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云南古茶文化遗产,茶马古道线路

挖掘云南古茶文化遗产,茶马古道线路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双版纳的古茶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野生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较集中的产地之一。据初步调查,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和古茶园面积约5万亩。临沧地区驯化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凤庆县、双江县、沧源县、云县、临沧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典型的有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

挖掘云南古茶文化遗产,茶马古道线路

西双版纳的古茶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野生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较集中的产地之一。古茶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区地带。广泛分布在勐海县巴达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乡、勐宋乡,勐腊县象明乡、易武乡;景洪市基诺乡、大勐龙乡勐宋等地。其中最著名的为南糯山古茶园,面积近15000亩,是云南现存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树高一般在2米至5米之间,主干直径在0.2米以上。此外,分布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大茶树,其中著名的有勐海县的“栽培型茶树王”南糯山大茶树(1994年枯死)、“野生型茶树王”巴达大茶树,勐腊县的落水洞大茶树、苏湖大茶树、曼松大茶树等。据初步调查,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和古茶园面积约5万亩。

普洱市的野生茶树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分布于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两岸,海拔在1830—2600米之间。集中在镇沅县的九甲千家寨龙潭、千家寨大石房、九甲猴子箐、者东桃子箐一带,景谷县的困庄大地、大水缸、大黑龙塘,景东县的石大门、驴打泥溏、李家村、花石岩梁子,孟连县的腊福黑山,澜沧县的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普洱县的困六山、小高厂,墨江县的苍莆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多集中分布于小吊水头河头龙潭原始森林中,海拔2450米,属于野生大茶树群落。1991年,澜沧县境内发现的“过渡型茶树王”邦崴大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有1000年左右。澜沧县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园,据记载,现存古茶树多数是明、清以来种植或自然繁育生长的,树高一般在2米至5米之间,基部直径在0.2米以上,株距2米至4米。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野生茶树分布在7个县的29处,多为散生,均生长在原始森林中。

临沧市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海拔1050米至2750米范围内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人们在双江县勐库邦马大雪山、沧源县糯良大黑山与单甲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发现了种群数量巨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西北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米至2750米,分布面积12000余亩,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叶茶种群落。临沧地区驯化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凤庆县、双江县、沧源县、云县、临沧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典型的有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颈干径1.59米、株高9.3米、冠幅7米×8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冰岛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余株。2002年3月调查,现存有根颈干径0.3米至0.6米古茶树1000余株。冰岛古茶园的茶树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1981年,中国茶科所和云南省茶科所组成的茶树资源考察组,对临沧地区6县32个村(点)做了全面考察,采集栽培型茶树标本50份、野生茶树标本23份、近缘标本4份。

保山市境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在腾冲县古永、龙陵县镇安打摩山、昌宁县苟街以及保山市瓦窑道人山、瓦度黑龙井大岩子、阿贯山和高黎贡山东坡一带有成片的荒野茶及散生和近缘野生茶及进化型野生古茶树,多分布于海拔1700米至2500米的高山密林中,植株为乔木或半乔木型,树高5米至15米,群众俗称“大树茶”。保山市坝湾乡的大中寨、摆落塘、帮陇村,老营西河杉林果寨杨柳茶山,腾冲市团田乡,龙陵县镇安小田坝,施甸县关摆马村,还存续着三五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大茶树。保山市坝湾乡德昂旧寨,庭院、田埂边到处可见上百年的栽培型大茶树。

此外,在德宏红河、文山等州,均有少量古茶树分布,如德宏州潞西市的勐嘎野茶、瑞丽市的弄岛野茶、梁河县的大厂大山茶、陇川野茶,红河州元阳县的胜村野茶、金平县的铜厂苦茶,文山州广南县的革佣野茶、马关县的八寨涩茶、麻栗坡县的金厂大树茶,等等。(www.xing528.com)

古茶园和古茶树在云南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和茶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世界人类的历史遗产。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古茶树遗产资源,1992年林业部在《关于保护珍贵树种的通知》中,将野生茶列为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国际学术界根据印度阿萨姆存活的古茶树,倾向于认为茶叶原产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树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关于茶叶原产地的传统认知,改写了人类种茶的历史。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的、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中国的珍稀植物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多学科、多方面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茶史、世界茶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普洱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考察,对邦崴古茶树进行研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进行核型对比,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邦崴大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茶树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这一结论轰动了世界。此前的一个多世纪,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树强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云南普洱,印度《阿萨姆评论》(1993年第4期、第5期)刊载了研讨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4月17日)、香港文汇报》(1993年4月15日)、泰国《新中原报》(1993年4月15日)、菲律宾《世界日报》(1993年4月16日)纷纷报道云南省普洱山区是世界茶叶发祥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