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端午节的丰富多样与文化内涵的进化

端午节的丰富多样与文化内涵的进化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代演化,端午节的形式已然变得丰富多样、南北不同,其文化内涵也与时俱进,衍生发展。尽管时代不断发展,端午节始终是中国人自然观念、生命观念的表达。端午节习俗的“源”与“流”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端午节习俗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基于民族、地方传统的自豪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端午节的丰富多样与文化内涵的进化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代演化,端午节的形式已然变得丰富多样、南北不同,其文化内涵也与时俱进,衍生发展。

无论是流传的纪念屈原还是纪念伍子胥,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支柱,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节日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崇敬,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爱国文化的认知。比如龙舟这一习俗所表达的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随着端午节的传承,每一代中国人不仅传承了节日的精髓,更是传承着自古以来的爱国、统一的民族思想。“竞渡”划龙舟也已然是南方端午节的代表,湖南尤盛。

节日当天佩香囊、戴荷包是民间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悬挂艾草、撒雄黄酒等用于驱赶虫蚁的习俗。除了香囊荷包,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还介绍了打鸭蛋络子,食雄黄酒,画一字虎等习俗。民间还盛行佩戴五色丝线,俗称五彩绳,直到现在在端午节将要来临之际,很多商家也会争相制作贩卖五彩绳,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当日的清晨,大人们都会给自己的孩子戴上五彩绳,直到端午节后第一次洗澡或第一次降雨来袭,才能将五彩绳解下,并且要扔到河里。据说佩戴五彩绳是为了让儿童躲避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可以保儿童安康。(www.xing528.com)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明清端午节俗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避毒与游赏上,明代北京从五月初开始,至初五日,家家打扮小闺女,给她们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娘家。这天称为“女儿节”。宫廷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止,宫眷内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这是宫中的端午。民间端午日,京城人在午时前群入天坛,午后方出,名为“避毒”。除了这种空间的躲避外,人们更多的是积极地防护,饮菖蒲酒,以艾插门,用雄黄涂耳鼻,名为“避虫毒”;家家悬挂五雷符,小儿用五色线做成端午索,系在手腕上;男子戴艾叶,妇女头上簪五毒灵符,五毒符是用纸画制作的蜈蚣、蛇、蝎、虎、蟾等。

尽管时代不断发展,端午节始终是中国人自然观念、生命观念的表达。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习俗在发展中丰富,在交流中融合。端午节习俗的“源”与“流”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端午节习俗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基于民族、地方传统的自豪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