘逃回娘家,娘家人也不理她。受尽折磨的姑娘下定决心和这黑暗的社会抗争。她逃到远方,帮人干活,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并在帮工中找到合心的人,两人相亲相爱,终于过上了自由的生活。佚名唱述,魏其祥、李家有搜集记录,高冀整理。载《山茶》1979年第1期,16开,26页,1 800余行。(史军超)

妲耶与央才 哈尼族叙事歌。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聚居区。全歌分出生、童年、少年、青年四节,唱述妲耶和央才的成长过程,反映了哈尼族青年的恋爱生活。歌中唱述:两人同一个早上生下,像一窝脱壳的雏鸡,好听的名字是父母给的,小姑娘叫妲耶,小儿子叫央才。童年的妲耶、央才真快活,寨头寨尾到处去玩乐。木头当娃娃背在背上,摘来蒿枝杆儿搭起窝棚。十五六岁的妲耶眼睛像镜儿一样水汪汪,鼻梁像一条美丽的山梁,身段像棍子鱼一样苗条。十五六岁的央才,对着妲耶说,不要光忙纺线织布的事儿,你可记得过去哟,背着一个水竹筒的童年,背着两个水竹筒的少年。树上的鸟儿鸣叫在一起,地上的情人生活在一起。聪明的妲耶一片真情,能干的央才情意深深。妲耶和央才不分离,像树根生在一起,像树枝长在一起。妲耶和央才成了一家人。白祖额唱述,白祖额、阿罗翻译,国平、阿罗整理。载《山茶》1988年第3期,16开,4页,460行。(阿罗)

一娘生的兄妹 哈尼族叙事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歌谣唱述美丽的简收姑娘从小与本村小伙子拉颜一同成长并相爱,但因父母为她包办婚姻,她未能与拉颜成婚,只好逃婚出走,到处流浪,以乞讨为生。歌中唱道:“聪明的简收姑娘,她愿嫁的有一个,喜欢嫁的有一个,本村的伙子拉颜。像母亲同一早抱出窝的雏鸡,父亲同时撒下的荞种……虽然姑娘敢冒险,男儿不敢做挡风浪的人,说是宁愿没有老婆,他也不娶简收姑娘了。父亲许配的地方不愿去,伙子拉颜也不敢娶她,聪明的简收姑娘,右手拿着打狗棍,左臂挂着要饭箩,姑娘顺着一玛河去要饭……不知村头村尾,一家门内进十回;不知村头村尾,一个村子进十次。但是往下讨饭不饱肚,向上要饭不满箩。”白然黑唱述,白金明记录,杨羊就、白金明翻译整理。收入《缩最禾土玛绕》,32开,39页,700余行,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李克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