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海约翰通牒》与瓜分危机:第二次缓解

美国《海约翰通牒》与瓜分危机:第二次缓解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中国人“极端反对瓜分”,于是美国政府就提出这项《通牒》。正是在拳民京、津鏖战,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的高潮声中,美国政府于7月3日发布了关于“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的《海约翰通牒》。

美国《海约翰通牒》与瓜分危机:第二次缓解

(1900年7月3日)

义和团运动全面爆发以后,使美国朝野“大为震惊”,并引起普遍注意。一时“有关中国的消息和文章,数量之多,前所未见”。美国金融资本家“因为轻易地战胜了软弱的西班牙而洋洋得意”,“他们迈步登上了世界舞台”,自以为“没有任何事情或任何人是值得惧怕的”。但是,他们却惧怕由于不曾取得在华势力范围而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没有自己的一份,因此,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赶忙在1899年9月抛出了所谓对华“门户开放”的通牒。如今,中国突然地全面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美国政府在列强联军《大沽宣言》的发布和所谓《东南互保章程》的议定以后,又抓紧时机于1900年7月3日向列强发布了阐明美国目的和政策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海约翰通牒》。它声称:

“值此中国局势处于紧要关头之际,美国自宜就目前情况所允许的范围内,阐明美国的态度。我们坚持我们在一八五七年所提出的政策,即无论如何必须在根据条约规定的治外法特权和国际公法的保证下,维持同中国的和平,促进合法的贸易,保护我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如果我们的公民遭受冤屈,我们将提出要肇事者承担最大的责任。我们认为北京事实上已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因而权力和责任实际上已移归地方上的各省当局。只要他们不公开与叛乱串通并行使他们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权力,我们就认为他们代表着中国人民,力求同他们保持和平与友谊总统的目的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与其他列强采取一致行动:第一,打开北京通路并解救那些陷入危险的美国官员、教士及其他美国人;第二,对于那些在中国各地的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提供一切可能的保护;第三,看守和保护美国的一切合法利益;第四,协助防止骚乱向帝国其他省份蔓延并防止此类灾难的再发。当然,预报到达这个最后结果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但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谋求一项解决办法,这种办法可以给中国带来持久的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保护条约和国际法所担保给予友好列强的一切权利,并维护世界各国在中华帝国各地区进行平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以上就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美国总统麦金雷的同意下送致列强的通牒。就《通牒》的全文来看,美国政府认为,在义和团“叛乱”(rebellion)已使中国局势处于紧要关头,即转折点之际,一方面深恐拳民运动扩大,把所有的美国人都驱逐出去;一方面又深恐列强乘机根据其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而使自己落空。在双重恐惧下,他就一方面声明支持各省当局,具体地说就是东南督抚如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对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的保护:另一方面又声称,必须在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治外法特权的基础上“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因为如果中国遭到瓜分,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就不会作为实体而存在了。结果是,美国的在华利权也就随着中国的瓜分而付诸东流,同样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美国政府就在联军《大沽宣言》发布之后不到两个星期,向列强送致了这个“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的通牒。“领土与行政的实体”这个短语的意思,就是“领土与行政的完整”或“领土的完整与行政的独立”,后来它被这后面的两个短语所代替了。帝国主义列强都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瓜分中国领土乃是引起义和拳起义的最重要的原因;美国政府当然也懂得这一点。1900年夏季“北京城内和北京周围的纷扰,多少是由于外国侵略和欧洲列强割去中国领土而引起的”。“如果把在中国所干的那种有关强制吞并和侵占领土的勾当试行于英国,那么我国每一个人都会奋身而起,拿起武器来阻止那些没有合法权利的列强或个人进入我国”的。“在义和拳叛乱时期,为了充分理解关于欧洲列强在远东的地位,就必须记述他们在直接冲突发生之前那几年中对中国的领土侵略。在这次中国反对西方的最后的大变动中,领土侵略乃是所有直接原因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领土侵略之事从来不曾发生过的话,那么是否会发生这次叛乱就是很可疑的了。这幕历史上卑鄙的一页主要应归因于欧洲的领土贪婪。”正因为中国人“极端反对瓜分”,于是美国政府就提出这项《通牒》。它有助于保持美国的在华权利,因为它事先声明这是以不平等条约的坚持为前提的。(www.xing528.com)

自6月10日帝国主义列强派出西摩尔联军,发动侵略战争屡遭失利以来,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的发布,声明“断不侵犯地方”,说明了他们企图利用军事手段来瓜分中国领土的失败,并说明他们还企图把武力针对拳民起义这一点上来阻止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但是,这后一点的影响甚微,京、津鏖战显示出起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单是军事上的《宣言》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政治上的保证。6月26日所谓《东南互保章程》的议定,英国被迫默许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而“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形成了一种中外互保的局面,这就开始从政治上局部地涉及到这个问题了。不过,据上海英领事霍必澜致索尔兹伯里电报来看,到7月5日,义和团运动还正在发展,正在扩大“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问题在于天津鏖战的结局如何。看来为了阻止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从他们本身的利益出发,必须从政治上全面地来提出不瓜分中国领土的问题,即不宣布他们在华的势力范围为他们自己的殖民地或保护国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在义和团运动中已经不可能这样来宣布了,因为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失利。在军事势力达不到的地方去侈谈什么殖民地或保护国,岂非痴人说梦。更何况在拳民的京、津鏖战中,他们在华的官员、传教士和侵略军队已经吃尽了苦头。他们往日那种以殖民者的身份君临中国的威风早已丧失殆尽,象征他们统治权力的教堂、跑马场、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等,“坛场宫馆”在起义地区早已大部化为灰烬,真是一副“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的局面。这些都是他们要抢占中国的领土、引起中国人民的义愤所导致的。对此,他们又有什么值得怨天尤人的呢!不过是自作自受罢了。

正是在拳民京、津鏖战,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的高潮声中,美国政府于7月3日发布了关于“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的《海约翰通牒》。这个《通牒》正式声明不瓜分中国,比起《大沽宣言》的“断不侵犯地方”的纯粹属于军事行动的范围来说,要明确得多了,并且它是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作为帝国主义列强成员之一的美国,第一次从政治上全面地来提出不瓜分中国领土的问题的。有人把它看作是过去“门户开放”政策的重申。其实,“根据赫德的看法,一八九九年九月海约翰的门户开放照会,对于中国的完整并没有提到,而且对于势力范围的扩充也没有提出限制。照会主要是关于保护中国的海关收入的”。只是在1900年7月3日的《通牒》中,“才提出了中国的完整问题”。这个不瓜分中国的问题,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声中,在其他列强的文件中也反映出来了。他们都对这个问题正在加以研究或正处于酝酿的过程中。6月30日,德国政府就提到了“应该避免不必要地摇撼或甚至瓜分中国,因为这不符合于我们的利益”。同一天,沙俄政府的驻德大使奥斯登·沙根就密电说:“柏林内阁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凡足以动摇中华帝国基础的事,都要避免,德国希望保持中华帝国的完整。它坚决反对瓜分帝国的主意,并努力希望和北京中央政府恢复关系”。美国政府之所以能较早地把这个问题正式向列强提出来,主要是由于它在华没有势力范围,包袱较轻的缘故。这个《通牒》在7月3日一经提出,同日,法国外长达嘉谢在法国国民议会下议院就宣称:“法国没有兴趣去促成或渴望中国的瓦解”,“法国急欲保持远东的均势”,它“不希望同中国去作战”。可见义和团运动之阻止列强瓜分中国,乃是大势所趋,不单单是美国政府才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海约翰通牒》当然也否定了当时保留在列强驻北京公使们手中的丁韪良的《四条措施》。按照丁氏自己的说法,他这《四条》与“推翻当前的朝代和帝国的正式瓜分”是有区别的、非正式的瓜分方案。不管它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它归根到底是一个瓜分方案。因此,在这个方案中,有“勒令皇太后归政”,即把慈禧太后流放充军的问题;有让光绪皇帝作为傀儡而复辟,即维持着中国领土的虚假的完整问题;还有在列强势力范围内的各省当局受该强国代表控制,即实际行政权的丧失问题,也就是慈禧所谓的“代收各省钱粮”和“代掌天下兵权”的问题。如今,在《海约翰通牒》中,所谓“勒令皇太后归政”的问题没有被再提出来了,与中国领土虚假的表面完整和行政权的丧失不同,它提出来“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即保持中国领土的完整与行政的独立,反对对中国进行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瓜分,形成了在义和团运动高潮中的中国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