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包容性创新推动高质量脱贫地区发展的研究

包容性创新推动高质量脱贫地区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容性创新针对脱贫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成熟、适用的技术,引导脱贫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BOP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包容性创新系统以吸收大量BOP群体的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基于信任关系形成松散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面向脱贫地区发挥各自的异质性。

包容性创新推动高质量脱贫地区发展的研究

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提升BOP人力资本,使得BOP群体积极参与到产业价值链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培育主导产业、增加资本积累。政府打造的价值生成系统,真正发现广大BOP群体的现实需求,帮助企业聚合社会各种资源,必然依赖于某一产业中的企业,需要企业深度参与,涉及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包容性创新针对脱贫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成熟、适用的技术,引导脱贫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BOP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从产业发展过程的角度看,包容性创新与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一致性(见图 2−12)。

图2−12 包容性创新与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www.xing528.com)

第一,针对性。传统的创新体制从客观条件上否决了脱贫地区BOP群体创新的可能性,但是传统创新体制中研究人员的创新欲望远比不上BOP群体的创新欲望,BOP群体在主观上急需摆脱贫困环境的限制,基本上是生存的需求,是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BOP群体生计之“轻”难以承受现代科技之“重”,针对BOP群体的有关技术普及率低、贡献率低、利用率低、转化率低,BOP群体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差、愿望低,一方面是技术潜在的经济利益流失,另一方面是针对BOP群体的技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不能把握BOP群体的真正需求,不能开发BOP群体的内生动力,最重要的是没能提高BOP群体自身对其能力开发的认识。包容性创新恰好符合这一状况。在创新主题上强调创新的全民参与、人人有责;在内容上,鼓励开发适合经济弱势者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重视提升经济弱势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程中,重视创造和扩大经济弱势者的经济机会;在结果上,经济弱势者的合理需求应该得到满足,社会趋于和谐稳定和包容。包容性创新既重视提升贫困者的可行性能力,扩大其经济机会与条件,又强调鼓励通过无处不在、人人有责的各种创新活动,开发适合他们需求、其经济水平能够承受得起的商品和服务,是一种全面参与、多管齐下、共同治理的贫困治理理念与战略模式。

第二,大众性。包容性创新站在脱贫地区的角度,从传统的线性、自上而下的技术产生与转移模式转变到非线性、合作、关联的模式中来,突出更广博知识的利用,这使得边缘群体成为创新伙伴具有了可能性。在大力开发低收入者市场的过程中,边缘群体不再是被动的受益者,不再被动地采用技术,他们和当地企业一起,不断改变知识产生和知识利用的方式。包容性创新系统以吸收大量BOP群体的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基于信任关系形成松散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面向脱贫地区发挥各自的异质性。通过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鼓励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勤劳致富,这正是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