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扬中国茶文化的陋室品茗

传扬中国茶文化的陋室品茗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她的茶室里,朋友们纷纷夸赞这紫笋茶清香好喝,都被紫笋茶的茶香茶味吸引,再听张女士的生动讲述到茶山的经历及紫笋贡茶的历史,增加了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张文婷女士听说我在写《紫笋茶缘》一书,专门写了文章,介绍她在美国纽约的茶室,紫笋茶香已飘越万里,芬芳在美国的茶盏,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也在异国展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传扬中国茶文化的陋室品茗

紫笋苑接待了许多国外的朋友,这茶缘是我女儿的功劳。女儿陈凌一毕业于上海大学英语系,现从事文化传媒的翻译及拍摄、制片等工作,有时她接待国外一些知名的摄影家及一些国家的电视台摄制组等在中国各地拍片结束后,就会带这些国外的朋友来紫笋苑喝茶,一是放松一下心情、解除拍片的疲劳,二是可以让他们了解一点中国的茶文化中国茶的魅力,也确实影响了这些国外友人,他们都为品尝到好茶而高兴,有的朋友再次来中国时,又会到紫笋苑喝茶,或拍摄喝茶的场景。

本章第一节陋室听雨中讲到,有两位初次到中国的法国男、女青年,来这里喝茶后,非常愉快,回国后,在他们的网页上介绍了在上海的喝茶经过及留下的美好印象。没想到时隔十多年后,竟又联系上他们了,随着岁月的脚步,他俩已成了一对夫妇,生活巴黎附近。他们听我女儿说我在《紫笋茶缘》中提到他俩在紫笋苑喝茶的经过,他们很高兴,同时又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并写下了对当时在紫笋苑的美好印象,以及品中国茶的感受,将写好的短文,寄给我女儿翻译成中文,这也是中国茶走向世界,联系各国朋友的一个小小插曲。

德国科隆新闻学院新闻系,近十年来,每年会安排十几位学生到中国实习,其中一堂课,就安排在紫笋苑内上,听我讲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他们一边看我冲泡各类的茶叶,一边品茶,一边听我女儿翻译,直接品味各类茶叶的不同品质口感。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对茶叶的求知欲也很高,我也一一解答。在介绍绿茶品种时,我大多是讲紫笋茶,冲泡后的紫笋茶,其清香鲜爽甘甜,深得学生们的喜欢。在这里除了品中国茶,还有一项学习的内容,就是了解一下中国的书法文化,我也请来书法家,现场为学生们演示书法,用毛笔书写学生中国名字(见图4-11)。

图4-11 德国科隆新闻学院新闻系师生在紫笋苑上课

现在定居美国纽约的张文婷女士,也是一位爱茶人。十多年前,她来我茶室喝茶非常喜欢紫笋茶的清香和滋味,也对紫笋茶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在美国,她注意到,近几年,美国有许多人喜欢喝中国茶了,还兴起办茶室、茶店。张女士在这些店里,没见到有紫笋茶,于是她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把紫笋茶介绍给她周围的美国朋友,想通过讲解紫笋茶的历史,让更多的美国朋友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品尝中国的好茶。

为了亲自体验,了解紫笋茶相关产地环境及紫笋茶品种的加工情况等,张文婷女士在回上海的日子里,安排出一天的时间到长兴茶山考察。2018年夏天,她冒着酷暑,登上古茶山,走了几个山岕,我请当地茶农陪同,在竹林山涧旁,观察野山茶的分布,讲解紫笋茶的特征(见图4-12)。

图4-12 陪同美国茶友张文婷女士在叙坞岕古茶山(李光来先生拍摄)

张文婷女士回美国后,把带回去的紫笋茶以及在长兴茶山拍的照片,与美国朋友分享,并在她个人的网站上专题介绍长兴紫笋茶。在她的茶室里,朋友们纷纷夸赞这紫笋茶清香好喝,都被紫笋茶的茶香茶味吸引,再听张女士的生动讲述到茶山的经历及紫笋贡茶的历史,增加了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张文婷女士听说我在写《紫笋茶缘》一书,专门写了文章,介绍她在美国纽约的茶室,紫笋茶香已飘越万里,芬芳在美国的茶盏,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也在异国展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她的文章见本书第八章一小节中的《紫笋茶在美国》。

2015年夏天,美国OKGO乐队来上海演出。美国流行歌手Damien是乐队的主唱演员,他的父亲也一同前来。到上海后,听说我女儿这儿有传统的中国茶室,他很感兴趣,提出想来品尝中国茶,征得上海主办方领队的同意,选择演出前空档时间,陪同老先生一起到紫笋苑。

Damien的父亲还很了解中国茶,知道有六大茶类,提出想品尝一下六种不同的茶,客人的要求,应当满足,紫笋苑一直有六大类基本茶类中的名优茶。于是逐一冲泡:顾渚紫笋、正山小种、蒙顶黄芽铁观音白毫银针普洱茶。同时也一一介绍各茶的品质特征,老先生非常高兴,细细地品尝着每一款茶,几位茶友也都一起舒心轻松地度过了一个下午茶时光。

临别前,我外孙也来凑热闹。在一起合影时,客人们的笑容,说明对此行喝茶是很满意的,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中国茶特有的茶香、茶味,不需用过多的语言表述,也说明中国茶越来越受到国外人士的欢迎,这也就是茶的魅力——影响世界的东方神奇树叶。

甘霖润万物,茗声播五洲。茶无国界,“紫笋苑”的紫笋茶随着众多的茶友、国外友人走向世界各地。

这里也有几位摄影大师前来品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家——麦可·山下先生多次到过紫笋苑,一边喝茶,一边拍摄品茶的镜头。

麦可·山下先生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资深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及制作的纪录片,曾获得国际上许多专业奖项,以关注亚洲地貌与传奇的史诗报道著称。紫笋苑也收藏了麦可·山下先生的几本摄影大作,如《郑和》《马可·波罗》等。

2013年麦可·山下先生的摄影专辑《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一书,在上海书城首发,我有幸得到麦可·山下先生的赠书,很是激动(见图4-13)。摄影大师的作品的确是与众不同,精美大气。每一张图片都是引人入胜、震撼迷人的视觉效果,他以专业特有的目光,捕捉记录下川藏线上壮丽神秘的美景,令人窒息。他拍摄的高原雪峰、大山中的盘山公路、寺庙经幡的取景角度,精心布局,创作出最美画面,以及抓拍藏民的动态表情是那么精准,神态自然,展现出麦可·山下先生的精湛艺术。(www.xing528.com)

图4-13 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家麦可·山下先生在上海书城合影

麦可·山下先生真是位经验丰富、阅历广泛的旅行家。他拍摄的从雅安到西藏的茶马古道、318国道段,那时候的道路艰险,泥土路,弯道多,上下坡度起伏多(我在2014年走过那条路),加上气候多变、高原的缺氧状况,更是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他拍的翻越折多山公路的照片(山口海拔高度4200多米),必须徒步上山到更高的点,才能拍摄到折多山远处蜿蜒的盘山公路。我两次到过折多山山口,体会到缺氧的滋味不好受,更别说再往高处爬山。真是敬佩麦可·山下先生。他为了追求完美的场景画面,以不畏缺氧,坚韧吃苦的毅力,去完成他每一帧作品,付出的真是他的心血和生命!

在麦可·山下先生的这本书中,瑰丽壮观的风光,神秘的茶马古道吸引鼓舞了我,我也多次再走川西之路,也只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麦可·山下先生介绍的茶马古道已成为遗迹。我非常感谢麦可·山下先生赠送的有关茶马古道的介绍和珍贵的照片。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还有一位摄影大师贾斯汀先生,也来过紫笋苑(见图4-14),贾斯汀先生抓拍的上海都市平民百姓的生活专集,很有时代感。现在看起来,有些镜头是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了。他对人物的拍摄非常专业细致。他在少林寺住上一个多月,记录下少林武僧的许多练武场景,一种呼之欲出的灵动感,显示出贾斯汀先生捕捉人物动态的水准很高,对光影的处理相当到位,使少林武僧在照片中栩栩如生,彰显力量。

贾斯汀先生知道我爱茶,他特地从台湾买了品质很好的台湾乌龙茶送给我,还请台湾的茶老板,用毛笔在茶叶的外包装纸上,书写汉语礼节用语,给人一种纯朴、亲切之感。

图4-14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家贾斯汀先生在紫笋苑

2008年10月贾斯汀先生来紫笋苑喝茶,拍摄了一些品茶照片,本书作者简介照片,就是贾斯汀先生为我拍摄的。

陋室品茗20年,茶香招待八方客。自己初尝紫笋茶时,绝对没有想到要把紫笋茶推介到世界其他国家,让国外朋友也喝上紫笋茶。我想也是这么多年来紫笋茶优良的品质和它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化了喝茶人,而深巷里的紫笋苑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茶桌,一壶茶,茶室简朴,不失风雅,在这里喝茶气氛温馨,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有好茶作为纽带是连接大家的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都会品味出茶的清香,茶汤滋味的变化甘甜。

当我们围坐茶桌,同饮一壶茶,茶汤注入每个人的杯中,此时茶香飘逸,不管是有名望的艺术家,还是正在读书的学生,都在同样品味中国茶的谦和、清寂,回味茶的真味中所含的自然气息。茶和天下,中国茶的魅力会使大家的心情愉悦,茶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韵味,升华为一种祥和、益智、健康的饮料,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的喜爱(见图4-15,图4-16)。

图4-15 老同事、民间书法家牟惟泰先生为美国导演DanieIKannedy书写纪录片片名

陋室品茗,与茶友们一起,共享饮茶带来的乐趣,也使自己静心摒弃杂念,与紫笋茶对话的时光,是最美妙的。“观翠芽似笋时,正是清心无我处。”

图4-16 与意大利摄像师Francesco回看摄像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