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分析

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分析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根源之一。(四)学生个体的内因大部分的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总体来说,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学生发展中的过度压抑或者过度释放,从而形成了种种问题行为。

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分析

(一)家庭教育失误

霍金芝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儿童问题行为高度相关,如父母文化程度低、住房条件差、经济水平低、有不良生活习惯、与长辈共同抚养子女和对子女无社会交往培养等,都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极为不利的因素。

我国的家庭教育经常出现如下问题。

(1)重养轻教。一些家长只注意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而忽视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的品德培养,以致儿童错过从小养成良好行为的时机。有的家庭结构不健全,如父母离异或分居两地,孩子缺乏关怀爱护,增加了孩子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2)管教不当、宽严失度。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控制过严、粗暴打骂,使孩子形成对抗情绪、拒绝管教,或自暴自弃,甚至反抗成人管教;有些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毫无原则地放纵子女,甚至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也加以隐瞒、庇护,养成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胡作非为等根深蒂固的恶习。

(3)教育要求不一致。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和方式也不相同,如果父母之间各持己见、相互拆台,不仅会抵消正面的教育效果,而且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容易造成他们言行不一的行为作风。

(4)家庭成员品行不端,提供不良榜样。有的家长自身缺乏修养、言行粗鄙、品德恶劣,对孩子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也会受到一些人群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其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1)社会的不良风气、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是大众传播中诸如宣传暴力、迷信、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等书刊音像制品,由于其表现手法形象逼真,传播途径广泛,对于小学阶段辨别意识差、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些也是他们非常容易接触到的,因此,对小学生的危害性也最大。面对那些生动、可感的形象或情节,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将对他们的行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根源之一。也就是说,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与此前的不良交往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正是不良交往行为导致了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研究人员基于全国未成年犯的调查表明,他们中认为自己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朋友义气”的占到45.7%,排在全部10个犯罪原因的第二位。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生问题的产生与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密切相关。一般主要表现在学校方面和教师方面。(www.xing528.com)

1.学校原因

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缺少足够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管教;办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不当,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追求升学率,区分好班差班、好学生差学生,极易导致一些学生放任自流,形成不良行为。

2.教师原因

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部分教师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学生,对学生降低要求、放任自流;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训斥责骂,甚至变相体罚

(四)学生个体的内因

大部分的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智力发展落后和智力发展受阻是特别重要的原因。智力落后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进而消极、自卑、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

(2)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这类学生在低年级中比较多见,因为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容易出现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

(3)早期的创伤经验和个性的影响。早期经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如果孩子遭受过创伤性打击,可能构成其将来心理问题的根源;另外,早期的亲子关系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情绪的稳定与否,如果孩子遭受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心理和不良性格的形成。

(4)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心理冲突挫折常常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则容易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发生。消极的应付方式,如退缩、幻想、压抑、抽烟、吸毒、酗酒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寻求注意。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承认,感觉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有着强烈渴望别人关注的需求。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故意地表现课堂问题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的满足。

总体来说,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学生发展中的过度压抑或者过度释放,从而形成了种种问题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