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共同体

建立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共同体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和国家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对人民文化权益进行保障。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对人民文化权益的根本保障。当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制度已逐渐建立起来,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去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从外部环境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制度的落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建立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共同体

党和国家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对人民文化权益进行保障。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对人民文化权益的根本保障。当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制度已逐渐建立起来,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去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从外部环境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制度的落实。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推出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两个文件,之后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尽管当前已有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但历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的问题告诫我们今后仍需继续完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其的关注度,将全面依法治国全盘贯彻于工作之中。同时,不仅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还要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依法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由于各地区的特色、各民族的特色都需要更为有针对性的法规。因此,要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加强加快制定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法律规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治化水平。

引导人民对文化的共建共享。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人民才是国家及社会的主人。因此,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扮演好主人翁角色相当重要。首先,要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还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基于此,主动参与社会性文化活动应该成为人民的自觉行为,拥有文化自觉才能提升文化自信,才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进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此外,人民不仅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公共文化治理格局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最后,要加强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文化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让更多的青年优秀人才能够参与到基层文化管理的工作中来,从而提升文化管理的服务水平以及灵活性。

鼓励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激发社会整体活力。其中,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补给力量,它将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或者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组织可以提供许多非盈利性质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而社区及其组织,是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共同体,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紧密相连,因而更加具有可参与性、针对性等,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因此,要注重充分调动社区及其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社会群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制度的贯彻和落实贡献一份力量。(www.xing528.com)

此外,还要发挥出各种类型的新闻文化媒体、网络平台等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中的报道、宣传及引导等作用。只有这样,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