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羡茗壶:中国茶文化的千奇万状

阳羡茗壶:中国茶文化的千奇万状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茶史的相关典籍之中,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紫砂器,是在明代人周高起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创始》之中。而清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之中也正是了这种说法。董翰在当时首创了菱花式壶,并且以文巧而著称于世。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所以当时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誉。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阳羡茗壶:中国茶文化的千奇万状

中国茶史的相关典籍之中,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紫砂器,是在明代人周高起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创始》之中。在这部典籍里,周高起记录了宜兴金沙寺的僧人用紫砂细土铸造茶壶的过程,“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据推断,这一段记载应该是写于明代成化年间到弘治年间(1465~1505年),有人认为最开始掌握紫砂壶制作工艺的应该是陶工,他们将技艺传授给了僧人。而清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之中也正是了这种说法。

*陶瓷展示

据《宜兴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出现了以为制作紫砂壶的大师供春,他所制作的茶具新颖而且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负有盛名。以供春的名字所命名的供春壶,被称为是“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在《陶庵梦忆》之中记载,供春壶可以和周鼎齐名而毫无愧色,其中最著名的树瘿砂壶堪称是世间珍宝,现在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另一件有明确纪年可供考据的紫砂壶是南京市博物馆里的藏品提梁壶,这把壶是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这件壶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后世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www.xing528.com)

明代的制壶大师很多,仅在嘉靖到万历年间,就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等高手。董翰在当时首创了菱花式壶,并且以文巧而著称于世。赵梁、袁锡、时朋则是以古拙见长,赵梁制作了很多提梁壶,被称之为“四大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但却不多,所以鉴赏家都很注意鉴别与考证。到了明代后期,紫砂壶大师时大彬和弟子李仲芳、徐友泉三人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美誉。时大彬是万历年间的人,他的父亲就是时朋,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紫砂壶,模仿供春壶,后来又认识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提升了自己品茶的理论,在此启发之下自创一格,专门做小壶。时大彬的壶所用的陶土混杂着炮砂,不务妍媚,朴实雅致,点缀在精致的茶几上,更加符合品茗的乐趣。与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仲芳、惠孟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所以当时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誉。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万历时期制作紫砂壶的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伯荂、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万历后期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蔑轩和郑子候等。这其中,陈仲美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他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而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也只是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惠孟臣是对紫砂壶在欧洲的流行有最大影响的艺人,他第一个制造梨形壶,其中一些随中国茶叶初次介绍到欧洲的同时就远销欧洲,以至于英国陶工开始自行制造茶壶时,均仿效惠孟臣的梨形壶。明末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