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手传达原文神韵,诗歌翻译的最高目标

妙手传达原文神韵,诗歌翻译的最高目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妙手偶得抓神韵对译诗而言,尽最大努力传达出原文的全部神韵,应该是译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神韵是我国传统文论和美学里的一个抽象概念。如前所述,韵律为诗之血,意象为诗之骨,则神韵自可比之为诗之“神”。因为一首传世名作,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内在神韵。如此神韵,如不能传达出来,使外国读者只能得其字义,则实为憾事。中国古代诗歌之神韵往往体现在炼字上。

妙手传达原文神韵,诗歌翻译的最高目标

(五)妙手偶得抓神韵

对译诗而言,尽最大努力传达出原文的全部神韵,应该是译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神韵是我国传统文论和美学里的一个抽象概念。林语堂先生认为,神韵是原文的“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而季羡林先生则称之为“一看就懂,一问就糊涂”。如前所述,韵律为诗之血,意象为诗之骨,则神韵自可比之为诗之“神”。诗之精神所在,常人难见,更难翻译,但是虽然神韵难求,也不应就此轻言放弃,而应不可不求。因为一首传世名作,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内在神韵。如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一代霸主气概跃然纸上,真可谓豪情四溢,骄气逼人。如此神韵,如不能传达出来,使外国读者只能得其字义,则实为憾事。

中国古代诗歌之神韵往往体现在炼字上。一些特殊的字往往直接象征着一种意境,带来特定神韵,如“长江、大河”之称,便是古人有意将黄河统称为“大河”,使之既与长江相配,又体现大河气概,神韵即现。也有将普通字眼用活而用出神韵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应是绿肥红瘦”之“肥”字等等,即是炼字之功、神韵所存。

其实英语字句中也并不乏此类神来之笔。如一句“yesterday once more”,即内含无尽深意!若翻成“昨日再来”,则蕴含几多希望,充满了生命的亮色;翻成“昨日重现”,则带着几许庆幸,体现生命夜深酒阑之后的意外惊喜;翻成“昨日不再”,则充满凄怆感怀、伤时悲逝之情,充满生命的无奈与沧桑。而无论哪种翻法,都不能完整传达原句意蕴。仅此一句,就可令不同经历、情绪读者有不同感受,真可谓“神韵难求”,而越是这样神来之笔,偏偏越令人欲穷其究竟,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www.xing528.com)

因此,我们对于诗歌神韵的传达应该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态度,尽力而为,尽可能地传达。当然,这已是对一首诗歌翻译的极致,是译者的化境了,需要狠下一番熔解、提炼、重铸之功,绝非轻易得来,但这条终极要求或曰标准却不可不提,只是希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罢了。

以上所述,是笔者认为诗歌翻译应该遵循的五条逐级递进的较规范、全面的审美要求。其间,更多关注的是语义信息之外的外部信息如音韵、节奏、风格、意境等信息,因为外部信息往往体现了一种语言的特色,而成为美学信息的载体,在文学翻译中,外部信息是不可忽视的信息。虽然,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翻译提出的这些要求,有眼高手低、求全责备之嫌,但正如厨师与食客的关系,有人提出一点要求和希望总是一种关注和动力罢。

【注释】

[1]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2] 许渊冲:《文学翻译:1+1=3》,摘自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7-88页。

[3] 刘英凯:《关于“音美”理论的再商榷》,摘自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