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行为和归因训练相关

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行为和归因训练相关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生而言,这一行为后果便是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同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不同。而一个学习失败的学生则可能归属于:稳定性原因,仍然会失败,不抱成功期望,不作努力;不稳定性原因,失败的结果会改变,有成功的期望,作出努力。一般而言,奖励与惩罚是教育学生的辅助手段和方法。学习成绩与归因训练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困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

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行为和归因训练相关

学习心理学中,归因被认为是重要的行为指向,即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对人们的期待和预测产生行为效应,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后果。对学生而言,这一行为后果便是学习成绩的高低。

◆归因现论的基本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即是人们进行行为归因的内在原因。不同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不同。一般而言,人们归因时总是做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对自己的成绩常做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做外归因。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学习成功的学生可能归属于:稳定性原因会继续成功,有成功期望,作出努力,它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学习难度等;非稳定性原因,其成功的结果会改变,对成功不抱期待,不作努力,它是导致行为的相对易变的因素,有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而一个学习失败的学生则可能归属于:稳定性原因,仍然会失败,不抱成功期望,不作努力;不稳定性原因,失败的结果会改变,有成功的期望,作出努力。

教师的言行与学生归因

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归因起着信息或前提条件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因教师的言行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原因推理,并总是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

其中“赞扬与责备”、“指导与忽视”、“关怀与愤怒”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自觉性、成绩等影响最为直接。(www.xing528.com)

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利用其积极效应,尽可能避免不良效应的生成?一般而言,奖励与惩罚是教育学生的辅助手段和方法。前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良好行为的肯定评价,能使学生得于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起着鼓舞学生上进的作用。后者是对学生学习失败和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但是,我们必须使每个学生懂得,在奖罚运用中,能力和努力是可以补偿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者也应该明确,学生在容易的学习任务中受到表扬会作出这样的判断:成功结果是由于很努力,同时也表明自己学习能力太差。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那么他们便会感到自己低能力,以致失去自信心,结果丧失了表扬的积极功能。同时,在困难学习中因失败受到指责的学生会这样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努力,而不是不能胜任困难任务。所以,指责对学习者的高能力具有暗示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指责愈多愈觉察到自己有胜任学习任务的能力,从而增强今后成功的希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指导与忽视”、“关怀与愤怒”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前者指明教育者在课堂中对谁需要指导、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帮助、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指导等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慎重的考虑和选择;后者则强调教育者的情感成分对学生能力的自我知觉和期望有重要的影响,即是说,教师的言行及评价为学生的反馈推理提供了信息,学生的原因归因对增强或降低成功期望、自我评价、学习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

学习成绩与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困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行为后果归因过程中会因主观原因的需要或其他原因而出各种“归因误差”,为使他们消除误差使自己的归因达到比较客观,形成积极的归因过程,使归因偏差隆到最低限度,需要对学生中存在差的“归因误差”的学生提供积极的归因训练方法,寻求正确提高学习成绩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