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

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则聚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从学生自我评价的尺度来看,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最大增值效应体现在学生的可迁移性核心能力的提升,其增幅甚至超过了专业素养的提升。这反映了这两类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虽然在专业知识能力和公民意识形成持负面评价,但院校高等教育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增值效应却得到了肯定。

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

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了分类与概念界定(As-tin,1991;Bowen,1977;Mentkowski,Doherty,1983)。本章则聚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在调研中,本研究采用自我评估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各项能力做出测评。不可否认,由于评估者本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主观原因的存在,这种方式所获取的测量结果可能和本人实际能力之间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是,在指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能力自我评估结果与其所接受的大学教育训练以及各种学生生活经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意的关联性,那么应该承认这种能力测量方式还是具有其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这种自我能力评估方式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实际能力取向。

首先在考察学生的能力架构方面,本研究设定了22项观测题项,让学生以大学入学前为比较参照系,自我报告各项能力指标的变化程度,从而尝试全面综合地考察当前学生高校入学后的能力架构变化特征。在剔除了部分因子载荷低于0.5的题项后,总计18项观测题项纳入分析。我们推导出了对学生高校入学后能力架构增值的因子分析结果。其中的因子载荷是随机变量与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KMO检验测度为0.929,表明抽样充足度可以接受;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58500.3,所对应的伴随概率小于0.1%,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成功抽取出三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3.8%,18.2%和14.8%,对总方差的解释力约为56.8%。

公因子Fl反映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处理能力”等,帮助个体适应各类职业岗位变化,顺利开展职业活动,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特征的基础能力。这种能力在高校学生习得能力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岗位所需的共同基础。为此,将该公因子称为“核心能力”。公因子F2主要包括“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关心程度”“对重大政治事件的关心程度”“诚信度与社会规范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视角”要素,反映了高校学生作为公民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变革的感知和理念形成,为此称之为“公民意识”。公因子F3则反映了“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专业的操作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发展前沿的了解”“知识面和视野”,体现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称之为“专业素养”。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从学生自我评价的尺度来看,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最大增值效应体现在学生的可迁移性核心能力的提升,其增幅甚至超过了专业素养的提升。此外,公民意识的塑造也成为高校学生能力提升架构中不可忽视的取向。(www.xing528.com)

基于因子得分,显示了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能力架构变化的特征。显而易见,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中,“985”工程院校学生的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因子平均得分=0.164)和公民意识(0.065),但相比之下,这类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却呈现出微弱的降低趋势。与之极为类似的是“211”工程院校,但各项能力维度的增幅均低于“985”院校。

与上述两类研究型大学相比,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架构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两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公民意识的因子得分均值皆为负值,而核心能力因子得分均值为正值。这反映了这两类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虽然在专业知识能力和公民意识形成持负面评价,但院校高等教育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增值效应却得到了肯定。问题最为严峻的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三项能力维度的因子平均得分均为负值,反映了该类院校学生群体对于院校教育增值效应的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