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问题行为的分类与表现

学生问题行为的分类与表现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指那些妨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其智能发展或者给家庭、学校、社会的正常生活带来麻烦或威胁的行为。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以及学习问题与障碍。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进行的偷窃、施暴、恐吓勒索等行为的危害程度较社会上发生的此类行为危害性小。其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概念欠佳、人际关系不良、性偏差行为、性格及行为习惯不良和情绪不良。

学生问题行为的分类与表现

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指那些妨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其智能发展或者给家庭、学校社会的正常生活带来麻烦或威胁的行为。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以及学习问题与障碍

(一)品德性问题行为

1.厌学、逃学、弃学和离家出走

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是讨厌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经常被动学习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他们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走神、睡觉,还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对练习、作业、考试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漠然置之。当厌学达到严重程度时,甚至于会破坏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有的甚至还会出现逃学、弃学和离家出走的现象。

逃学是指学生未经允许,尤其是未经学校的批准又没有正常的理由而不来上学的行为。其行为表现是学生在逃学后多数不是待在家里,而是在外面或者在同学家中玩耍;有的则是成群结伙地逃学,逃学开始时只是偶尔一两次,如果没有教师或家长的及时介入,学生极有可能渐渐养成习惯。

弃学,常见于我国的农村地区,学生弃学去做童工、经商或者务农。弃学者家长往往对孩子教育漠不关心或是持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默许甚至强迫学生放弃学业。青少年过早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一方面不利于其自身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较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离家出走是指学生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一天以上。离家出走的学生多在8~18岁,且高发年龄段为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离家出走对学生的安全及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影响,老师和家长应该与青少年做好沟通交流,预防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

2.抽烟、喝酒及参加不良组织

近年来,未成年人抽烟和喝酒呈现出场合公开、程度加重和趋势上升的特点。抽烟和喝酒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家庭应控制孩子的消费,家长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校应加强管理,教师应做好说服教育的工作;政府应加强执法,严格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出售烟酒给未成年人。

此外,伴随着抽烟、喝酒等品德性问题行为,一些未成年人加入或结成不良组织,经常在一起抽烟、喝酒甚至是打架斗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3.偷窃、施暴、恐吓勒索

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主要是中小学生利用偷窃、施暴、恐吓勒索等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是培养其行为举止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中小学阶段,因为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极易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加上相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乏,未成年人对于偷窃、施暴、恐吓勒索等犯罪行为的后果没有相应的意识,甚至于可能由于在游戏及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得到的奖励而激起了他们模仿的欲望。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进行的偷窃、施暴、恐吓勒索等行为的危害程度较社会上发生的此类行为危害性小。但是教师为避免行为后果的进一步升级,也必须做到关心学生,早发现、早制止学生的此类行为,以避免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心理性问题行为

中小学生心理性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一般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

1.一般适应性问题

一般适应性问题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失调。其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概念欠佳、人际关系不良、性偏差行为、性格及行为习惯不良和情绪不良。

(1)自我概念欠佳。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觉察与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中小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因此会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自我同一性混乱,以及会引起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情况的发生。

(2)人际关系不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当前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同伴之间的交往,加之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管束等,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以致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敏感,导致情绪压抑和无助,并出现行为的不合群和孤僻等人际关系发展不良的现象。

(3)性偏差行为。学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与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青少年的性意识通常表现为被异性吸引、渴望了解性的知识、常想到性的问题、性幻想以及做性梦等。由于当下学校和家庭性教育缺乏等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身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异性交往失当、自慰焦虑、青春期发育焦虑、性角色认同障碍、性代偿行为等。

(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一般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地保护、骄纵和溺爱,或者管教过分严厉、苛刻;学校教师的体罚行为、忽视或冷落;自己的自我评价过低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等原因造成的。这样持续下去会使学生的性格缺陷固化,进而阻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www.xing528.com)

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刻板行为、吸吮手指、遗尿和多动症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较多,但一般来说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儿童神经系统先天缺陷,在后天没有及时接受系统的矫正或治疗措施;第二点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好奇对不良行为的模仿没有被及时纠正。

(5)情绪不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滋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一些常见的情绪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等;另一种是一些一般的情绪问题,如愤怒情绪、紧张情绪、急躁情绪、冷漠情绪等。

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心理障碍指个体由于受到不良刺激而引起的十分普遍、常见的心理活动异常现象,包括神经官能症和变态人格。

例如,遇到挫折后,或愤怒攻击,或消沉自卑;考试前的过分紧张等。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经过特定的治疗,只需要自身逐渐消除不良生活事件的不当影响,寻求一定合理应对方式即可。但是,当教师发现学生长期处于特定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明显的焦虑、抑郁、紧张、愤怒、压抑等状态时,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

(2)心身疾病指由生物、遗传、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或行为障碍。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神经性皮炎等。

3.其他

属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行为问题,主要有精神病自闭症、自杀等。

(三)学习问题与障碍

学习问题与障碍指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具有学习问题与障碍的学生在个性品质、行为特征和社会技能上都表现出与一般儿童有所差异。有关学习障碍行为特征的研究发现:与非学习障碍学生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如较低的社会熟练性;任务定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差;责任感低,有更多的任务放弃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更多的干扰课堂的行为。

学习问题与障碍主要有两类问题,一类是学习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统合失调型——视觉、听觉、动作功能失调,造成书写、绘画、阅读、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低下。

(2)理解和记忆失调型——不能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理解和记忆,对较为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领会。

(3)学习策略失调型——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自我管理时间和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另一类是一般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有头无尾,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慵懒、拖沓,学习迁移能力差,易形成习惯性惰性及自慰心理;社会适应技能缺陷,凡事都要依赖别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不良,学习目的不明确,呈现出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都很差。

(3)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多停留在短暂、肤浅的消极水平上,具有游移摇摆的特点,缺乏强大而稳固的动机支持。一般而言其动机水平低,目标不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不统一,动机只表现在口头上,很少落实在行动上。

(4)问题行为、违纪行为、自我控制力差,不易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寻求反面心理补偿,出现逆反心理及情绪对抗。

(5)自我评价差,容易挫折、忧郁、焦虑、窒息、压抑,易自卑及封闭。

(6)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对人对事缺乏兴趣;或学习兴趣肤浅、范围狭窄、不能稳定持久,易于“见异思迁”,带有情绪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