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影响与治理研究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影响与治理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B-Z方法的非线性微分动力学微分速率方程较好地刻画了在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中,自组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广泛地被应用于企业创新与成长[95][96]、产学研协同创新[97][98]和区域创新[99]等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中。因此本书认为将B-Z反应模型应用于供应链的研究中是可行的,可以丰富SCSR治理系统协同演化规律的理论研究成果。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影响与治理研究

协同学概念第一次是在1971年由赫尔曼·哈肯提出,他提出协同学意为协调和合作之意,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随着系统与外界不断的相互作用,该系统如何通过自身内部的协同作用,来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91]。后来,协同学还被认为是在某一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界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科学中的系统[92]。它由状态变量控制变量来描述一般的复杂系统,状态变量在宏观上来描述系统的行为状态,控制变量则通过不断地变化来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当系统发展到某一临界值的时候,某一状态变量就会成为促使整个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作用力,这一状态变量就为系统序参量,系统进而实现从混乱到有序的演化。演化过程如图2.4所示:

图2.4 供应链社会责任治理系统演化逻辑图

SCSR治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自组织性的复杂系统,因此协同学的思想可以有效地研究该系统的内部关系以及协同演化的问题。一方面,SCSR治理系统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既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又存在着相互的协作。另一方面从演进的过程来看,该系统刚开始也是渐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控制变量的影响,系统就会发生突变,并且在突变之后还会形成新一轮的循环变化,这个过程是不间断和不可分割的。这些特征是SCSR治理系统和协同学相结合研究的内在动力。(www.xing528.com)

B-Z反应是化学领域中的贝洛索夫—扎波金斯基反应,主要指在金属铈离子作为催化剂的情况下,丙二酸等有机酸被溴酸氧化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总称[93]。它是一个反应过程非常复杂,具有典型自组织性质的系统,但是最终反应落在了三种关键物质上,其基本原理可用如下方程所表示[94]

其中:A、B、C分别表示三种关键的物质,X、Y为参与物质,r1,r2到r5为影响反应的反应速率,h是C再生成B的能力。在反应过程中,从微观方面看,各粒子在不断地做大量的无规则混乱运动,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从宏观方面来看,该反应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从空间上来看,随着不同浓度反应物的自组织运动,会产生红—蓝颜色变化的花纹效果。从时间上来看,其颜色的红—蓝变化会反复出现,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由于B-Z方法的非线性微分动力学微分速率方程较好地刻画了在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中,自组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广泛地被应用于企业创新与成长[95][96]产学研协同创新[97][98]和区域创新[99]等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中。由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等组成的SCSR治理系统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复杂过程。类似于B-Z反应中粒子之间无规则的运动,SCSR治理系统各节点企业在自身职责和盈利的范围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并没有有序的行为。B-Z反应会出现花纹图案,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SCSR治理系统会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配合下,相互协作,从而提高治理和盈利能力,并且所获得的效益也不仅仅会是各节点企业单个效益之和,总体而言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因此本书认为将B-Z反应模型应用于供应链的研究中是可行的,可以丰富SCSR治理系统协同演化规律的理论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