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淆认知与错位归因:探索人类行为成因

混淆认知与错位归因:探索人类行为成因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对于正性行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进行个性归因;而对于负性行为,他们更倾向于进行情境归因。这两位科学家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科恩指出,各种不正常的心理,每种都包含了遗传或先天的不正常因素,却常常被归因为忽视、虐待等。

混淆认知与错位归因:探索人类行为成因

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复杂,我们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会对因果归因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常出现的一种谬误就是将统计关系视同于因果关系

例如,有一个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亚利桑那州死于肺结核的人数比其他州多,这是否意味着该州的气候容易生肺病?其实结论正好相反: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对害肺病的人有好处!也恰是这个缘故,数以千计的肺病患者纷纷前来,自然就“抬高”了这个州死于肺结核的平均数。再如,一项研究表明,在某个城市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的人数和啤酒的消耗量都急剧上升,这是否表示喝啤酒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概率?非也!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

自然现象的产生往往受到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支配,这种因果关系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分明。有一年,人们观察到有不少候鸟成群结队地飞回东湖越冬。当地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因为污染减轻了,湖水变清了。但武汉有一名记者却在闻到从湖水中散发出的臭气时产生了怀疑。经过现场观察和采访专家,他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些候鸟(主要是红嘴鸥)的到来,恰恰是因为它们看中了东湖的污染!原来,受污染多年的东湖,藻类大量繁殖、菌虫密布,聚集了红嘴鸥越冬喜食的大量食物。这才是吸引成千上万只候鸟到这里来越冬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归因理论”——关于人们如何进行“因果归因”的理论,也就是对行为和行为之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归因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情境归因,但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或限制,也就是常常会犯“基本归因错误”(也叫“对应偏见”)。换言之,对于正性行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进行个性归因;而对于负性行为,他们更倾向于进行情境归因。这种我们通常意识不到的思维偏见,往往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人、事的正确判断。

心理学家常常提到的一种以“内省”和“外视”呈现的归因效应也较为普遍。比如,一位老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如果他的学生成绩提高了,那么他就会认为是自己教学有方(内省);如果学生的成绩变差了,那么他会归罪于这些学生的基础太差,或是前任老师的能力太差(外视)。同样的道理,当新员工业绩优秀、表现突出时,上司会认为是自己管理有方(内省);反之,如果员工没有达到理想的业绩,上司就会解释这是由于这个员工无能或愚笨(外视)。(www.xing528.com)

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科学研究的要义是探求因果律,并不断地验证因果关系的假设。千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向我们显示,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在科学史上,通过发现新机制而促使学科产生进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我曾经谈到过的一个事例,当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最初提出细菌引起溃疡的观点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胃内酸度太高而不适于细菌存活,所以不存在细菌引起溃疡的机制。后来,由于发现幽门螺杆菌产生氨气中和了胃酸而使自己生存,这就排除了细菌—溃疡机制的不可信性。这两位科学家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但也存在相反的例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科恩指出,各种不正常的心理,每种都包含了遗传或先天的不正常因素,却常常被归因为忽视、虐待等。如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被归因于母亲忽视和冷漠的抚养方式;躁狂抑郁症被归因为归属需要未得到满足;病理性肥胖归因于婴儿时期的过量喂养和儿童时代食物获得不正常,唐氏综合征归因为母亲在孕期压力和紧张……研究表明,这些心理障碍与抚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多年来类似上述那样的解释被广为传播,损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和他们的家庭。

因果观念通常也可以看作是联系宇宙事象、了解事物之事理的方式,实则也是我们借以回观历史、解释现象所常用的思想方式。很欣赏史学家许倬云在《历史的大脉络》中所言:历史的陈述,只能是旁观者的角色,从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果,“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