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因研究:行为和事件原因归属分析

归因研究:行为和事件原因归属分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因,顾名思义是指原因归属,即将行为和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

归因研究:行为和事件原因归属分析

归因,顾名思义是指原因归属,即将行为和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讲,归因就是指寻找结果的原因,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是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目前有两个领域:一是归因认知过程论,主要是人们如何进行归因?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重点研究归因过程的机制。二是归因效果论,主要研究归因风格差异会引起人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哪些变化?对归因效果的研究拓宽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2.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是一个人具有的独特的归因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归因风格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内部和内部的、稳定和不稳定的、普遍和特殊的三种。归因风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个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归因方式折射出来。

一个人的归因风格可能是他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可能是特定的归因偏向导致其偏离现实生活。通常我们针对归因风格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研究,并进行相应干预,达到我们的目的。

3.归因风格训练研究(www.xing528.com)

归因理论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现实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Lewis和Daltroy(1990)就提出了归因理念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改善不恰当的归因,形成恰当的归因,改变归因的焦点,形成个人归因的特征。正是鉴于归因理论的指导作用,归因训练在归因研究中变得十分活跃。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对归因风格进行相应的干预,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的技能,形成比较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其基本的原则是:归因的变化能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改变了的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归因风格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团体训练法,通过团体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训的专业带领者的引导下,通过团体的形式,让参与者发现自己归因的特点,利用多种形式的技术,如角色扮演、集体讨论等,让参与者了解归因方式对其生活的影响,从源头上改变其归因的认知方式。(2)强化矫正法,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归因训练中,对个体所以做出的积极、合理归因给予强化,促使其形成科学的归因方式。(3)观察学习法,让个体观看归因训练的影片,利用个体对归因行为的解释,对归因方式进行训练。

4.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不良的归因模式与抑郁、攻击性、人际关系不良和动机不足的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负性归因模式中与抑郁有关的类型,主要是对负性内在的、稳定的和全面的归因以及对正向事件的外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归因。国外的早期研究就有许多涉及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Peterson等指出,由于低自尊和抑郁高度相关,与一般人相比,情绪低落或抑郁的人倾向于将消极事件的结果归于内在的、个人的和必然的原因,而将积极的事件归于外在的、特殊的原因。日本的研究者Shin ji Sakamoto和Masah iko Kambara(1998)对日本研究生所做的调查发现,不管是正性的事件还是负性的事件,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的人更容易感到压抑。

张学军研究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等的关系,大学生在对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维度、整体和局部维度的可控、不可控维度上得分越高,即越是感到原因是内在的、整体的、不可控的,那么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越低,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且,大学生所体验到的某一负性事件原因的不可控程度的大小,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

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概率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