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韵源流》与《日知录》、《六书音韵表序》的关联研究成果

《音韵源流》与《日知录》、《六书音韵表序》的关联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诗》用韵,《周易》彖、小象、杂卦皆韵。《离骚》、《太玄经》、《易林》无不韵。唐郭知玄又附益陆书而为《切音》,孙愐以《切音》为谬,增加刊正,别为《唐韵》。绍兴间,毛晃之《增韵》行,而向之《广韵》渐废。本段抄自戴震《六书韵表序》、雍正《音韵述微御制序》:韵书始萌芽于魏、晋李登之《声类》。《音韵源流》篇主要抄自戴震的《六书音韵表序》,而辅之以《日知录》、《音韵述微御制序》等文。

《音韵源流》与《日知录》、《六书音韵表序》的关联研究成果

【原文】

文之有韵,自六经始。虞廷赓歌,韵之最古。《毛诗》用韵,《周易》彖、小象、杂卦皆韵。《离骚》、《太玄经》、《易林》无不韵。其不韵者,散体之文耳。然其时用韵,本诸天籁,依其声而协之,初无韵书之准也。

【辨伪】此段抄自顾炎武《日知录》“易韵”条:

《易》之有韵,自文王始也。凡卦辞之繁者时用韵。《蒙》之“渎”、“告”,《解》之“复”、“夙”,《震》之“虩”、“哑”,《艮》之“身”、“人”是也。至周公则辞愈繁而愈多用韵,疑古卜辞当用韵。……故孔子作彖象传用韵,盖本经有韵,而传亦韵,此见圣人述而不作,以古为师而不苟也。

【原文】

韵书始萌芽于魏、晋李登之《声类》、梁沈约之《韵谱》。积三百余年,隋陆法言等撰《切韵》。唐郭知玄又附益陆书而为《切音》,孙愐以《切音》为谬,增加刊正,别为《唐韵》。其时沈约诸韵书亦无存者,宋陈彭年、邱雍之《广韵》计二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丁度、宋祁之《集韵》计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大概本陆、孙二家而刊益之,而《广韵》最为近古,世儒多称为《唐韵》。《集韵》颇訾陈彭年、邱雍,引用旧文,繁简失当。景祐以还,列学宫而通行者,则《礼部韵略》,止收九千五百九十字。他如王宗道之《指元》,特详切音,吴棫之《韵补》,多收古书,是殆即韵中而通其意者耳。绍兴间,毛晃之《增韵》行,而向之《广韵》渐废。淳祐中,平水刘渊始并为一百七部,又增四百三十六字,名《壬子新刻礼部韵略》,是韵之失,不在二百六部之分,而在一百七部之合。元阴时夫又并上声之“极”于“回”,存一百六部,较礼韵、毛、刘韵刊落三千一百余字,有字极古而刊者,有讹字、俗字而阑入者,讹误不一,而当时或目为《沈韵》,或目为《平水韵》,误矣。黄公绍之《韵会》,分并依刘,而笺注较博,增字至一万三千五百二十二字,泥七音、三十六字母之说,颠倒杂糅。议者谓唐、宋韵部分亡于刘,音纽乱于黄,信哉!明初乐凤韶、宋濂等撰《洪武正韵》,删并分部,省为七十六韵,而并“冬”于“东”,并“江”于“阳”,后以其未当合。刘三吾校勘黄公绍《韵会》,书竟不行。词人相承,惟用平水刘韵。隆、庆间,潘恩之又有《诗韵辑略》,又分二百有八部。总之,自梁而下,韵书益密,而于经愈病。唐、宋诸韵惟《广韵》犹不甚坏,其余徒供词人之用而已。至本朝诸儒起,而古韵乃渐讲明。顾炎武谓古音止有十部:一东、冬、钟、江,二脂、之、微、齐、佳、皆、灰、咍,三鱼、虞、模、侯,四真、臻、文、谆、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五萧、宵、肴、豪、幽,六歌戈,七阳、唐,八耕、清、青,九蒸、登,十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江慎修于“真”以下十四韵、“侵”以下九韵各析为二,萧、宵、肴、豪及尤、侯、幽亦为二,故列十三部。而段氏玉裁谓《诗》三百篇之韵确有十七部,于顾氏十部、江氏十三部之后又确然分之。于今韵,则依《广韵》部分;于字书,则宗《说文解字》;于古音,则穷《三百篇》及群经有韵之文;于言古韵之书,则考顾氏《音学五书》、江氏《古韵标准》。以《三百篇》及周秦所用,正汉魏以后转移之音,而历代音韵沿革源流以见,而陆氏部分之故,及顾氏、江氏之未协者亦见,此诚千有余年莫之或省者,一旦而明白通晓者也。

【辨伪】本段抄自戴震《六书韵表序》、雍正《音韵述微御制序》:(www.xing528.com)

【戴震《六书音韵表序》】

韵书始萌芽于魏、晋李登之《声类》。积三百余年,至隋陆法言《切韵》,梗概之法乃具。然皆就其时之语言、音读,参校异同,定其远近洪细,往往有意求密,而用意太过,强生区别。至于虞、夏、商、周之文,六书之假借、谐声,《诗》之比音协句,以成歌乐,茫乎未之考也。唐初因法言撰本为选举士人作律诗之用……宋吴棫作《韵补》,于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转声通某”之云。其分合最为疏舛。郑庠作《古音辨》,仅分阳、支、先、虞、尤、覃六部。近昆山顾炎武更析东、阳、耕、蒸而四,析鱼、歌而二,故列十部。吾郡老儒江慎修永于“真”已下十四韵、“侵”以下九韵,各析为二;萧、宵、肴、豪及尤、侯、幽亦为二;故列十三部。古音之学以渐加详如是。前九年,段君膺若语余曰:“支、佳一部也,脂、微、齐、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汉人犹未尝淆借通用。晋、宋而后,乃少有出入。迄乎唐之功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于是古之截然为三者,罕有知之。”余闻而伟其所学之精,好古有灼见卓识……实千有余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按诸《三百篇》划然,岂非稽古大快事欤?

【雍正帝《音韵述微御制序》】

考古来韵书,沈约四声,其书不传,今惟宋陈彭年《广韵》,则就隋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本重加修订,收字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又宋丁度《集韵》至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其实行用者不出寻常经见之文,则虽多亦奚以为也。至诸家分韵皆二百六部,然其中有通用,有独用。通用者,名虽分而实合,是以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于独用者仍之,通用者并之,即今《佩文韵府》所因也。及明乐韶凤等奉敕撰《洪武正韵》,则减为七十六部,所收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六字,分韵一改古人之旧,诚未若今韵之繁简适用,损益得中也。又从来韵书主音,字书主义,二者不能兼赅,而审音与分韵又歧而为两。夫轻重、清浊,音也;平、上、去、入,韵也。韵显而易明,音微而难察。诗赋家所用惟韵,而不必审音。至诗余、词曲则兼辩音,而于平、上、去韵转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韵之大略也。

【本篇结论】

《音韵源流》篇主要抄自戴震的《六书音韵表序》,而辅之以《日知录》、《音韵述微御制序》等文。最后缀上一段结语:“故言古韵者,当以段氏为最精。而为韵学者,当以《三百篇》及群经有韵之文,较其异同,以证诸家之误,而不可以齐、梁以下之韵书绳三代以前之方音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