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中古代诗歌字幕翻译探讨

电影中古代诗歌字幕翻译探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电影中古代诗歌的字幕翻译房小绵1.引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诗歌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及电影中英文字幕翻译分别罗列如下:原文:越人歌今夕何夕兮?中国电影赴国外参加任何奖项评审前,都需具备完整的中英文片名和配备翻译准确的英语字幕。电影《夜宴》中《越人歌》的英文翻译,最大化地传达

电影中古代诗歌字幕翻译探讨

浅谈电影中古代诗歌的字幕翻译

房小绵

1.引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向他国传播、展示本国文化,同时也表达对他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根据我国古代民间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而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国青年导演徐静蕾取材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同名小说的作品《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本文将要讨论的电影《夜宴》。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民族间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交流,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对彼此的理解。

2.《越人歌》相关背景知识

《夜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罕有的宫廷悲剧。这部根据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改编的影片,集结了国内外最高的艺术水准,堪称中国新百年的开山之作,也表达了导演冯小刚对这位英国剧作家的崇高敬意。该影片字幕英文翻译文笔优美、生动自然,使人如观原版英文电影。《夜宴》在歌声中开场,又在歌声中落幕,剧中两度响起的《越人歌》贯穿全剧,最好地传达了片中寂寞的主题、单恋的痛苦,配合凄美、神秘的面具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越人歌》相传是中国第一首译诗。它是春秋时期百越之地少数民族的口传歌谣,见于西汉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南朝时又被徐陵收入《玉台新咏》,位列卷第二首。相传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意之后,就微笑着将她带回去了。现将诗歌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及电影中英文字幕翻译分别罗列如下:

原文: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现代汉语译文: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江水中流。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竟然能与王子在同一艘船

承蒙王子看的起啊!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

我的心里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居然看到了王子!

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这人人都知道〉,

可是我的心底这么喜欢王子啊,王子却不知。

英文字幕:

What blessed night is this?

Drifing down the River Qian.

What auspicous day is this?(www.xing528.com)

Dreaming besidemy prince.

Too bashful to stare,

A secret I can’t share.

My hear fillswith longing,

To know you,dear prince.

Trees live on mountains and branches live on trees

My heart lives for your heart,

But you do not see me

3.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

电影字幕是电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影片的氛围、艺术性和情感性起着一定的解释和表现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的优秀影片不断打入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中国电影赴国外参加任何奖项评审前,都需具备完整的中英文片名和配备翻译准确的英语字幕。因此,作为翻译实践的一个新兴分支,字幕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实践活动,它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两句字幕之间的间隔时间仅为几秒钟,而且在屏幕上的显示长度一般不超过三行,字幕翻译要求言简意赅,以最少的字数,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使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进行翻译,减少受众的理解障碍,使目的语观众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剧情有个很好的理解。

4.汉语原文与英文译文对照分析

《越人歌》原诗为骚体诗,即《离骚》一类的诗。骚体,亦称楚辞体。在《汉书·艺文志》中属“诗赋”一类。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这类诗歌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如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沧浪歌》等,这类诗歌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因此更有利于抒发感情。

《越人歌》除具备了骚体诗的特点外,还使用了我国传统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山有木兮木有枝”与“心悦君兮君不知”;反复,“今夕何夕兮”与“今日何日兮?”以及假借,“山有木兮木有枝”句中的“枝”与“知”偕音表现出歌者对徒劳之爱的绝望。影片中此歌由太子无鸾口中唱出,表现了他对婉后刻骨铭心而毫无结果的爱意,再由青女唱出,则表达了她对太子无鸾的痴情和爱情得不到回报的绝望。现在对照一下原文与电影中英文字幕的翻译,不难看出,英文译文传达出了原文的基本内容,并且顾及了原文中反复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对等。如:“What blessed night is this?”与“What auspicous day is this?”以及“Drifing down the River Qian.”与“Dreaming beside my prince.”整体上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意境的画面。但是,译文并没有表现出原文中“枝”与“知”偕音的假借手法。而这种修辞手法恰恰是原诗中表达思想的重点。原诗中用这种含蓄、委婉的口吻表达了打桨女想要示爱、又恐遭拒绝的复杂又绝望的心理。那么,我们能否仅以这一点就否定译文呢?虽然译文没有直接译出“山有木兮木有枝”这一句,但是末尾两句“My heart lives for your heart”“But you do not seeme。”已经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实现了内容上最大程度的对等。根据目的论学派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也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应该根据具体的翻译要求,采取灵活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以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为首要任务。电影《夜宴》中《越人歌》的英文翻译,最大化地传达了原诗的内容,使目的语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结合电影画面对剧情有了很好的理解,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译文。

5.翻译策略

关于文学翻译,历来有“可译”与“不可译”之争,尤其以诗歌翻译为甚。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指出:“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三端。一曰趁韵……二曰颠倒词序以求协律……三曰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1980)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译诗之难。不同民族都具有自身各成体系的语言文字系统,在翻译过程中,要实现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况且中国古代诗歌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假借、双关、反复等,而且古诗多格律较强,很多诗歌蕴涵着丰富的背景故事和典故,对于很多源语读者来说,也不一定完全理解,何况目的语读者呢?普通的中诗英译已经难度重重,更何况字幕翻译还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在屏幕上仅停留数秒,而且长度一般控制在三行以内。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优秀的英文翻译,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些困难并不意味着中诗无法进行字幕翻译。目的论学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将交际目的置于首位,充分考虑受众的期待。目的不同,自然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原则。

在进行电影字幕中古代诗歌的中译英时,我们要将古诗这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同目的语观众的期待和电影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结合起来考虑。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和瑰宝,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诗歌的翻译。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因此对观众的文化水平要求相对而言比较低,所以受众面比较广,更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尽管人类有着不同的文字语言体系,在翻译时要达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思考、逻辑推理能力、表达感情等方面人类存在共性。诗歌翻译通常要求做到“三美”即“形美、音美和意美”。作为电影内容的一部分,诗歌部分也是为了传达某种内容,因此,达意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再者,在几秒中的时间里,观众也无法欣赏诗的形美,而是主要获取信息,得到某种感受,因此电影字幕中古诗的翻译应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内容对等,在传达出意义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形式对等,以期在目的语观众的头脑中描绘出一种意境,即英文字幕要呈现“画面感”,使他们能在瞬间看字幕的情况下,结合电影画面理解古诗在剧情中所表达的含义。

6.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其字幕翻译是为了消除不同语言间的理解障碍,传播源语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电影中古代诗歌的字幕翻译,应该遵循“意义优先,兼顾形式”的翻译原则。由于中国古诗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类型的特点,加上字幕翻译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所以在翻译实践中,应该以达意为主,以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为中心,在充分反映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兼顾原作与译文形式上的对等,使目的语观众能在看过电影之后,激发起一种想要了解诗歌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5.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