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研究成果

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来说,柏林问题涉及联邦德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与它的重新统一问题密切相关。联邦德国在柏林问题上持强硬态度,反对西方盟国与苏联达成妥协。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进程表明,美国越来越不愿意为德国重新统一承担义务,美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支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东西方缓和的障碍。[4][美]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73页。

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研究成果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比,本书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的视角:本书重点探讨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德美关系,并将这一期间的德美关系与之前的两国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第二次柏林危机对德美关系的影响。

(2)研究内容的拓展:与以往研究只侧重于美国的外交决策不同,本书力图对联邦德国的外交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对美国及整个危机进程的影响予以足够重视。

(3)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①联邦德国作为与柏林问题密切相关的国家,有自己的利益关注点。相对于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来说,柏林问题涉及联邦德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与它的重新统一问题密切相关。联邦德国在柏林问题上持强硬态度,反对西方盟国与苏联达成妥协。在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当美国要表现出过于妥协的态度时,联邦德国甚至不惜以恶化德美关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进而对美国的政策制定施加影响。从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没有达成对联邦德国不利的协议来看,联邦德国的政策取得了成效。②德美之间的分歧使得西方联盟不能在对苏谈判中拟订共同的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危机的顺利解决。③与对方决裂,不符合德美双方的国家利益,所以即便有分歧,关系甚至一度紧张,但并没有走向破裂,而是在关系紧张后想办法来修补。④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盟主,在决定冷战的战略方向时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美国根据自身利益所作的战略调整具有指导意义。但在总的战略调整下,涉及具体的政策,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关的政策,这种战略调整的步伐就要受到这些相关国家的影响。在德国问题上,美国必须听取联邦德国政府的意见。联邦德国对于重新统一立场的坚持,对于德国东部边界和东德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美国谋求与苏联实现缓和的步伐。⑤美国虽然对德国的重新统一采取了支持态度,但这种支持并不是全心全意的,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因而也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有效的行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进程表明,美国越来越不愿意为德国重新统一承担义务,美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支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东西方缓和的障碍。对于联邦德国来说,在谋求欧洲局势缓和和追求重新统一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

【注释】

[1]Joseph L.Nogge&Robert H.Donaldson:《苏联第二次大战后的外交政策》,黄宗浩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第133页。

[2][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盛冰、朱立群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494页。

[3]笔者注:本文所提到的德美关系,指的是美国与联邦德国之间的关系。

[4][美]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73页。

[5]Friedemann Bedürftig,Taschenlexikon Deutschland nach 1945,München:Piper,1998,S.115.

[7]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Diplomatic History xviii:2(Spring 1994).

[8]Kori Schake,“A Broader Range of Choice?US Policy in the 1958 and 1961 Berlin Crises”,John P.S.Gearson&Kori Schake(eds.),The Berlin Wall Crisis:Perspectives on Cold War Alliance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2,pp.22-23,p.27,p.33.

[9]Alfred Grosser,TheWestern Alliance:European-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1945,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80,pp.239-248.

[10]Jill Kastner,“The Berlin Crisis and the FRG,1958-1962”,John P.S.Gearson&Kori Schake(eds.),The Berlin Wall Crisis:Perspectives on Cold War Alliance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2,p.125,p.143.(www.xing528.com)

[11]Frank A.Nin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Question since1945,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5,p.125.

[12]Wolfram F.Hanrieder,Germany,America,Europe:Forty Years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p.167,pp.172-173.

[13]Frank A.Mai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New York:St Martin's,1996,p.96.

[14]Thomas A.Schwartz,“The Berlin Crisis and the Cold War”,Diplomatic History,Vol.21,No.1(Winter 1997).

[15]Hans-Peter Schwarz,Adenauer,Der Staatsmann,1952-1967,Stuttgart:Deutsche Verlags-Anstalt,1991,S.749.

[16]Gordon A.Craig,“Konrad Adenauer and the United State”,The American Impact on Postwar Germany,Reiner Pommerin(eds.),Providence:Berhahn Books,1995,p.9.

[17]Joerg Wehrenpfennig,The Limits of Accommadation:How Khrushchev,Ulbricht,and the Western Allies Failed to Neutralize West Berlin,1958-1960,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2004.

[18]其他与本论文选题有关的重要著作还包括:John P.S.Gearson,Harold Macmillan and the Berlin Wall Crisis:The Limits of Interest and Force,London:Macmillan,1998;Erin Rose Mahan,The Burdens and Dilemmas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John F.Kennedy,Charles de Gaulle and Western Europe,1961-1963,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Virginia,2000;Robert M.Slusser,The Berlin Crisis of 1961,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73;John C.Ausland,Kennedy,Khrushchev,and the Berlin-Cuba Crisis,1961-1964,Oslo: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1996;Jean Edward Smith,The Defense of Berli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3;Michael Beschloss,The Crisis Years:Kennedy and Khrushchev,1960-1963,New York:Burlingame,1991;Hans-Jurgen Grabbe,“Konrad Adenuaer,John Dulles,and West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John Foster Dulles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Cold War,Richard H.Immerman(eds.),Princeton,N.J.:Princenton University Press,1990;William Burr,“New Sources on the Berlin Crisis,1958-1962”,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Fall1992).

[19]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1958-1959.Washington: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1993;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1959-1960.Germany,Austria Washington: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1993;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1961-1962.Washington: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1993;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1962-1963.Washington: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1994.

[20][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21]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吴友法:《冒险、失败与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丁建弘、陆世澄、刘祺宝:《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1945—1990》,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萧汉森、黄正柏:《德国的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周琪、王国明:《战后西欧四大国外交(英、法、西德、意大利)1945—1980》,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石斌:《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1952—195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陈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美关系》,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张屹峰:《第二次柏林危机与美国对德政策的演变》,载《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崔丕:《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联邦德国政策新探讨(1953—1960)》,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2期;刘馗:《阿登纳时期德美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张屹峰:《论第二次柏林危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23]陈郴:《冷战时期的德美外交关系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6—1961)》,载《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4期(2000年5月);刘馗:《论柏林危机(1948—1961)与冷战初期的德美关系》,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